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说公案”在古代话本小说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封建朝代,破案技术落后,官僚阶层腐败昏聩,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这些公案被说书人拿来做题材,经过整理、润色、改编,最后以话本小说的形式流传于世。
《错斩崔宁》为南宋无名氏编著的《京本通俗小说》里的一部短篇话本,后又被明代冯梦龙收录到《警世恒言》里,改标题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清代朱素臣又把它改编为《十五贯》传奇(又名《双熊梦》),50年代被改成昆曲形式,毛泽东和周恩来观看后,对此赞不绝口,周恩来对此公案故事做出了高度评价,说:“一出戏拯救了一个剧种”。
这部公案话本是由一系列的巧合组成,一个个的巧合,似是而非的假象,迷雾似的把书中人物一步步引入歧途。
- 引入歧途之一:
穷闷困苦的刘贵,驮着岳父资助他开柴火店的十五贯钱回家,因恼其妾开门晚了,又因酒后微醺,就对她开了个玩笑,说已把她卖了得了这十五贯钱,明日就送她出门。其妾二姐疑虑不安,刘贵心中暗笑,嘴上却圆谎自如。二姐信以为真,急着回去告诉爹娘,就趁刘贵醉酒酣眠连夜出门,又不敢一个人赶夜路,就歇宿在了邻居家里,并托付邻居明日告知刘贵她的去向。
- 引入歧途之二:
二姐心烦意乱中出去,却忘了关好门,所谓“开门揖盗”,当夜就摸进一名盗贼,被惊醒的刘贵和盗贼经过一番剧烈争夺,最后死于斧下,十五贯钱被一抢而空。第二日,二姐清晨赶路,急欲奔告爹娘,路上遇见驮着货款的年轻人崔宁,因目的地一致,两人相约结伴而行。
- 引入歧途之三:
邻居发现惨死的刘贵,就兵分二路,一路去通知归宁的大娘子,一路去追赶回家路上的二姐。追上二姐后,却看到男女两人同行,不由分说就将二人扭回刘宅。
- 引入歧途之四:
听到凶讯赶回家的大娘子,一口咬定二姐与人通奸,见了十五贯钱与奸夫起意,蓄意谋杀刘贵,夹款潜逃。大家搜查崔宁褡裢,不多不少,正好十五贯,当下群情愤激,二姐和崔宁百口莫辩。
- 引入歧途之五:
扭送到官府后,府尹听大娘子和邻居们口口声声咬定两人,又见褡裢里的十五贯钱,一文不差,就对崔宁和二姐严加审问。酷刑后,两人屈打成招,府尹断判两人死罪。
至此,一对无辜的年轻男女被众人推上死路,断送了性命。
惨案背后的人性分析:
- 封建时代,吏治腐败,政风不清明,造成小民畏官,怕打官司。
从二姐夜宿邻居家,可以得知平素邻里关系不错,邻居不可能不了解二姐为人,平时从未发现奸情蛛丝马迹,怎么就突然变出一个奸夫?即使是被男女同行假象一时迷惑,群众里怎么就没有一个人通世情,出来求情讲两句话的?相反,个个痛打落水狗,唯恐不能断定他们的通奸杀人罪。
文章里有一段话:造成冤案后,官府把崔宁褡裢里的十五贯钱发还给“原主”大娘子,结果全部转奉给官府衙役们使用打点后,还嫌不够。
十五贯钱可以开起一家柴火店,是一个年轻妾室的身价,但是却还抵不上一场公案判决“使用”。
在当时,吏治的腐败,打官司已不是普通民众能应付的起的,如果官司没头,无人顶罪,旷日持久,邻居们一个个审问过来,谁人能吃得消?对此无妄之灾,最现实的就是有人伏法结案,所以邻里才会如此众口铄金,泯灭良知。
- 大娘子人性上的冷酷无情
