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上游观剧no.56
仙童版《鸟人》
导演/编剧 过士行
重庆大剧院2020年9月3日演出
疫情期间宅家防疫,正好把年前淘回家的一批书翻了个遍,其中就有著名编剧过士行过爷的《坏话一条街》,问世于1999年的剧作集,已经绝版。集子里收了过爷的“闲人三部曲”——《鱼人》《鸟人》和《棋人》,读的津津有味,连连感慨记者转行编剧的过爷果真是奇才。
所以当重庆大剧院官宣将以《鸟人》作为疫情后重启的第一部大戏时,我着实充满期待。一是因为可以重回话剧现场,二是出于对过爷本人的仰望。我在演出前一天约到了过爷的独家采访,相聊甚欢。然而3日晚演出之后,《鸟人》的重庆巡演口碑两极分化,多少有些尴尬。问题出在哪?
点赞《鸟人》的观众有很多理由,比如编剧过士行本身,比如1993年林兆华排演的北京人艺经典版本,比如以鸟喻人的深层次语境,又或者片子翻飞的京腔京韵。有意思的是,打出低分的观众也往往给出了类似的理由,新版与老版差得太远、晦涩难懂得哲理寓言、一脸懵逼的京味元素,等等。
不知道有多少观众此前把林兆华版翻出来看过,坦白地说,人艺版与仙童版一对比很可能得出结论今不如昔。不用说严格遵循传统的老艺术家们把过士行本就厚重扎实的剧本原汁原味呈现,单看繁复细致的舞美布景就已足以打出高分。
相比之下,仙童版明显实验色彩更重了些,过去舞台有的那些树啊鸟儿啊都不见了,最重要的道具就是一架旧三轮车,场景从丰富的具象忽然变成极简而抽象,欣赏的门槛自然也就提高了,熟悉的观众看到了陌生,新接触的观众呢,很可能不知所云。
再比如没给字幕只是一味打着滚儿往外吐的京味儿(有时是天津话)台词,不少重庆观众评价着实看得迷糊,甚至评价说“用方言着力还原民俗文化,不知道是一种天真还是一种傲慢”“语言的障碍就只能加剧观众的睡意。”我印象里,北京来的话剧还是第一次在重庆得到如此评语。
这些状况过士行其实是有预判的,提前采访时他告诉我:舞台变得极简是从剧团规模和巡演本身考虑,同时他非常推崇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理论,认为舞台变空戏剧本身才能扩容,才可能更加有戏;而南北文化差异影响戏剧接受问题,他认为对于成熟的戏剧观众来说这都不成问题,语言载体只是形式,打动观众的核心应该是人物命运。
《鸟人》是过士行从编剧跨界导演的第四部戏,也是他在林兆华版名声大噪之后的重新出发,我问他可有跟大导商量怎么弄,他笑说完全没有,“兆华导演给的唯一建议是我别做导演了干老本行编剧得了”。但过士行有自己的想法,他坚信好的剧本可以有不同的呈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悖论永恒存在,这也是《鸟人》常演常新的意义。我这一版更多运用一些戏剧化的手法,带来一些空灵的效果。如果说人艺版展现的是现实的时空,那我们展现的则是心理的时空。”
看没看懂?真的不重要了。身为原作编剧亲自上阵执导,诚意是不用怀疑的。我觉得从这点来说,新版《鸟人》也已经值得鼓掌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文字/视频 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