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2011年初,喜讯从北京传来,由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原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排演的大型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斩获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殊荣,这个消息随春而至,寄托着无尽希望,振奋了全市文化工作者的精神,为今后的文化艺术工作打开了全新局面。
该剧历经三年打造,先后七易其稿,累计演出百余场。在获此殊荣之前,已经收获首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剧目金奖第一名和优秀剧本创作奖,自治区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汇演剧目银奖和编剧、导演、音乐、舞蹈及演员五个单项金奖等荣誉。纵观该剧作的创作、立项、排演以及获奖过程,不难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这为此后更多优秀作品的涌现带来诸多启示。
根植现实主义土壤,弘扬优良文化传统
《花落花开》是一部创作素材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一最大特质为剧作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扎实的群众基础。来源于现实,才会使作品更具关怀当下的人文高度,才会使作品更易深入普通百姓的内心,才会使作品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花落花开》以一起发生在北方山村的 “意外交通事故”开场,随着死者长命遗书的出现,剧情陡然改变了走向,“事实”被抖露了出来:高月清的丈夫长命身患绝症,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和维系母亲及妻女的生计,蓄谋了这场车祸,致使车主喜顺蒙受不白之冤,“意外”成为了“蓄意”。如果剧作单单为揭示事实而存在,也便没有了多少意义,真正的重头戏发生在缓缓展开的后半段。在日常交往中,月清发现了喜顺的真诚与善良,更发现了他身上难能可贵的“以德报怨”这一超出常人的品质,敢爱敢恨的月清经过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勇敢地向喜顺吐露真情,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与此同时,鲜明的主题也得到了极大限度地升华。
由一场“意外”开场,到另一场“意外”收场,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光辉得以普照,道德的力量得以体现,向善与仁爱的优良文化传统得以张扬。整部戏就像对传统美德的一次探秘与重新发现,由于具备现实基础,所以显得并不高蹈与说教,反而很容易将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潜入观众的内心。由此可以得出:根植于现实的故事和弘扬人性美好的主题,是《花落花开》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为今后创作的可鉴经验。
发掘本土资源优势,注重机制长效发展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花落花开》的剧本创作、参演人员、音乐设计等主创人员,几乎所有均由本土专业人士担纲,资源配置得到了使用的最大化,整体作用在一个剧目中得以集中体现,形成了强有力的优势。著名编剧柳志雄、张然明,知名演员段八旺、张玉兰,资深作曲张和胜、车若娟,郝华等本地专家强强联手,形成该剧的中流砥柱。这样,就为本地区的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长远的文艺创作、演出,储备了持续发展的能量,也为今后奉献更多精品剧作、保持更大优势提供了可能。
该剧在演出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在重大演出上,倚重老演员的表演经验和艺术功底,而在一般性演出时,安排其他年轻演员领衔主演,争取让他们多登台,为他们提供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样就使艺术的传承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在资源利用上,努力挖掘本土艺术工作者的自身潜力,并不断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在人才结构上,发挥各自优势,力争各方面均衡、协调发展。
科学合理地配置现有资源与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相结合,为我市今后的艺术工作提供了成功的保障,注入了不会迅速衰竭的后续动力,同时也为文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扫清了障碍,这是通过《花落花开》一剧所体现出的另一个重要启示。由此,该剧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与教材。
赢得多方观众认可,拓宽演出市场空间
《花落花开》是一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值得提出的是,在获得很多专家首肯的同时,还受到了广大普通观众的欢迎,同时在商业演出上,也显现出一定的市场潜力。
《花落花开》在2008年至2010年的惠民和巡回演出过程中,受到了许多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为好评。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们都要拍手庆贺,久久不愿离开剧场,纷纷对剧情设置和剧中人物进行讨论,深深地为剧中人的遭遇落泪与鸣不平,为好人终有好报的幸福结局而欢欣鼓舞。2010年9月,该剧应山西省太原市市委、政府的邀请,参加了第二届晋商文化艺术周,此次演出大为成功,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长时间起立鼓掌,场面甚为感人,精彩演出不仅获得了观众的称赞,也得到了到场的山西省、太原市两级领导和曲润海、王爱爱、马玉楼等老艺术家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山西太原市宣传部张春耕部长在现场说该剧有“六个好”: 演员好,剧本好,舞美、灯光、音响、唱腔设计好,戏剧创新好,喜鹊沟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和人民群众好,并表示在近几年内,在全国范围也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好剧目,并且说该剧能够走得很远。艺术周期间,来自各地的观众和专家学者也对剧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认为该剧情节紧凑,故事真实、感人,讲述的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是一出难得好戏,希望这样的戏要多演、常演。
在《花落花开》屡获奖项、口碑渐好的同时,商业演出的经济效益也慢慢体现出来,演出市场空间日益拓宽,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艺术品质与商业价值的兼顾,使剧作本身体现出独特的价值,赢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目前,《花落花开》已进入全新的修改提高阶段,首先要对剧本进行精心修改、打磨,随后,将聚集一切可调动的本土资源优势,倾力投入创作热情,集中力量向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冲刺。花落花开春复来,带着春的期许,希望该剧能走得更远,收获更多荣誉与赞赏,取得更大的成绩,也希望以此剧为开始,受其成功经验的启发,从而带动一批优秀作品的面世,全面提升呼和浩特的戏剧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推动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夙愿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首发于《草原·新剧本》2014年第六期
作者简介
冯建亭,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理事、呼和浩特诗词学会理事。诗歌、剧本、评论、小说等作品散见《内蒙古日报》、《草原》、《中国剧本》、《读者》、《诗海珍珠》、《传奇草原》等各类报刊及选集。电视剧本《沉浮》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变迁》(组诗)获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银奖,另有多件作品获各类奖项。个人诗歌作品集《风渐停》即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