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昆明第3中学
书林街上的昆明市第3中学是全市的模范中学,进驻三中的工宣队正是云纺工人,工宣队的队长是母亲在裕滇纱厂学习班的好友胡兰英,母亲和她一说,我就从11中转学到了3中,那时母亲已从子弟小学调回了劳资科。
我告别了自由散漫的11中,进入了模范中学昆3中。我是转学过来,本来应该有个朋友,她是张汝林的女儿,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是极好的朋友。只是我到11中上学后,我们见面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我第一天上课时,老师就宣布她到昆明电信局工作了。她是3中第一个工作的学生,班里的同学们个个羡慕,嫉妒,恨。昆明电信局可是比工厂高了不知几个等级的地方,是个与科学挂钩的单位(这是我们当时的想法)。
在3中我没有一个朋友,每日形单影只像只孤雁,母亲就将她在裕滇纱厂的闺蜜吴桂仙的女儿普燕介绍给我(吴桂仙还在摇纱车间当女工)。普燕和我同级不同班,她是个自来熟,性格活泼,她的朋友很多,我们马上就成了好友。
普燕的活泼性格,使她成了学校里有名的“风流人物”。那年头“风流人物”可不是个褒义词,而是作风不正的代名词。
3中对学生的管理比11中严格多了。我们每次出行都要排成队,唱着“毕业歌”等高亢激扬的歌曲以壮校威。
学生之间的阶级觉悟不是一般的高,说话做事都要谨言慎行,稍一出格马上就有同学去“打小报告”。幸好我和普燕的朋友都是一群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落后份子,说话做事谁也不比谁好,也不会去“打小报告”。
我到3中后,还没有上了几次课,就到昆湖针织厂学工。这次学工终于得上机器了,那是一个流水作业的车间,我师傅是个二十多岁的女工,她的工作是上衣领。我坐在她身边,上道工序好了,将衣服推过来,我就赶快拿一条领子放在衣服上,她拿过去踩动机器将领子上好,那速度极快,稍慢一点我这边就堆了几件。从上班到下班她和我所说的话就是:“来了”“走吃饭去”“下班了”。
一直到学工结束,我什么也没有学到什么,也没交上一个工人阶级做朋友。
学工结束后,我们又到呈贡学军,学军是最可怕的训练。我们住在一个古老的大院落里,每天早上听到起床号,就以最快的速度穿衣,将地铺收拾整齐,梳洗后到院子里集合,跑步到训练场上,跑完几圈后开始练兵。练习操正步,拼刺刀,打格斗拳。
最可怕的是夜行军。夜里睡得正香,毫无征兆地吹起了军号。大家一阵乱忙,穿衣穿鞋打背包,跑到楼下集合,到了规定时间立即出发。在田埂小路上狂奔,中间还要传口令,一直到太阳快从田野里破土而出,才回到大院里。
这样的夜行军有过两次,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军训中最差的一个,谁知还有垫背的同学。有些穿错的,走到半路鞋就掉了,有的走着走着背包就散架了。还有个女生,大家都出发了,她还在楼上磨蹭没有下来。
军训留给我的美好回忆是最后一天,老师带着我们到滇池边玩。我们顺着这田埂小路走,最后来到一片看不到边的藕花田里,藕花藕叶高高举起。
我是那天才知道藕花和荷花的区别,藕花和藕叶比荷花荷叶大很多,而且是长在沼泽地里,不是漂浮在水面上。我们排成一行在藕花藕叶中穿行,闻着那随风而来的清香气,全身舒畅通透,就像误入了仙境。
穿出藕花田,就看到了烟波浩渺,琉璃万顷的滇池和远处的睡美人山,四周除了藕花藕叶既无村子,也无人迹。谁也没带游泳衣,但抵不住滇池的诱惑,众人脱了衣服,男生穿着内裤,女同学穿着内衣内裤就走进了滇池,会游泳的朝水深处游去,不会游的也要泡在滇池水里过瘾。
可回去时就惨了,将湿淋淋的内衣裤穿在里面,像贴身爬着条水蛇,水顺着身体下流,一直流到鞋子里,极不舒适。(几年前,朋友带我到呈贡去玩,哪里还能看到滇池的影子?我以为她带我去了个“假呈贡”)。
第二天,我们离开呈贡,开拔回昆明。因为是来学军的自然不能乘车,全部人步行回昆。
下午,我们来到一个村子里住宿,我们班的女生被分配到一间屋子里打地铺睡。
打好地铺后,众人靠着墙坐着,拿出自带的炒干面粉来吃。我翻遍了挎包也找不到自己的小勺,我平日很少和自己班上的女生来往,所以也不好和她们借勺。
我翻找了一阵,找出一张当书签用的纸币。那是一张民国时期的纸币,是我在家里某本书中找到的,因为喜欢就拿来当书签用,我将纸币叠成一把小勺吃炒米粉面。还没吃几口,坐在旁边的一个女生就笑眯眯地对我说:“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给我看看。”
我将小勺递给她,她拿过去跳起来就跑出门去了,我一脸懵逼不知怎么回事?
一回儿,我们班主任(是个中年妇女,她叫姓什么我都忘了)气急败坏地走进来,抖着那张纸币问我:“你这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我说;是从家里一本书中找到的。
她说;“你家竟敢还保留这些旧社会的东西。”说完她气冲冲地走了。
我头如被炸雷爆开,心肝乱颤。我知道自己犯了天大的法,不但自己遭殃,还要连累家人。
我看那告状的女生,一脸得意地站在那里笑,我气得牙痒又不敢说一句话。睡在我身边的同学都移开去,留下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
回到昆明后,想到被全校同学批判的场景,我就不敢到学校去,躲在家里,不知道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会不会来抓我。
晚上母亲回来,问了我当时发生的事情后说:胡兰英专门跑到劳资科来找她,问她那张纸币是哪里来的?母亲说可能是从前夹在书里的,被姑娘拿去当书签用了。
母亲说,现在的人家,哪家不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有的人家还保留着八仙桌,太师椅,铜勺,铜碗,铜锅铲。说得胡兰英无话可说走了。
此后就不了了之了,以后见到她们就像老鼠见猫绕道而行。
我怀念在11中时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那里没有积极份子,都是落后学生。好在昆3中也有普燕她们一群落后份子,我下课或者放学后可以去找她们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