剧情介绍
我们常常觉得,成功嘛,自然是为了得到认可,获得喜悦和满足感。但是有一本书却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成功,是因为感觉事情不对劲儿而产生的些许恼怒。
这个观点是不是十分新颖?我们不妨从《香农传》中看看天才香农是怎么样得到这个结论,并因此书写了自己成功人生的。
1.天才不过是可以被有效激怒的人
既然是一本香农的传记,免不了要先介绍一下香农是何许人也:一句话,香农对于信息与通信而言,正如牛顿之于物理学。
说起香农的成功,很多人都觉得,那是因为他从小就是天才。
他打小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盯着螺旋桨、钟摆之类的物件好几个小时,并且喜欢把各种零件铺陈开来,想办法组装成自己想象中的可爱的小玩意:比如能吹奏音乐、也能喷射火花的小号;会自己过迷宫的机械老鼠,等等。
上图为香农的机械小老鼠在过迷宫
大家说,因为上天造了这个天才,所以他才能创造绝大多数的伟大思想。
可是,香农本人却说:天才不过是被有效激怒的人。伟大的见解并不是只源于天生的好奇心,而是对现状的不满。正是因为许许多多令人倍感压抑的不满,才让他开启了寻找问题的解决之旅。
上图为香农设计的独轮车
纵观香农的一生,从最开始将繁杂的东西高度抽象成二元制,到用机器模拟人类思考,再到二战中成为密码专家,香农一直活得十分纯粹,他觉得模糊、复杂的事物是不可忍耐的,他需要不断找出本质、清晰地逻辑并加以验证、利用。
他说,既然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那么信息最基本的单位,就应该是一个最基本最简答你的不确定性的消除过程。
你有“不能忍”的东西,并发自内心的想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成功。
2.有效激怒来源于清晰的痛点
可是,不能忍,只是一种感觉,我们很难清晰知道痛点在哪里。
就好像,牙疼会牵扯头疼,进而造成胃不舒服。我们如果只是说,不能忍受身体的不舒服,是没办法解决造成不舒服的真正问题的。
亚瑟·凯斯特勒说,当代人孤立地生活在人造的环境里,并不是说人造注定邪恶,而是因为人们缺乏对人造环境背后工作原理的理解。
正是如此,我们面对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总凭着联合感觉做决策,所以即便做到了灰度认知,还是依然无法黑白决策。
在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期间,黄河决堤,水淹千里。皇帝朱佑樘先是派工部侍郎陈政、刘大夏去把河堤封住。陈政水患没治理好,死在任上。刘大夏一向以为人正直而出名,动员各种资源,抢修河堤,援救灾民。但他的政治影响力很有限,根本没法把各个部门的人团结在一起,去完成救灾的任务。
随后,皇帝决定任命一个叫李兴的宦官去担任抗洪抢险的总指挥。这位李兴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他来了以后,抗洪团队立刻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在李兴的统一指挥下,这次洪灾很快得到缓解,受灾的百姓对李兴这个宦官非常感激,甚至把他视为再生父母。
奇怪吧,饱读诗书的士大夫输给了被diss的公公们 。
究其原因,是明朝的士大夫们在执行过程中要考虑这个的利益、那个的利益,导致执行、落实的线路就好像人的肠子一样,七绕八绕。
反观“公公”们呢,他们虽然经过了立体思考,但是执行过程中却是线性的。这样的操作模式,形成了战略上的勤劳、执行上的偷懒,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让自己赢得“轻松”。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将“不能忍”降谜的过程。
3.找出清晰的痛点少不了3p法则
《香农传》中描述了很多在贝尔实验室中的大咖,比如通信卫星而闻名的约翰 ·皮尔斯,因行波管放大器而闻名的巴尼,他们都具备一种能力,在纷繁的世界中抽丝剥茧,找到真正有待解决的问题。
上图为有名的贝尔实验室
他们利用的这个办法在《精进2》中有明确的表述:3p法则。
在英文中,至少有三个词,都可以翻译成问题。
第一个是question,指的是表述很模糊的问题。比如书中香农最开始思考的问题:逻辑能否像机器一样被设计?这种情况,你可以回答,但没法解答。问题是模糊的,答案也是模糊的。
第二个词是problem,指的是可以被清晰定义的问题。比如,可以通过数学解决吗?但是,答案不是唯一的,你还得在一堆答案里选择最优解。
第三个词是puzzle,指的是边界非常清晰,解决方案也非常集中的问题。比如利用布尔代数理论,将逻辑判断简化为1和0的的数学运算,对应电路开关两种模式,最终达到利用电路来解决逻辑思考的目的。
3p法则就是把一个问题的边界不断收窄,把question变成problem,再把problem变成puzzle。
我们可以尝试用这个方法降谜一个常见的问题:
第一步question:做什么样的工作最幸福?幸福是一个感受,如同“不能忍”一样,无法精准说出什么情况下就能持续幸福,所以需要再降一步。
第二步problem:和幸福相关的因素有哪些?收入、上下班的距离、假期福利等等。
通过这一步,我们就把幸福这个整体感受拆解成若干问题:收入多少觉得满意?上下班时间多长可以忍受?假期福利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而在种种因素中,哪些又是我们特别在意和关注的呢?
