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老北京有句俗语:“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说的是正阳门。正阳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按照坐北朝南的习惯被视为正门,所以民间才将正阳门俗称为前门。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正阳门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京师九门”之一,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箭楼,并非明代建筑,而且月墙上有许多西洋图案,这是因为正阳门箭楼在历史上数度被毁,几番重修,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更是毁于战火,现存的箭楼是清末民国时期请洋人帮忙设计改建的。
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成功之后登上皇位,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从永乐四年开始修建北京城,将元大都的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正南门沿用元代称谓:丽正门,永乐十七年始建,十九年完工。其后经洪熙、宣德两代,名称及形制未变。
明正统元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垣和城门,到正统四年,丽正门改称正阳门,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箭楼门洞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由于是皇帝、皇后走的地方,所以在规制上高于其他八门。并在正阳门前建造石桥、牌楼,由此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至于说“前门楼子九丈九”,那不是具体数字,正阳门城楼高14.7米,按照哪个朝代的丈量尺寸换算,也到不了九丈九,所以这只是老百姓觉得前门楼子特别高大,对它的形容而已。
四门:指正阳门共有四个门洞,即城楼门洞、箭楼门洞、瓮城两侧的东、西闸门。城楼高14.7米,厚31.45米,宽95米,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门洞为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五伏五券,内券高9.49米,宽7.08米,外券高6.29米,宽6米。箭楼为砖砌堡垒式建筑,楼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建筑,城台高12米左右,上窄下宽,城台正中辟券门,与城门相对,五伏五券,门洞内设有"千斤闸"。
箭楼与城门楼之间就是瓮城,长方形,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5米,四面各开辟拱券式门洞一座,北门即城楼门洞,南门即箭楼门洞,东、西两侧为吊落式闸门,位于东西正中的闸楼之下。正阳门与内城其它各门皆不相同,另外八门均只有城楼门洞和瓮城单侧闸门两个门洞,箭楼没有门洞,只具备防御堡垒的功能。
三桥:指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是京城九门护城河桥中最大的一座,桥身为三拱券洞结构,桥面远宽大于内城其它各门的护城河桥,而且被汉白玉护栏分割成三路通道,所以又被称为“三头桥”,居中的通道正对着箭楼门洞,称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楼:原指正阳桥头的五开间牌楼,也被称为“桥牌楼”,其实在古代,古桥的两头一般都建有“桥牌楼”,但是正阳桥里面正对着箭楼,不能再建牌楼,所以正阳桥的桥牌楼只是一个,而不是一对。早期楼顶的样式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歇山顶,乾隆时期改为庑殿顶全绿琉璃筒瓦,匾额上书“正阳桥”。在明代,内城各门都建有牌楼,如今只有正阳门牌楼得的复建,牌楼原为木结构,现在已经改建为水泥结构,为“六柱五间”,由于桥没有了,所以成了跨街牌楼,民间俗称“五牌楼”,旧时还曾将前门大街称为五牌楼大街。
正阳门自明正统四年至清末,前后历经四百七十余年,曾多次因战乱或失火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为此多次重建、修缮。清乾隆四十五年和道光二十九年,箭楼曾两度失火被毁。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光绪二十七年开始修缮城楼、箭楼,光绪三十二年竣工。光绪三十三年,袁世凯再次主持重建。民国四年,民国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
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后来虽经过多次修缮和装饰,主体未变,一直保留至今。正阳门集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