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始加载,剩余 1 秒...
剧情介绍
巴兹·鲁赫曼的《红磨坊》在剧情和思想上并没有多大的突破(它的男主角源于另一部经典歌剧《波西米亚人》),但在表现手法上却下足了功夫,打破了歌舞片轻歌曼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新的融合歌舞和戏剧的电影语汇。
这部由澳大利亚人主创的作品以一百年前的巴黎为背景,将当年该城市红灯区灯红酒绿、极度颓废的文化氛围通过绚烂的万花筒折射出来,在鲜艳上画卷上表演了一出虽然东拼西凑、却跨越时空的永恒故事。
好莱坞影片越来越多利用现成的流行歌曲(而非为影片创作原创歌曲),其作用从简单的层面看能加强时代感,但更复杂的情形是,它能发挥古希腊戏剧中合唱团之妙,即所唱的内容对银幕上的情节加以提示、说明、反驳、质疑等。而《红磨坊》更把这种手法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红磨坊》一开场便是令人目不暇给的剪接及镜头移动的特效,画面在口白中不断切换,宣示本片极为形式化的风格。导演创造了1900年兼具颓废与奢华的巴黎蒙马特区,豪华的夜总会与破旧的小旅馆中间隔着磨坊的风车,华丽的布景,梦幻的色彩,本片场面调度充满表现主义的风格,尤其是以模型撘制的巴黎城市远景及各式建筑物。
电脑控制的镜头在各个场景迅速移动,或者从故事迅速抽离至远景,这种不可思议的镜头移动再再提醒观众这不过是一部电影。
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