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作为一名独立编剧和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他最为大家熟知《少年时代》和“爱在三部曲”已然成为了影迷心中的经典之作。林特莱特擅长在日常中寻找惊奇,在惊奇之后制造一种反思的余想。一个可以花十年拍一部电影的导演,绝对是一个可以坚持自己怪癖的家伙。
电影《摇滚校园》是林克莱特2003年的作品,当时的他43岁,正值盛年。他的电影似乎总是少补了少年的情怀,总是像一个长不大的顽童一样打量世界。《摇滚校园》与其说是一部励志电影,不如说它是反励志的。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边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摇滚乐手,一边是正处于严格教育阶段的小学生们。这两者因为偶然的利益关系结合,最后却生发出了另一种情意和改变。摇滚改变了孩子们,孩子们也反过来改变了摇滚。
电影《摇滚校园》是那种讲述两者关系的电影,如果将那群孩子看成一个整体的话。既然是两者关系的讲述,前后的关系演变自然尤为重要。这种先后截然相反的变化走向了一场集体的狂欢,最后在那场高潮中的比赛现场完全爆发出来,既解决了故事中的各种矛盾,同时又抚慰了观众一直压抑却有所期待的心灵。
电影的男主角杜威是一位台风彪悍,特立独行的摇滚歌手。他是一位被厌弃的文艺青年,生活困苦,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家伙。
电影开始就展示了杜威在酒吧利彪悍的摇滚表演。当他演唱中向观众扑过去时,却没有人接住他。杜威悲惨地直接摔倒了地上,浑身疼痛。这样意味深长的一幕已经给给电影打下了一个压抑的基调。大家理解明白,这是一个不受人待见的家伙。
不过,他的倒霉不仅如此。大早上睡觉被室友吵醒催要房租。原来他长期拖欠房租,每个月都是室友帮他交那一份。现在的室友奈德有了女友帕蒂,这个女人认为男友奈德总是纵容杜威,一直被他占便宜。在女友地再三催逼下,奈德才鼓起勇气将杜威大早上吵醒催要房租。杜威表示,自己正在准备参加一场重要德摇滚比赛,获奖后就有大笔的奖金。帕蒂抱怨杜威是一个对社会毫无贡献的人,整天活在摇滚的梦想里。帕蒂认为他应该去找份安稳的工作,像奈德一样。奈德以前也玩摇滚,现在该行做代课老师。而帕蒂本人则是市长的助理。结果,杜威当然是没有钱了,自然还是奈德帮他垫付。
祸不单行。当杜威来到乐队准备排练时,队友却告诉杜威他被开除了,杜威难以置信,因为这乐队是自己成立的。队友表示这个决定是投票决定,大家受不了杜威彪悍的台风,想好好做正常的音乐。
生活和工作的突变立刻将杜威置于一个窘境。他需要钱,于是只能卖心爱的吉他。可惜对方报价太低,他没有卖。
这时候,一个激励事件改变了杜威的生活轨迹。一个意外的电话打来找奈德,奈德不在。对方是格林小学的女校长,因为学校一名老师除了意外,现在急需一个代课老师。有人推荐了奈德。当得知代课老师一周可以赚到600时,正在缺钱德杜威心生一计。他谎称自己是奈德接下了这个工作。
来到学校后,杜威被告知,格林小学是一所管理严格,不容许体罚打骂学生的学校。杜威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摇滚乐手,为了生存来到管理森严的学校,也不得不低头。
第一次和学生们见面,杜威就给习惯了按部就班上课的小学生们来了个下马威。他先找学生要了吃的,然后撕掉了墙上的进度表,表示以后不再给学生们评等级。而他所谓的上课,只是在课堂上休息,然后坐等下午三点放学走人,他就认为是完成了工作。
这时候,杜威的心思在重新组建乐队参加比赛上面,那是他的梦想。他在大街上张贴招募乐队成员的海报,却被前队友嘲笑;杜威还回家动员室友奈德重新出山和自己组乐队,奈德表示自己已经不玩摇滚了。
杜威想重组乐队的计划明显碰到了困难,他的摇滚梦想可能有难产的危险。
不过,世间的事情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他继续在课堂上打发时间时,学生们问他可以教他们一点什么,不能总是这样坐着。于是,杜威借着摇滚精神,给这帮十岁左右的小学生们大谈了一通“老大”的哲学。他认为,摇滚就是反抗“老大”的工具。
