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张振营原创
电视连续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养由基与斗越椒在清河桥上“隔河比射”的故事,虽是文学创作,却非子虚乌有的编造。它取材于《左传》和《史记》,“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东周列国志》也有生动的记载。但是,“隔河比射”的故事究竟发生于何处?清河桥在什么地方?因为年代久远,地名多变,史学界颇有争议。最近,笔者在郏县姚庄回族自治乡的三郎庙村南的清河上,发现一处古桥遗址。据当地的老百姓说,这就是当年养由基与斗越椒“隔河比射”的地点。
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统兵出征陆浑(今伊川县一带),途经周都洛邑(今洛阳市)时,忽接急报: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斗越椒乘国内空虚之机,“尽起本族之众”(见《东周列国志》,引文下同),发动武装叛乱。庄王急忙回师,“将及漳(今湖北省当阳县),越椒引兵来拒”。双方展开厮杀,楚庄王亲自“鸣鼓督战”。越椒飞车直奔庄王,“嗖”地一箭射在鼓架之上,骇得庄王手中鼓槌落地。又一箭,越椒将庄王遮箭的大笠射个对穿。庄王回弃,越椒奋勇杀来,楚军大败,“退至皋浒(今地名不详)下寨”。庄王取越椒之箭视之,其长半倍于它箭,鹳翎为羽,豹齿为镞,名唤“透骨风”,锋利非常。“左右传视,无不吐舌”。庄王认为,“逆椒势锐,可计取,不可力敌”。当晚同诸将计议已定,次日一早,就引大军自竞陵(今湖北省钟祥市)向北撤退。越椒率大军紧追不舍。从枣阳出湖北,经河南唐河、舞阳、叶县,进入郏县姚庄一带。追至清河桥,发现楚军已经逃到了桥北。越椒下令“擒了楚王,方许朝餐”。遂过桥追击,追至青山,追上一队楚军,但其中并无庄王。越椒又回师南走,至清河桥北,桥已拆断。原来庄王引兵于前一日埋伏在桥之左右,只等叛军过去,便将桥梁拆断,绝其后路。接下来,养、斗“隔河比射”的故事便发生了。
庄王帐下有一员小将,精于射艺,姓养名由基,号称“神箭养叔”。他站在河南岸,向对岸喊话,提出要同越椒“各射在矢,死生听命”。越椒同意。两人一南一北站立桥头,越椒射,三发不中;由基复射,一箭射去,“越椒躲闪不及,箭贯其脑”,遂一命呜呼。庄王手中令旗一挥,两岸伏兵齐出,叛军群龙无首又兼是饥疲之师,结果被杀得“尸同山积,血染河红”,全军覆没。史称“清河战役”。
说起这次“隔河比射”养胜斗负的原因,当地的老百姓持有独到的“见解”。一位世代居住河边的老人说,关键就在两个人的名字上,斗越椒—豆叶焦,养由基—羊又饥,豆叶焦遇到了饥羊还不被吃掉吗?笔者听了不禁哑然失笑。
经过查阅史料和实地考察,笔者觉得认定此处为庄王与斗越椒大战的战场是有其根据的。其一,据史料记载,春秋时,郏县、宝丰、襄城等地,都曾是楚国的边境,其中清河桥附近的父城(今宝丰县翟集村),就是楚国的一处军事重镇,楚国太子曾在此镇守。清河是当时为父城输运军粮的水上通道,所以又称运粮河。这里山大沟深,河渠纵横,战车不易驰骋,却利于打伏击战。精通军事谋略的楚庄王诱敌深入,沿清河两岸布置战场,埋伏重兵,以逸待劳,的确是高明的一招。而斗越椒恃匹夫之勇,孤军深入,兵法云:“倍道兼行……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何况斗越椒已经是千里征战,焉能不败之理?其二,这里的山河地名与史料记载相符,连村名也有明显的来历。距清河桥30公里的紫云山,古名就叫青山。查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清河又称养水,河边还有一个名叫由基里的村子。河姓养,村名由基,能说是偶然的吗?
从清河古桥南去10余公里的落凫山上还有相传为楚庄王擂鼓督战的擂鼓台;西南去15公里的香山寺古塔上仿佛还飘浮着楚庄王三女儿——妙善公主当年点燃的袅袅烛烟;清河河畔、清河古桥旁边那一眼当年楚军用以做饭、饮用的甘泉,更是千年不涸。据测定,泉水中含有锌、锶等多种元素,用此泉水泡茶,甘甜可口,提精养神,消食化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