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7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组织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从这里迈开“进京赶考”的步伐。70年后的今天,“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西柏坡,探访这个曾经决定中国命运的小山村,追寻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足迹。
西柏坡西靠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因村后坡岭上的翠柏而得名。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来到平山县,确定工委驻地以西柏坡为中心。1948年5月,毛泽东等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西柏坡从此成了中国革命的中心。
历史选择西柏坡绝非偶然。抗日战争时期,只有25万人的平山县就有7万多人参军参战。涌现出“平山团”“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栗家三烈士等一大批英雄模范。革命战争年代,西柏坡人踊跃支前,参军参战,有200多名西柏坡儿女光荣牺牲。群众基础好,武装到位,是中共中央选择西柏坡的理由。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西柏坡纪念馆内,讲解员陈双哼唱起一首民谣。这首流传于当地的民谣是群众支援革命的真实写照。西柏坡纪念馆内,一辆独轮车让人印象深刻。小推车本是农民的劳动生产工具,在这里却有不一样的意义。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1948年9月,三大战役爆发。在战场上,小推车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陈双介绍说,“淮海战役中,这种小推车被广泛使用。80万辆小推车为解放军士兵提供物资支援。整个三大战役期间,140多万辆小推车在前线发挥作用。
西柏坡孕育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力量。如今的西柏坡是我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每年约有500万名游客到此追寻“赶考”足迹。近年来,西柏坡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起了旅游服务业,现在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
今日的西柏坡村,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农家院整洁漂亮,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马路通到了各家各户,污水处理、文化长廊、卫生设施等一应俱全。不但如此,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去年旅游收入129亿元,全县甩掉戴了32年的贫困帽。
接下来小编带你“穿越时空”
看看这里曾发生的故事
↓↓↓
1948年7月中旬的一天,在河北一个小山村,一位农民正在弯腰在稻田里拔草,突然有人搭话:“这么好的地打这么点稻子,产量太低了。我的家乡也种水稻,不是直接播种,都是先育苗后插秧,稻子长出来后,又粗又壮,一亩地能打七八百斤呢!不信,你明年试一试。”
农民转头一看,这人身穿打着补丁的粗布军装,边说还一边向他示范插稻秧的动作。
他后来才知道,这个操着外地口音跟他搭话的人是毛泽东。
西柏坡
原本是河北平山县
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
从1948年5月,
党中央和毛主席移驻西柏坡,
到1949年3月进京“赶考”,
在这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了“两个务必”,
建立健全了从严治党的一系列制度。
自此,西柏坡也有了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参观时说:
“这是立规矩的地方。”
几十年过去了,
规矩没有忘!
这里的人们依然坚守初心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努力耕耘。
“柏坡梁家沟,圣地大门口。”
紧邻西柏坡的梁家沟,
与西柏坡纪念馆咫尺之遥,
一排排新民居错落有致。
梁家沟是水库移民村,
村民很长一段时间过着苦日子。
当初,
村子隔壁建起西柏坡景区时,
梁家沟因为村里环境差,
游客竟然都绕着走。
穷则思变,
2009年,
梁家沟村决定“拆旧村、建新居”,
请专业机构规划,修建新村。
2014年,
一个全新的梁家沟
出现在柏坡岭下,
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2016年,
梁家沟设立了一家农宅旅游专业合作社,
还先后30多次组织村民
外出考察精品民宿,
学习人家的服务,
推动升级旅游服务。
“西柏坡是咱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
梁家沟党支部书记陈国平说,
整体脱贫了,
更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
不能被成绩冲昏了头脑。
在新中国出发的地方,
西柏坡用红色文化的力量
带动周边经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经历了沧桑巨变。
,
你也会对“不忘初心”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追寻河北这片土地上
从未停歇的“赶考”脚步。
聚焦70年来,特别是近7年来,
燕赵大地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和百姓日新月异的生活变迁。
今天,
我们再出发!
内容来源 | 综合整理河北日报、冀网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