当学生们去上音乐课时,杜威意外看到了班上学生演奏音乐的场景,突然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念头。
杜威立即从车里搬来自己的吉他等摇滚乐器放在教室里。当学生们回到教室以后,他让学生们抛弃古典音乐,尝试演奏一下这些摇滚乐器。最后,他向学生宣布,自己要搞一个摇滚活动,会根据这个给学什么打分,最后还可以参加比赛。这是学什么的必修课。杜威计划用这帮小学生组建一支摇滚乐队,他特别警告学生们一定要保密。
班上的男生劳伦斯之前弹钢琴,杜威让他弹电子琴。劳伦斯表示不想参加。他内心自卑,认为自己不够酷,而且不合群,也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杜威鼓励他,摇滚会让他有很多朋友,而且会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人。杜威同一了参加。
杜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工作:杰克是吉他手,凯蒂负责贝斯,劳伦斯弹奏电子琴,佛德里是鼓手。他还安排了两个女人做和声,三个男人做保安,负责隔音工作和警卫工作。最后剩下三个女生,他安排她们负责后勤。当然,杜威自己是乐队的主唱和主吉他手。于是,一只小学校园摇滚乐队就这样成立了。
女生夏莫认为自己分到的工作不好,杜威就让她做经理,负责乐队的管理工作,监督所有人。
当杜威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们对摇滚的知识几乎为零时,他决定为她们安排摇滚历史和理论课程,让他们全方位了解摇滚。置于数学之类的文化课程,杜威表示让它们见鬼去吧。学生们想听杜威自己的歌,杜威就在课堂上演唱了一番。很显然,这首歌不够好。
杜威为了有机会带乐队去参加比赛,向女校长谎称自己要高一次外出活动。女校长以不安全为由拒绝了他。
接下来,杜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们的演奏风格和技巧,打破他们以往中规中矩的做派,尽量放开表演,要充满热情。杜威还发摇滚明星们的cd给学生们回家听,当成课外作业。胖女孩塔米卡向他表示不想做搬运工了,向唱歌。当听到塔米卡的嗓音时,杜威认为发现了天才,立即录取了她加入和声。
在音乐声中,杜威手舞足蹈地向室友告别去上班。来到校门口,他看到杰克被自己的父亲训斥以后不能继续听摇滚。
课堂上,杜威向学生们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摇滚精神。杜威认为,摇滚就是要反抗“老大”,表达自己的愤怒。他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愤怒的事情,然后现场演唱成摇滚,学生们在其中发现了快乐。
同时,杜威的活泼幽默也在老师们中间获得了好感。劳伦斯还主动夸老师今天的课不错。
然后,导演林克莱特给了一段音乐蒙太奇段落。杜威给孩子们讲摇滚历史,指导演奏的动作,边看录像边学习。
女校长通知很快会有家长会,老师们都需要参加。有男老师偷偷告诉杜威,女校长也并非总是这样死板。之前的毕业晚会上,她曾经酒后跳上桌子抡桌布,大唱摇滚女歌手史丹薇的歌曲。杜威发现,原来女校长是史丹薇的粉丝。
没有得到带学生外出的许可,杜威就设计偷偷带学生们出去参加比赛试音,并留下几个学生用录像谎骗女校长的检查。
当乐队来到比赛现场等候时,女生塔米卡突然不想唱了,原因是嫌自己太胖,怕被人嘲笑。杜威鼓励她,以摇滚歌星中也有胖子为由安慰她。而且杜威自己也是一个胖子,不想减肥的原因就是自己太爱吃了。
男生佛德里跟几个成年摇滚乐手出去玩牌,杜威生气地将其带回训斥了一顿。
不过,他们来到舞台准备试音时,负责人告诉他们试音时间已经结束,而且他们的乐队也不符合规矩。杜威再三请求也无济于事。
绝望之际,女生夏莫给出了一个主意:杜威找到负责人,谎称自己是一家医院的义工,学生们都身患绝症快死了,临死前就想参加一次比赛了却心愿。负责人被他打动,通过了他们的请求。回去时,杜威和孩子们在车上兴奋极了。
