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阿水
2016-01-11 17:45
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暮年的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是这样解释因何而作《性本恶》(inherent vice,2009)的:“迷幻的1960年代就像是闪着光的小括号,也许就此终结,全部遗失,复归于黑暗中……一只可怕的手也许会从黑暗中伸出来,重新为这个时代正名,这就简单到像拿走瘾君子的大麻,放到地上踩灭,这都是为了他们好。”
在故事发生的1970年,“曼森家族”成为邪恶标志且主要成员已全部被判处死刑。他们终结了一个嬉皮时代。从1969年到1970年,曾经席卷全球的嬉皮浪潮在一年内迅速退潮,就像加州海岸经历了大梦一场,一种声音沉默了。
《性本恶》剧照。
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品钦并非全然以同情的眼光记录最后一夕嬉皮之光。他清楚地了解嬉皮自身的缺陷:贪婪、懒惰、自私,认为嬉皮士青年的文化造反运动与1950年代“垮掉派”共同的缺点是“过于看重青春,总是追求新奇”,他们由于“对于性和死亡的态度不够健全”,所以结局是注定了的。
然而他依然悲悯这个“闪光的小括号”,因为在1960年代的洛杉矶,这座城市掩藏了太多美国式的罪恶和龌龊。在小说的末尾,洛杉矶富翁克罗克·芬维对多克说的一番话好像来自地狱深渊,是嬉皮们想要逃离,却无力逃离的残酷现实:“看看这里。房产,水权,油,廉价劳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而且会一直是我们的。而你们,你们又到底是什么?不过是在这阳光灿烂的南方大地上来来走走的众多过客里的一员,渴望着能被一辆某厂、某款、某年的轿车收买,要么就是穿着比基尼的金发女郎,或是找个由头能爽上三十秒钟——天啊,就是个红辣椒热狗……我们永远都不会缺少你们这样的人,这种供给是无穷无尽的。”
品钦的小说此前从未被改编成电影,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的这部《性本恶》是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出生于1970年的他选择把镜头对准自己出生这一年的洛杉矶,却熟悉得恍如自己和剧中主角、私家侦探多克一样经历过这个时代。除了大量的功课和原著的帮助,浓厚的怀旧气息许是因为他刚离开青春不久(也许还没有?),所以对于迷幻和爱情,尚有切肤的体验。
无论是原著还是影片,都未着很多笔墨/镜头在主角多克和他的前女友沙斯塔的情感上面。然而影片中有两处场景,看过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一处是二人在没有毒品的漫长下午在多克助手的帮助下玩通灵游戏,得来一串数字立即当作电话拨过去,竟然是卖毒品的。二人循地址而去,大雨中发现是一处废墟。借旁白之口,二人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个下午,虽然彼时离沙斯塔的告别已时日无多。另一处场景是事情告一段落后二人粗暴地性交,沙斯塔说:“这不代表我们又在一起了”。这是黑暗之旅后对一切的交代。
在小说/影片的开头,沙斯塔以与多克记忆中全然不同的面目出现,“完全是一副平原地区的打扮,头发比他记忆中短很多,看上去就像她自己所不齿为之的那副模样”(这段话既是小说的开头,亦是影片开头她出现时候的旁白)。影片末尾,沙斯塔和加州地产大亨的“真挚爱情”结束,却也未回到嬉皮多克身边,只是和多克坐在车里眼神迷茫似仍在梦幻中游荡,离开了眼下的一切。
沙斯塔的线索成为全片的题眼,象征嬉皮文化的兴盛和结束。然而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象征,其中的人却往往不知所终。历史并不留下每个人的踪迹。
品钦和安德森所做的,就是尽力留下这些人的踪迹。
要想了解历史,并非只有非虚构作品一条途径。虚构小说庞杂的枝桠里,往往藏着现实的真相。品钦延续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凯恩(james m. cain)、赫胥黎(aldous huxley)和韦斯特(nathanael west)等南加州作家的黑色幽默和硬汉文学的传统,让身患“臆想症”的私家侦探主人公游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以他的感性甚至迷幻体验来拨开黑色迷雾。主人公的探索和推理虽有理性存在,更多的却是依靠本能和直觉,甚至所谓的“天启”。而正是这种反理性的本能,让他们得以免入阴谋和城市碎片化的陷阱,在追寻过程中往往能将看似莫名其妙、毫无关联的人事拼凑出事件和空间的完整图景。
在《性本恶》中,主角多克的前女友沙斯塔来找他,希望他帮助她的爱人、房产大亨沃夫曼,因为她怀疑大亨的妻子和情人正密谋绑架他。在探寻的过程中,多克穿越洛杉矶的不同空间,遭遇各路人马,并遇到第二个被绑架的人物——身份更为复杂的科伊。他是乐队的萨克斯手、前瘾君子,亦是各股势力争相利用的卧底,陷入有家不能回的困境。
围绕在多克身边的人物众多,有他的检察官女友,律师朋友,还有夜店小姐、冲浪手、为嬉皮士戒毒的灵修中心医生、地产大亨、堕落的牙医、警察、离家出走的律师之女……这些人物以发达的高速公路为连接,分别代表了洛杉矶市中心平原地带的中产阶级和权力中心、山上的掌握巨大资源的特权阶级,以及灰色地带的底层人士和嬉皮们。
反复提及的“金獠牙”号帆船则成为美国历史的阴暗面。它“在蓄奴时期搞走私……在黑人争取解放的时候叫卖工具”,冷战期间又成为了美国各种反共阴谋的秘密武器。它亦身负破坏黑人革命团体和白人嬉皮社区的重任,与美国历史的暗面共进退。
众多的人物共同完成1970年这一历史转折点的全景式描写,晦暗、沮丧、注定失败。
因为品钦野心勃勃希望尽量呈现每个人物及其背后社群的百科全书式写作以及文学化的表达方式,所以注定了拍成影片将难度极大。安德森的成功,首先在于他把握住了这种氛围,色调、人物、语言、音乐,皆还原了当年的氛围。又时时出现荒诞之处,就像男主角垮塌又厚重的发型和肮脏的脚丫子。与之相衬的则是由radiohead吉他手强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负责的电影原声。除了未发布的乐队歌曲和他的器乐创作,还有德国前卫摇滚乐队can、“时代之声”尼尔·扬(neil young)、布鲁斯歌手查克·杰克逊(chuck jackson)的老歌们,气息也没有错。
安德森的影片亦高度忠于原著,把品钦大段大段的晦涩句子以旁白之口说了出来,却因为巧妙地嵌入而浑然天成。由于文学本身的厚度,这是一部值得二刷甚至三刷的影片。
总之,《性本恶》感性至极又严密至极,由每一个人物共同完成长卷,成为一个放荡时代的终结。
你有权知道更多
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