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仲夏夜,朱莉小姐没有随父亲男爵外出参加舞会,反而待在豪宅内和仆役们狂欢,朱莉小姐看上帅气男仆约翰,以阶级和肉体色诱他,约翰未婚妻凯瑟琳明知朱莉小姐意图不轨,碍于身分只能待在房里暗自伤心,约翰自小暗恋朱莉小姐,他一边想摆脱贫困阶级一边又觉得自己高攀不上朱莉小姐,然而天雷勾地火,约翰和朱莉小姐发生关系后,两人心境上的位阶有了微妙变化…..。
《朱莉小姐》场景人物都精简,故事浓缩在一个晚上,看似改变一切却又没有变化。电影有三个角色,朱莉小姐、约翰和凯瑟琳,阶级分明,原本占阶级上位的朱莉小姐在与约翰发生关系后,心态变得屈居下风,朱莉小姐渴望被爱被带离牢笼般的大宅,但她哀伤地发现,献上肉体后的自己,并不会赢得情人真心,不管身处哪个阶级,人们总会先为自己打算; 《朱莉小姐》带领观众看见人心底的欲望与矛盾反覆与自私与卑微,约翰渴望成为上流社会人士,他与朱莉小姐发生关系后,反倒厌恶高不可攀的大小姐竟向低下的自己渴求爱情,约翰以为跟朱莉小姐在一起就算取得进入上流社会的门票,可是当他穿上制服,听见主子摇铃的声音,又会不由自主地遵从命令,阶级思想,根深蒂固绑死约翰(就像他厌恶跟「自己/卑微的男仆」发生关系的朱莉小姐,所以约翰到底是瞧不起朱莉小姐还是自己呢?),厨娘凯瑟琳亦是如此,她敬重阶级 相信富有者在世间享福而贫困者将在死后进入天堂,这份信仰令凯瑟琳不敢越雷池一步,她必须确保每个人都在他们自己的「位置」上,她是阶级的受害者却又是最忠实的捍卫者。
《朱莉小姐》本该是「爱情」电影,三角关系,朱莉小姐爱上约翰,约翰愧咎于凯瑟琳,感情之事剪不断理还乱,然而电影后段,爱情的成份变得越来越来稀薄,个人利益算计的份量倒是越来越重;原来阶级是真,电影最后,约翰,凯瑟琳,朱莉小姐的阶级都没有被撼动,但爱情是假,约翰还未跟朱莉小姐发生关系前,说自己年幼时多么仰慕朱莉小姐甚至愿意为她而死,结果爱情跟个人利益相牴触,约翰选择了自保;《朱莉小姐》电影开场,我们看见年幼朱莉哀伤母亲的逝去,小朱莉渴望母爱而不可得(母亲教导她要憎恨仇视男人),成年后的朱莉小姐仿佛是被关在牢笼(大宅)中的金丝雀,供人观赏的美丽物件,欠缺真正的关爱,朱莉小姐最后听从约翰「命令」行事,或许她一辈子习惯听从父亲指令、或许她认为「服从」才是爱的表现,也或许有着 人外貌(穿着打扮)的朱莉小姐,依然是电影开场的女孩,畏惧着大宅外的现实(成人)世界,只想当个被宠爱的「乖孩子」。
2012年的台北电影节曾映演过1951年版《朱莉小姐》,对朱莉小姐心境或阶级权力变化都有细腻描述,相较下,liv ullmann导演的新版《朱莉小姐》,受限于剧场风格(人物与场景都化繁为简),有时会对剧中角色的心态转变与最终抉择感到难以理解与同情,加上liv ullmann导演将电影拍得情绪饱满(三位演员演得很「用力」),剧情从头至尾都张力十足,不见温柔与救赎的抒情时光,只见不间歇的叫骂折磨羞辱无奈和自残,看完《朱莉小姐》,觉得自己快要犯忧郁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