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由胡军、陈道明主演的“卧薪尝胆”堪称我国励志古装剧中的经典之作,虽然和真正的历史事实不太相符,但是当做一部影视剧来看的话还是非常不错的,可以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着“艺术上的真实感”。
其实看懂这部影视剧的人都知道真正灭吴国的并非勾践实乃伍子胥也,如果不是伍子胥的多番谋划,勾践可能永远都不可能灭掉吴国。仔细研究过这部影视剧的其实最有看点的并非越王勾践和吴王阖闾,而是勾践和伍子胥,其实按照当时的情景伍子胥最后杀掉勾践简直易如反掌,而且勾践也知道自己不杀勾践最终必备勾践所杀,但可惜的是伍子胥玩弄了一辈子计谋最终还是过不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德约束,所以最终伍子胥还是死在了勾践手上。还有剧中的范蠡,此人与伍子胥可以说算是同一类人了,都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只不过最终范蠡做到了“功成身退”。
卧薪尝胆勾践“卧薪尝胆”其实跟他当初在吴国所受的耻辱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所以这部影视剧的主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将别人给予自己的耻辱化作动力。
这部剧的视角相当可观,每个重要角色都塑造了他们魅力的一面和性格的缺陷,虽然战争戏比较贫乏,但是文戏可堪一看。可能也是因为沉重可观,导致观赏性不大众。其实不少情节我觉得有些粗糙,但是人物塑造都很立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喝信念或者想法。 众人之间微妙的人物关系是本剧的一大亮点。西施的戏份少了,经典的美人计被淡化有些可惜,勾践前后的情感变化也刻画的相当完美。
西施这部古装影视剧同样也是开国之后杀重臣,在我国的古装剧中分析来看,虽然残忍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似乎也是必须的。天下既然已经太平,那么帝王需要的就仅仅是治国之才了,不会再留那么多功高震主的功臣在身边,纵观整个历史能够在这一点上做到功成身退的貌似真没有几个。
写这篇文章,我其实一直有一个疑惑,记得当时上学的时候老师把“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当做一个正面题材来讲,把勾践说成一个正面人物,那么反过来想想当初吴王放勾践一马,最终反被勾践所灭,大家为什么不说勾践“恩将仇报”呢?还有项羽和刘邦,为什么刘邦这样的人能被后人评为“正面人物”,而讲道义、重义气的刘邦,反而没那么高的评价呢?这是不是也说明了“成王败寇”这个词?导致现在社会中很多人都是抱着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