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37-2017]
为纪念创刊80周年,《群众》杂志开展“我与《群众》的故事”主题征文。许多读者读者和作者重拾记忆,回顾与《群众》杂志的点滴故事。本文即为征文稿件。
初秋的一天,窗外的小雨淅沥。从尘封的纸箱找出了一本日记本、一份复印件,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91年9月。
复印件是3页a4纸,全已泛黄,左上角还有订书针的锈迹。第一页是1991年9月《群众》杂志的封面;第二页是9月5日出版的当期杂志的目录,在“马克思主义青春常驻(问题征答)……樊万朝”目录栏下有后来自己划加的粗线;第三页是整页的“问题征答”内容全文,右下角是31页码。
翻开日记本,圆珠笔记下1991年9月2日:我每天都在热切关注着《群众》杂志;9月10日:我做梦也没想到我的一篇短文竟然在《群众》杂志上发表了……资料室只有一本,我悄悄把杂志复印了3页。
1991年9月,是我从苏州大学政治系毕业刚参加工作一整年,那年是我平生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第一次铅字印出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是在权威的省级理论刊物上。
正是26年前在《群众》上一篇文章的发表,让我拜识一位老师杭邦华,改变了我的职业选择,从一位高校教师成为一位记者,投身新闻宣传事业24年至今。
重拾那段记忆,真是难以言表,内心深处再次充满了对《群众》杂志给我人生引领的深深敬重。
淋漓的雨声,让我的记忆回到1991年。1990年9月我分配到扬州工学院(扬州大学合并前院校)党委宣传部,主要协助一位副部长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兼管院广播站工作,后又兼做院刊《扬工报》编辑。渐渐地自己有了想上院德育课的想法,部长一次跟我谈话中说,在高校特别是宣传部门就要搞点理论,有了这个功底才能上讲台。我也开始向这方向努力。当时苏联解体后,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1991年6月,我看到《群众》杂志上有个问题征答栏目,有4、5道题,其中有一道是“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会因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失效,能不能据此得出马克思主义将逐渐过时的结论?”结合所学专业,有一种冲动,我觉得可以试试。
于是,我就白天上班,晚上查资料列提纲,真正动笔时又觉得所学的东西太浅,肚里的货太少。经过半个月的“苦战”,匆匆将3000多字的征答工工整整地誊写在方格稿纸上,战战兢兢寄往南京。大约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群众杂志的回信,一页纸,回信字迹隽秀又大气,充满鼓励,落款是编辑杭邦华,大意是对“过时论”所答内容方向是对的,仅1/3可取,需做大的补充修改,再试试。15天后,我又收到杭邦华编辑的来信,说第二稿有几个重要的点还是没说清,不要急,静下心来写。
宣传部资料室资料不够,工科院校图书馆社科类书太少,我就跑到院社科部去借了一堆书回来,看得头昏脑胀。实在没辙,连续几个晚上跑到社科部一位教授家,向他请教。大约15天后,收到第三封来信,大意说观点表述还是不清晰,鼓励我再改。还未出茅庐的我,又重整思路,虽放假了,一个人仍每天像上班一样去办公室。收到第四封信的时候已是8月初,大意是要我对“马克思主义个别原理失效再作分析”,每改一次就是自己认识的一次提升。第五稿寄出的时候,我当时就想,无论稿件用否,杭邦华老师的一次次悉心指点已让我肃然起敬。
终于,在开学上班后第10天,我看到了铅字印刷出来的问题征答稿。尔后,部长在会上表扬我,院党委副书记在党员会上还说到这篇文章,要求年轻人多钻研理论,多发表文章。但我内心倒是有愧,不是自己有多高水平,倒是更加感谢默默在台后指点我的编辑老师杭邦华先生,虽然通了几个月的信,只晓得他的字很漂亮,但人却一直未见上面。
谁知道,就这篇文章的刊出,对我的影响逐渐变大。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思考问题的条理性越来越清晰,我也获准去上德育课了,还负责编发扬工报的言论栏目。我与未曾谋面的杭老师通信也多起来,向他请教人生的困惑等。1993年3月我结婚时,还专门从扬州给杭老师寄去了一包喜糖……
从1992年起,我就开始自费订阅《群众》杂志,当时全年订价5块钱左右,连续订了6年。1998年起,杂志社给我赠阅了3年,后来可办公室公费订,一直至今。
说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这篇文章的发表,更改变了我的职业方向。从1992年起,我便萌生了到“正规”新闻宣传单位工作的念头。我开始埋头写言论,经过几十篇投稿被枪毙后,《亮红牌与占主动》小稿终于在《扬州日报》头版“琼花瓣”栏目刊发。1993年7月暑假,我报考了扬州日报,9月我正式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到了真正的新闻单位,《群众》对我的帮助越来越大,我在单位干事底气也越来越足,1998年我任扬州日报地方新闻编辑室主编,推出了一个新栏目“改革新视角”,设想对每篇文章请省内知名理论专家进行评点。我就跑到南京,请杭老师帮助,约请了《群众》、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等专家点评,栏目被评为当年度报纸好栏目。我本人也在《群众》杂志上陆续发表了一篇通讯、一篇言论。2000年我还兼任了扬州日报理论部主任。
有人说,一个人的进步,虽离不开本人努力,但更离不开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对此,我有着较深的感受。在扬州日报干了几年,我有了到更高平台去尝试的想法。2001年,我调入新华日报社驻扬州记者站,2008年我又调新华日报常州记者站任站长。两地记者站10年间,杭邦华老师所在处室也正好分工扬州和常州的采访和发行,与他、与《群众》的交往更多了。通过工作,我也陆续结识了《群众》的游新华副总编、江绵智副总编、李克海副总编,以及姜念涛、戈尚达、丁和平、尤展、陈伟龄等一批领导和老师。2010年8月我调《昆山日报》任总编,又有幸认识了苗成斌副总编。在昆山工作期间,我要求各个部室订阅《群众》杂志,用以指导报纸的理论宣传。
2015年11月,我调入江苏经济报社工作,《群众》杂志的融媒体传播成为我学习的榜样,“群众视频”是一个紧跟时代的新媒体作品,《群众》对我的影响不止于纸质杂志,更有网、微、频,“两聚一高”新实践、“强富美高”新江苏在这里可以尽览……
从结识一位老师,到结识一批领导和老师,《群众》杂志成了我人生的良师。现在,我保存最全的杂志就数《群众》了。这些年,我“走南闯北”搬家六七次,其它的书报杂志扔了不少,但《群众》杂志一本没舍得扔。
一文一师一初心。世事喧嚣纷杂,《群众》通过理性的解析能让人拨云见日;事务繁杂,《群众》的篇篇美文能让人静下来。
筚路蓝缕尽悠悠,唯有进取是主流。是的,此生与《群众》结缘二十六载,是《群众》给了我力量,让我初心不改,在新闻宣传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这个时代而讴歌!
祝《群众》永远年轻!
作者:樊万朝(作者系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编委、经委,江苏经济报社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
中共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社主办
理论读库 ★ 决策锦囊 ★ 干部学堂
欢迎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