第三步puzzle:汇集我们特别在意和关注的因素的工作是什么?到了这一步,我们基本就可以描绘出理想的工作样子了。
降谜就是将“不能忍”变成真正的痛点,显现出来。
4.解除痛点的过程就是成功之路
香农的一生,基本上都是从世界中抽离,孤独成为他工作状态的一生。
通读全书,只有在一场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讲座中,香农唯一一次谈到“天才必须乐于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次讲座,为痛点的解决提出了十分有建设性的四个方法:
一是利用类似的问题的答案去套自己的问题,进而推断出它们答案的共同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碰到的痛点多半是新的,对于此,我们是无知的。可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痛点,我们就是过来人。
我们脑海里有很多的puzzle和answer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躬身入局,利用巧妙的渐进主义,利用过来人思维慢慢调试对未知问题的解决。
用香农的话说,在任何一种思维中,迈出两小步比迈出一大步都要容易得多。
二是避免思维定式。
我们在解决痛点的时候,往往会将已经投入的时间、精力考虑其中,这是一种会计思维。
而这里,我们需要转换思路,变成经济思维——忽略沉没成本。
比如,买了电影票,发现电影很难看,忍受,是我们的痛点。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会计思维就会跳出来:你都花钱买票了,不看不是浪费了吗?
而经济思维是:不管看不看,票钱都花了。这就是沉没成本。而看下去,浪费的是时间,忍受的是痛苦;不看,则能节约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终结痛苦。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立刻离开。
三是对难题进行结构分析。
所谓结构分析,是将痛点分割成若干个小问题,建立一个效用函数。
比如,周末你想出去玩,怎么玩的好呢?这是痛点。
有两个目的地作为备选,一个是电影院,一个海边。其实,你更想去海边。但是,你又担心会下雨。你纠结了很久,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效用函数就派上用场了。
- 假设,去海边玩,带来的满足感是100分。看电影,带来的满足感是80分。
这么看,明显应该去海边。
- 但是,你还得考虑下雨这个因素。一旦下雨,海边就会变成0分。而看电影不受影响,依然是80分。
- 根据天气预报,你推测今天下雨的概率是40%,晴天概率是60%。
——计算去海边的满足感=晴天情况下的100*60%+雨天情况下的0*40%=60分。
——计算看电影的满足度=80分。因为看电影不受下雨影响,满足感不管怎么算还是80分。
所以,前后综合,考虑到所有可能性,看电影的满足感要比去海边多20分。
结论是,你应该去看电影。
四是遇到无法分析的难题,可以反向推导。
倘若我们已知的前提不能佐证自己解决痛点的结论,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先认定自己的结论是真的,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反过来推导那些前提。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我们对前提的把握存在灯下黑的情况。香农认为,反向推导的越多,越能归纳总结出你需要的办法。
这是香农精彩一生的智慧,更是我辈以何姿态躬身入局的正确打开方式,以上。
作者简介:在读书路上执着前行的一枚小丫头,陟(zhì)卓(zhuó)吖(y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