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当我看完整部电影的时候,要写点什么的话,也不知道写什么。慢慢一想,又感觉无法写完。
影片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讲杨善洲如何为官,作为一个人民公仆。杨善洲时时刻刻履行着公仆的角色,他热爱人民,以群众为本。群众的衣食住行都是自己的事,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影片中为了群众的生活,杨善洲鞍前马后,不停奔波,他把为官时的自己完全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群众,为改变地区的落后面貌和百姓的贫困生活,他长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是“草鞋书记”,他公私分明,坚决不公车私用,杨善洲作官的理念就是,只要做一天的官,自己就不是自己的,自己就是国家的,人民的。这不是自我的消失,而是自我的升华。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杨善洲以身作则,坚持自己的党的信念,大公无私、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实干苦干。影片中,杨书记的秘书后来把他作为人生的标尺,其实杨书记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标尺。
作为一个党员,我们应该学习杨善洲同志始终钟情于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爱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杨善洲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在职期间始终把“后门”关得紧紧的,从不以权谋私。他看到当地百姓因为水灾的原因,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主动提出停建新的政府办公大楼,将项目款拿出救济受灾百姓。
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学习杨善洲同志始终把人民的益放在第一位,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他为了给当地百姓讲解如何保护稻苗,亲自用手示范掏大粪护苗。他下乡体察民情,却遣走随行的司机,自己一个人在三天时间内踏遍多少多少山路,走访多少多少农户,只为更加亲近百姓,得到第一手资料。
影片以一座荒山开始,以一片绿林结束,从荒山到绿林,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是杨善洲人生的价值,体现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种生命的延续。象征一个共产党员信仰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