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鸳鸯刀》
《鸳鸯刀》亦为小中篇,也是金庸小说中别具面目的艺术作品。
《白马啸西风》以情感人,《鸳鸯刀》以趣动人。
在这幅“江湖谐趣图”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汉,个个妙趣横生。武功平平的“太岳四侠”大言不惭;信奉“江湖妙诀”的周威信总镖头大出洋相;林玉龙、任飞燕这对欢喜冤家大打出手;袁冠南与萧中慧的喜结良缘;萧半和突然露出太监的真面目。真是趣中有噱,笑中有谐。
武侠小说中文字之调侃,非《鸳鸯刀》特有,但通篇皆有喜剧之色彩,这在武侠小说中实属罕见。
《鸳鸯刀》的缺陷是:表现“武”与“侠”的场面不够淋漓尽致,情节中巧合太多,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人物感染力稍逊,结尾又落入“大团圆”的窠臼。
《鸳鸯刀》的排名应在第十二位。
《碧血剑》
《碧血剑》是金庸创作的第二部武侠小说。
金庸说此书的主角是明末忠臣袁崇焕,但袁崇焕未出场,虽补《袁祟焕评传》一篇,终归与武侠脱节,这是不成功处之一。
其二,《碧血剑》事实上的主角袁承志,写得与陈家洛一样叫人失望。这位袁公子东奔西走串戏,不伦不类,又莫名其妙爱上一个撒娇胡闹的温青青,实在丢男人的脸。
其三,《碧血剑》在结构上不够紧凑,故事焊接上有裂缝,语言表达上也未必比《书剑恩仇录》娴熟,这可能与金庸初涉武侠世界、驾驭语言的功力无法做到游刃有余有关。
倪匡兄因此认定《碧血剑》不如《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小说创作中的一个停顿,甚至是倒退。我却不同意这一论断。
《碧血剑》是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从摸索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转换点。
它的成功之处,是作者吸取新文艺手法(或者说西洋文学表现手法),第一次在他的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形式来展示故事的起伏曲折。请注意,书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终没有出场,他的个性特点以及有关他的故事,全部依靠温仪与何红药两个女人的动人回叙,这个手法正是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的重要区别;而这种手法的运用为以后武侠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开了先河,金庸在以后的《雪山飞狐》中运用得更加娴熟,古龙在《名剑风流》中也借鉴了这一手法。
《碧血剑》第二个贡献,是金庸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半正半邪的艺术典型。金蛇郎君夏雪宜这一形象的诞生,大大增加了武侠世界中人性的复杂性,也为金庸以后小说中出现各种亦好亦坏的武林高手开了先例。
仅此两点,已足见《碧血剑》在新派武侠小说史上的重要性。
可惜此书写法上还欠严谨,败笔时有所见,因此,它只能屈居金庸小说排名之第十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