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喜乐:
今天在杭州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看了苏七七、赵建飞乡愁工作室策展的《不应该错过的郑大圣》,中午到晚上看了《天津闲人》《危城之恋》,晚上看了《王勃之死》,天气很炎热,小剧场外的向日葵热烈的开着。
老实说这两部片子我是没有太大期待的,刻意没看评论,想找到新鲜的碰撞的感觉。可能是是和最近的创作状态有关,没想到真的有大大的惊喜,给导演点赞。
这两部片子改编自天津作家林希的小说《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而且从这两部片子开始,导演一直都是在与作家出版社合作。拿时髦的话说,这是ip改编,可以想象,文学出版机构手上有很多经典ip,可做书的收入还抵不上电影的一个零头。所以资金不够,要拍电影其实挺艰难。
但是郑大圣并没有被资金的“镣铐”所难住,嗯,qa环节很多问题都提到了成本的问题,郑大圣在体现了丰厚的学养之余,也表达了那一代导演的观点:150w的资金,要拍出那个时代的风物是很难的,比如《天津闲人》一个河边的戏,因为背景有大桥(层次比较丰富)所以在影视基地是非常抢手的,资金的原因,他只预约了一天,冬天的光短暂,拍到天黑还有一半没有完成,剩下的就是舞台式的布光下完成的(实际的效果非常棒,我以为是舞台剧式的背景以及三一律的时间跨度)。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记录一下片子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笔记。
-
《天津闲人》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惟妙惟肖的天津气质
电影体现城市的风物,这个不用多说,比如新片中《火锅英雄》《重庆森林》之于重庆。《天津闲人》对天津成功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台词,以及导演深层次的对节奏的把控造成的。吸取到了几个导演的经验:
好演员可遇而不可求,在预算内大胆启动新人,在演员这个“素材”本身去下功夫,和演员共同创作角色的可能性和深度。
天津闲人的主演是个完全的新人演员,是郑大圣在天津看景时候听相声被吸引到的。台上的他表现力极强,台下却有些忧郁与寡言(想到了一篇文章,《喜剧演员的忧伤》)。影片中有很多个细节展现他熨烫整理自己的大褂,穿褂子走动、脱取等细节他非常熟悉,这些都是作为相声演员极大的优势。另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危城之恋》的女主角,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郑大圣对演员、灯光、音效、空间的把握兼具了古典的审美和当代艺术的方法。
郑大圣的《天津闲人》视觉语言是非常疏密有致、非常舒服。我猜测导演的戏剧功底非常的扎实与丰富,印象深刻的是“挑单车”等两个印象深刻的戏曲与叙事线交叉剪辑的两场戏;乐太太(苏二娘)、闲人苏鸿达与报馆记者三人镜头切换的流动性(三人的不同行动与情绪,有内在的紧密逻辑)之后直接切了大桥上的“碰瓷儿”戏码(三人密谋导致的结果),干净利落,过场戏也这么精致!与戏曲的联系明天论坛会有时间和导演互动,问题已经列好了:)
2.《危城之恋》 总感觉拍得很哲学很高级
抗战爆发前,没落书香之女婉儿嫁入侯府,丈夫暴虐,她与三弟萌发情愫后,创造出一个人(存在在书信中)与三弟文学交流,这一段隐秘的恋情在历史的洪流碾压下香消玉殒。
这个片子珊珊觉得节奏慢,我一开始也觉得慢,特别是书信来往的部分,你不知道他俩在写啥,就看到个中景切啊切,捉急。晚上仔细想想觉得这就是导演的意图。
为啥捏。(书信)精神的交流本身就是隐秘的快感,这个过程观影的时候自然会调动观影者自己的经验,我看了下抹黑的笔记,当时我的感受是:人生就像在一个巨大的洞穴中修行,大部分的时候眼前是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如果有笃定的光芒,哪怕很难,也要坚定的抓住这个希望。婉儿聪慧、有学养(哎呀这词儿也夸过导演),她以知音的方式与三弟交流,文学,正是她漆黑中的某些笃定的光芒。这个经验正是在大圣导演让我喘口气想到的,这种联想一般戏剧体验会给我,电视剧、普通的电影很难。
单一空间内的调度扎实 意蕴丰富。
单一空间为啥呢,没钱,翻来覆去就那几个景。牛导演都这样啊,可以看出调度的功力来,最近看的《完美陌生人也是》,几对夫妇就在一个晚餐的辰光撕b,然后也用到了月亮来拓展室外空间。
"最后告别的场景,三弟要离开家去革命,二嫂送别。(抹黑涂的…凑合看…有时间再用手绘版弄得好看一点)右边:1婉儿在圆门内,三弟在门外。2.三弟大特写(带关系的 有婉儿的小半个脑袋)3.婉儿大特写(干净 只有她)4.三弟在圆门外,婉儿在门内(另一个角度),但这个变化已经拉伸了时间,感觉到三弟必然的离去。左下:5.婉儿在门内,三弟跑出画框,约四秒,三弟又折返,停顿(小腿和脚部中景特写表达),最终出画框,婉儿独自在门内身影,hold on ,收。这是完美的戏剧调度!有观众说感觉到,在这里三弟看到婉儿向前一步已经知道了她就是“蘭”知音,导演说你觉得他何时知道他就是何时知道。
还有一处印象深刻是婉儿第一次去教堂,通过影子的对话,深度的剖问了内心的灵魂。这是很高级的表达方式,影子既代表她塑造出的知音“蘭”(19岁,自由的灵魂),又代表了她分裂出的另一个灵魂。(《着魔》里也有女主去教堂的一场戏,没有用影子,是用很强势的情绪来带动的)。这个剖析和拷问是残酷的,她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妻子和嫂子的角色中来。
留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个戏高级的地方我认为还在探讨观演关系,或者文学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创造出的角色如果没有被人读到,就没有活过。如果被观众和读者读到了,作者也没法掌控或者杀了这个角色。(金依萌在美国读研的时候拍了一个短片《第十七个人》就是说这个的)我认为郑大圣探讨的方式更加东方和古典。
王勃之死:瑕不掩瑜的才华横溢与横冲直撞
这不是cosplay,这是王勃在沦为阶下囚之后被羞辱时导演的处理手法。莫名想到了乌镇戏剧节的《大鸡》。2000年的电影,视觉语言先锋且大胆,又精确的表达主题。
王勃行刑时的风筝(落霞)。同样惊艳的还有王勃作《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落霞姑娘起舞、渔翁智者撒网的肢体语言,舒展、自由,体现了导演对视听语言的极致追求。
诗歌与电影,戏剧与电影,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向西方学习,这次看了郑大圣前辈的三个片子,我感觉到很有信心。他探索出了一种东方美学与戏曲美学的路子,值得更专业的人士探讨与研究。
这篇文章只是个笔记,凌乱潦草之处还请见谅,不吝指正。在拍个网络大电影动辄都要100w200w的今天,电影行业似乎在向一个火热的方向前进,看看前辈的作品仍然让我们唏嘘这种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