大娘子和二姐相处多年,早就应该熟知二姐品性,两人平时关系融洽,不存在因私报复的可能,二姐在公堂上也称赞大娘子“贤惠”。谁料大娘子在二姐生死关头,不但见死不救,反而翻脸诬告,投井落石,编造出一系列罪状,引得邻里附和,群情汹涌,让他们上公堂诬证到底。
二姐若泉下有知,在天上看着大娘子后半生,她就会知道大娘子当年翻脸无情,不是因为误会,也不是冲动,而是她明哲保身的本性。
文章里说:大娘子守孝未满一年,王员外派了七旬老仆接她归宁,途中遇到已落草为寇的那个盗贼,老仆为了保护大娘子与盗贼争斗被杀,谁料大娘子反而拍手称快:“杀的好,嫁了他只会吃饭,杀了他,倒为她除害了。”大娘子假装老仆是她改嫁的丈夫,以杀之称快来暗示讨好盗贼,就此做了压寨夫人,和盗贼相敬如宾的过起了日子。
而当金盆洗手的盗贼向她回忆一生血债的时候,她又趁府尹换任,反戈一击,向官府首告,通过官府之手处死盗贼。因有立功表现,官府怜恤,判给她盗贼一半的家产。
她这一生为人行事,遵循顺水推舟,见风使舵,不冒风险,不动感情的原则,而这确实也让她得以平安顺稳的活下去。只是当她想到来世,出于对因果报应的迷信和恐惧,才懊悔:“当初不该耍手段害死他们二人。”
于是把家产充入尼姑庵,以逃避阴司的最后惩戒,在阴间继续保全自己。
- 府尹昏聩,玩忽职守,草菅人命
虽然看似是大娘子耍手段,邻居怕事,一系列客观上的巧合,造成了这起冤假错案。但是关键点还是在高高在上、掌握生杀大权的府尹身上。
古代审案以“五听”和刑讯为主,五听为:辞听,听当事人陈述;色听,观察当事人表情;气听,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耳听,审查当事人听觉反应;目听,观察当事人的眼睛。
只有当五听判决不下的时候才会动用刑讯。
此案里,府尹不了解民生,不懂邻里众口铄金后的实质背景是害怕受官司牵连,衙役侵扰的心理。也没有考虑大娘子这类冷酷圆滑之人,在一群怕事邻居闹哄中敢不敢站出来说几句实话,尤其是对她自己没有好处的实话。
唯一看似实据的是那十五贯钱。唐律里有说:若赃状露验,理不可疑,虽不承引,即据状断之。意思是只要物证充分,足以论断,可不需口供,直接论罪。定案的标准是物证充分,合乎情理。可是钱币乃流通之物,人人都有,即使是数量上的巧合,也不是实证。
崔宁既声称十五贯钱为卖丝要账所得,为什么不去核查崔宁交接的客商,钱财数据是否一致?
又为何不考量二姐没有连夜出逃,而是去邻居家借宿一夜,并且还告知对方自己去向的这些行为因素?
只要抓到上面几点,细细审查,就能打开缺口,将这起命案引上正途。
而本案里,府尹只听大娘子和邻居的片面之言,就先入为主断定二姐和崔宁通奸杀人,他没有仔细倾听二姐和崔宁的申辩,一味动用酷刑,屈打成招草草结案,断送了两个无辜年轻人的性命,给人间留下一大惨痛教训。
总结:
此公案从开篇刘贵酒后调笑,戏耍二姐,到后面接踵而来的一系列惨剧,有着十分强烈鲜明的戏剧转折,戏剧张力十足。
整个故事接近真实,感情强烈,恍如见到当时吏治腐败,官员昏聩下,小民们为了明哲保身,互相挤兑诬陷他人的世情百态。
这也是本公案故事盛传不衰的原因吧!
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芸娘记,旧书堆里新故事,讲述那些古老泛黄纸页里扑朔迷离,爱恨情愁,嬉笑怒骂的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