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生活在别处》是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1975年流亡到法国时,创作的一部抒情性质的小说。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作者用跨越时空的自由创作方式描述诗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生活在别处”原是诗人兰波的诗句,被昆德拉推向世人的眼睛。生活在别处,本身具有诗的跳跃和意象,生活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地方,别处是流浪的他乡,或者是精神的异乡,那么我们生活的原处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别处?
审视一下心灵,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处。我们多数人的精神世界一直找不到真正的归途,一直在流浪。于是,我们不停地向往、奋斗、埋怨、羡慕、纠结、计划……伴随我们一路的是忧伤、空虚、烦躁、驻足、瞻前顾后、不知其所。也总是看见一些人像修禅到家的大师,淡定安然,无限随和,生活的滋润随性如意的很,其实我相信这里面一定有假的成分,就像我自己,某些时候看似平静知足,但是我坦言,多数时候,我在焦躁不安、在不知所措、在心向往而身不动。就像七月的无数个日子,我计划过要去哪里哪里旅游,要读多少书,写多少有意义的文字,要去见想见的人,要跟母亲好好呆几天,要跟平日里很少见到的几个姐妹团聚团聚,但是七月过去了,计划要做的事没有一件做好,自己成了被时间抛弃的人。
《生活在别处》中诗人雅罗米尔的母亲,她一直在纠结,在不知所措。她不知道如何能怀上诗人儿子,她想要第二个孩子,却不知如何跟丈夫说,等到说了她却遭受到无情的拒绝。画家或许是爱她的,可是画家爱的却是他自己的
画笔创造出来的形像,画家疯狂地不容拒绝不分场合不顾她情绪的爱同样让她窒息,让她濒临崩溃,她选择了逃离。她对自己身份情感的不确定,无时不在向世人宣告她一直生活在别处。她内心想要的,她精神落脚的地方都不是当下。
这是一种不确定感,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焦躁感。
茫茫宇宙,人何其渺小,在庞大的宇宙间生存,不确定是常态,生命的过程本就是一场魔幻的游行。前几日在一个小吃店吃饭,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儿拉着年逾花甲的母亲从我身边走过,女儿搀扶着老人向店门口走,她说:“吃饱了吗?”母亲答“饱了”。又问“嘴擦了吗?”“擦了”。母亲颤颤巍巍,简短的回答像极了三四岁幼儿的样子。在人世间走了一趟,由最初的懵懂回到最后的懵懂,或许人真是从一个未知的世界里借助母亲和父亲的因子过滤一次,然后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地球的,这一生短暂而雷同,来时去时都别无二致。这个匆忙的旅程,这个来一遭而后又离开的世界,一直都是人类生活的别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