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这枚铜珐琅证章,是抗战结束后成立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人员佩带的证章,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文章题目借用了一部报告文学和电视剧的名字.“蓝色三环”,其实严格说来底色是蓝的,环是红的。
军事调处执行部证章
李克农佩带的军调部臂章,现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图片来自军博网站)
周恩来与马歇尔、张治中组成的军调部三人小组
军调部美方人员在军调处驻址协和医院合影
叶剑英,从照片上可看到,其佩带与上图相图的军调部证章
二战之后,美国为维持同苏联之间在中国问题上达成的妥协,实施以争夺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实现中国在国民党领导下的统一。
1945年11月27日,美国政府接受赫尔利辞呈,随即任命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以总统特使身份,应蒋介石之邀,赴华调处国共争端。此前,国共双方已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
中共中央决定接受“调处”。按毛泽东的说法,不如此,就“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能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周情,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
1946年1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代表张群、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美国政府代表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三人会议),会商解决军事冲突有关事项。1月10日,国共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同时,分别下达“停战令”,从1月13日起双方停止一切战斗行动。根据停战协定,在北平设立由共产党代表叶剑英、国民党代表郑介民、美国代表罗伯逊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
国共斗争由军事冲突转为政治较量。军调部所设三人委员均有表决权,一切事务的实施均需要三人一致通过,美方委员充任主席,作为三方会议的召集人。军调部内设执行小组,负责军调部内的具体事务和实地监察各项协定的执行情况,后来又根据需要陆续向各地派出执行小组。截止1946年9月,军调部共计有小组36个。
1946年1月14日,军调部在北平正式成立。其中中共代表团的负责人除叶剑英外,还有罗瑞卿、宋时轮、李克农、荣高棠、黄逸松、黄华、桐柏军等人。军调部成立后的第二天,就向全国发布了停止一切战斗的“和”字第1号命令,命令援引停战令,号召全国停止战事。随后,军调部派遣3个执行小组分赴赤峰、集宁、济南,监督停战命令的执行。从1946年1月15日至4月17日,是军调部活动集中的时期,其间共向外发布了七份 “和”字命令。另外分派到徐州、济南、武汉等各冲突地点的执行小组,也都公布了“停战协定”。
这段时期,军调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1946年7月底“安平事件”发生后,马歇尔与美新任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于8月10日发表联合声明,认为国共争论“似难获致解决之方法”,实际上宣布了“调处”的失败。
1947年1月,马歇尔离华返美,29日美国正式宣布“终止其对三人会议之关系和终止对军调部执行总部之关系”,命令军调部美方人员“尽速撤退”。同年2月21日,中共驻北平军调部人员全部返回延安,军调部至此名实俱亡。
附:军调部主要组成人员
国民党方面
军调部国民党代表团首席代表:郑介民
军调部国民党代表团参谋长:蔡文治
军调部国民党代表团交通处长:张六师
军调处国民党代表团办公室主任:唐保黄,后改为黄天迈
共产党方面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叶剑英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罗瑞卿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李克农、饶漱石、滕代远、陈士渠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张经武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处长:宋时轮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副处长:李聚奎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交通处长:黄逸峰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整军处长:陈士榘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新闻处长:黄 华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秘书处长:冯 铉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行政处长:伍云甫
军调部沈阳执行小组中共代表:饶漱石
军调部四平执行小组中共代表:耿 飙
军调部本溪执行小组中共代表:许光达
军调部徐州执行小组中共代表:韦国清
军调部张家口执行小组中共代表:赵尔陆
美国方面
军调部美国代表团首席代表:罗伯逊
军调部美国代表团参谋长:海斯
更多精彩,请免费订阅 微信公众号 微章与荣誉 badge_ho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