有学生想到给乐队取名为“摇滚校园”,杜威喜欢这个名字,决定就叫这个。女校长突然来教室发现了吉他,杜威解释说自己教学需要,他会一边演唱一边教学,效果很好。女校长表示自己要旁听他上课,杜威临时发挥,用音乐演唱的形式给学生们上了一堂数学课。
课后,杜威主动约女校长,谎称去咖啡馆,其实来到了酒吧。他故意放了史丹薇的摇滚歌曲,作为史丹薇粉丝的女校长立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杜威看到用这一招果然奏效,趁机提出要月底带学生们出去参加古典乐音乐会。当然,这是一个谎言。此时的女校长毫无抵抗力,立即同意了他。
回去的路上,女校长表示,自己已经六年没有和别的同事一起约会了。她表示,自己以前非常开朗,并不死板。学校的工作压力让她逐渐变成了她不喜欢的那种人。
当杜威和学生们准备器材和服装时,他发现了吉他手杰克自己写的一首歌,杜威听着非常有感觉。他决定,乐队要一起演唱这首歌。随着比赛日的临近,杜威给乐队打气。
女校长邀请杜威晚上来参加家长会。当杜威准备从家里出发时,室友奈德告知自己收到了一张小学的支票,而自己从未在那里工作过。杜威向奈德坦白了真相,并祈求室友再为自己保守秘密一天,等到比赛结束了他就自首。
来到学校参加家长会,杜威被家长质疑影响学生们迷恋摇滚,影响学业;同事,警察也出现在了学校,原来帕蒂从室友那里得知了骗局报了警。面对这一切,杜威已经无法继续假装自己是奈德了。他向家长们坦白了身份,家长们大吃一惊。
身份败露的杜威逃回了家里,他抱怨帕蒂居然报警,两人大吵了一架。室友奈德表示,杜威得搬走了。
这时候,电影进入了杜威灵魂黑夜时期。他的谎言被戳穿,丢掉了工作,失去了乐队,也得罪了室友,杜威真是失败到了家。
对于这个故事而言,杜威的使命远没有实现,而且他离目标原来越远。电影需要一个发转的奇迹,于是,导演安排了一场小学生反过来拯救老师的情节。当老师离开,已经努力排练了三个礼拜的乐队不想就这样放弃。他们还渴望老师带自己去参加比赛。于是,当家长们在学校向女校长抱怨时,孩子们悄悄流出了教室上了校车。他们告诉司机,老师让他们去家里接他一起去参加活动。
就这样,孩子们坐着校车来到了杜威家楼下,将他从床上叫了起来。杜威看到学生们的行为,兴奋极了。这一幕足以和《死亡诗社》中学生们站在桌上送别老师的场景媲美。杜威上车向孩子们道歉自己撒谎,孩子们催他赶紧出发,时间紧迫,一定要参加比赛。
家长们发现孩子们不见了,纷纷追踪而来到了演出现场。现场观众众多,气氛热烈。当“摇滚校园”乐队上台演唱那首杰克写的歌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赢得了观众和家长们得认可。就连心中还残存摇滚梦想的奈德也不顾女友阻拦来到了现场。故事中所有的矛盾都在这一高潮戏中得到了解决。
不过,导演一定不会让他们成功获奖的。否则,这部电影就走向了更加廉价的纯碎励志,少了那种反思的力度,艺术深度上会大打折扣。于是,摇滚校园乐队虽败犹荣。在群情激奋中,他们上台又演唱了一首歌。
电影的结尾,摇滚校园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孩子们也有固定时间来这里接受杜威的培训。奈德受到杜威影响,也开始教别的小孩弹吉他学摇滚。
《摇滚校园》中,摇滚犹如一股叛逆的清泉,流进小学后,将小学生们从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拯救出来,走上了摇滚的道路。这也是他们天性得到解放,潜能得到释放,才华得意展示的希望之路。林克莱特用摇滚给了那些将摇滚视为不务正业,对社会毫无贡献的人们一记响亮的巴掌。他告诉所有人,正如杜威所说,摇滚乐可以拯救人的灵魂。
摇滚和校园,一个叛逆而特立独行,一个死板而严守规矩。将两者放在一起发生的这场化学反应,对于摇滚和校园来说,都是一场拯救。世界就是如此,往往越是格格不入的两者一旦结合,越能产生出惊人的力量。他们正如一个命题的正反两面,彼此成全彼此,最后产生了新的意义。蒙太奇的辩证思想,恰恰存在于这类故事当中,而且将会被继续讲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