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2017年,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一经播出,反响热烈。它将新世纪最壮阔的改革画卷徐徐铺展,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忆往昔,回到1978年,这一年“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同志掷地有声的呐喊唤醒了国人沉睡的意识,改革开放之路从这一年被坚持着走到了现在。40年过去了,中国不再是古老、封闭、落后的象征,而是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崛起了!中国人民崛起了!
图片来自中国青年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党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带领全国人民,以只争朝夕的速度、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中,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共同奋进。
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1978年,成都市民在天府广场庆祝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水平、科技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十四大提出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国民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经过40年的繁荣发展,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已迅速成长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国民经济面临的不再是经济总量高不高的问题,而是经济质量发展好不好的问题。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亟待实现转型升级,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向纵深推进。
如何推动转型升级,牵引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过去以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拉动经济的手段已经难以满足中国经济新阶段纵深发展的需求,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此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应运而生,为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新思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中央继而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的药方: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让国民经济强身健体;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财税、价格、金融、信用体系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中不断实现突破,增强市场经济主体活力;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增添新动能;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新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城乡间、区域间均衡发展;实行“三权分置”土地确权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三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健全产权保护制度,真正将“知识”这一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激发出来;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促进公有和非公有经济公平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崭新的开放格局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0世纪末,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发生巨变,社会主义面临着被终结的恐慌。在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中国仍然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时代之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到中国梦的引领,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的未来绘就发展之路。只有发挥党的领导的坚强作用,才能强有力地推动改革之路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出的总目标。在新的情况下,老百姓民主、法治、维权、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都提高了。为更好地适应这个情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立法工作、监督工作、代表工作,就要与时俱进作出新的变革。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的弘扬和繁荣是一个国家保持文化自信的源泉,脱离文化发展来谈文化自信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进入历史的新起点,中华文化势必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2014年初,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布置了任务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渗透到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颁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以中央文件形式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加快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文化发展事业提供强大思想理论支撑。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
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而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是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对于文化作品的高质量要求,2015年出台的《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给出了最好的指示,引导和激励健康创作风气,重塑文艺创作良好生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的里程碑;2017年5月,《关于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的意见》的出台,致力于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对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作出全面系统部署。2014年8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旨在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有力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16年11月,中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促进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冬日里的呐喊是人民群众最温暖的火光。让13亿人民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司法改革到脱贫攻坚再到民生治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开了一系列的新部署、新举措。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丈量尺。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是检验我们社会事业建设好不好最有价值的工具。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蹄疾步稳,以“保证公正司法、加强政法队伍、维护人民权益、提高司法公信”为核心目标的司法改革正自上而下徐徐展开。首先开出药方的便是“司法责任制”,针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司法责任制改革对症下药,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这样的改革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去行政化,让法官、检察官真正成为司法工作的主体。接下来是对司法系统的“员额制改革”,对法官、检察官等岗位实行分类定岗,择优入额,以实现法官、检察官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仅对审判环节提出了要求,更促进了公安执法的规范化。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尚有贫困人口3046万人。如何打赢这场艰巨的脱贫攻坚战,依然是比较严峻的问题。这之前的2013年底,精准扶贫战略应运而生,成为打赢这场战争最强有力的武器。其中,首创的“建档立卡”的中国式方法,是精准扶贫的工作起点。而“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更是将扶贫攻坚工作推向纵深。
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民生领域的改革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改善民生工作方面作出了重大变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市民化转移,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推公平、提质量,着力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在就业领域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把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结合,维持就业大局的稳定;在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上,以政府为主满足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建立;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问题上,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食品安全领域,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
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随着经济、工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严重不足,迫切需要整治和改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生动地讲述了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为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 :守住绿水青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施策,生态文明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社会公布,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建立;从整体上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建立起保护生态红线全国“一张图”;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及时推出《环境保护督察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树立生态责任政绩观,实施严格的问责制度,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全力促成《巴黎协定》谈判达成,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改革之路注定是漫长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40年来,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艰难、奋发图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勇往直前。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毅力。改革在路上,我们的行动也一直在路上,这条路虽然蜿蜒而曲折,布满荆棘,但我们充满信心,相信路的前方一定会更加光明!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4期,总第218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毛静(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