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要说古代皇帝人能够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雍正肯定要算一个。可能有人会举李世民的例子,可他手下臣子大部分都是来自高门大户。出身寒族并不多。
李卫当官在雍正朝一直很受争议,雍正虽然常常严辞训诫他,但他宠信偏袒李卫也是不争事实。那么,雍正到底看中他哪一点呢?
用常规的标准看李卫做官的条件,真可谓一无足取。
李卫家虽是豪门,本人却没读过什么圣贤书,甚至可以说是个文盲,走不通科举入仕的路,他就出钱捐了个兵部员外郎。也就是官是买的,经过科举出身的官当然有理由瞧不起他,这太正常了。人家寒窗苦读才有今天,你李卫拿着几个钱也做了官,多少让不服。
论为官之道,李卫更是跟不上大趋势,哪个当官的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先打听打听后台背景。李卫却是眼里揉不得沙子。
据说,他做户部郎中时,有一个亲王兼管户部,是他的顶头上司。李卫曾劝谏该亲王不要滥收费,亲王不听,李卫就耍手段捉弄了他,结果搞得这位亲王尴尬不堪。
论性格秉性,现在都说情商。李卫有些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这与当时谦让有礼、温文尔雅的平和大臣风度格格不入。
看长相,因为古代特别明清官场,相貌占有很大比例。就是现在所谓面试,长得太磕碜是当不了官的。李卫长得倒是魁梧,但却是满面麻子,这在很讲究为官相貌的古代社会,的确天资不利。
但雍正一登基,却十分欣赏他,来看看李卫的青云直上吧。
雍正继位够就派遣他去云南任驿盐道。想来,雍正是想试探李卫的才能而让他去盐法很乱的边陲云南,并不是有意贬他。
李卫果然不负所望,到云南不久,盐务整顿一新。雍正二年,雍正提升他为云南布政使,仍兼管盐务。次年,擢李卫为浙江巡抚,不久又命他兼管两浙盐政。雍正五年,又将李卫提升为浙江总督并兼摄巡抚事。雍正七年,加兵部尚书衔,再加太子少傅衔。雍正十年将李卫调回朝廷,暂署理刑部尚书,随后授直隶总督,直至雍正去世。
从李卫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在8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从一个四品道员,成为官居一品的封疆大吏。
于是有人猜测,李卫可能是雍正做皇子时的藩邸旧人,早就和雍正相知,所以,他很快飞黄腾达了。但这种说法缺乏有力的史料证据。也有人认为是雍正的用人原则与李卫的个人素质和才能相符,才是雍正重用李卫的真正原因。
我们就来共同分析雍正到底看中了李卫哪些方面?
雍正用人向来不讲究资历、出身,只要某官吏有才干、不贪污,对皇帝、国家忠心无二,雍正对其一些缺点是采取宽容态度的。如果某人确有才干,雍正会不畏人言予以重用。
首先,李卫对皇帝的提拔之恩感戴不已,对雍正忠心不二
这一点,雍正一开始就心里有数。他曾向李卫的顶头上司云贵总督高其倬表示:“此人(指李卫)但取其心地。”这句话是雍正二年时在高其倬的奏折上批示的。以后,雍正屡次表示,李卫一片公心,有报效国家的忠诚等等。可见,雍正对李卫的信任是奠定在“忠”基础上的。
其次,李卫不贪贿,操守良好
其实,雍正对李卫能否当官很不放心。毕竟官场贪污现象历来让皇帝投疼不已。比如朱元璋为了惩治贪污,杀了一批又起来一批。雍正曾警告李卫不要阳清阴贪,同时,又暗中调查李卫的操守到底如何,得知他一直不改操守后,才放心。
第三,李卫有治理地方的才干
雍正刚即位时,地方政治腐败,吏治废弛、社会治安混乱,老百姓对此非常怨恨。针对这种情况,雍正才决意用李卫这样的敢为人先、勇于任事的人去做地方官。正是由于李卫敢于碰硬、不畏人言,甚至不把顶头上司放在眼里,毫无顾及地将一些贪官劣员庸才几乎清洗一空,地方吏治得到整顿,这无疑符合雍正整顿吏治的心愿。
例如:有一次,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犯法,身为直隶总督的李卫不管他是谁,密参鄂尔泰,得到雍正的嘉许。鄂尔泰的眷宠和地位远在李卫之上,鄂尔泰当时是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鄂氏一家可谓当朝数一数二的显贵势家,李卫敢于如此碰硬,其胆识可见一斑。
四、李卫人缘不错,赢得下属和百姓爱戴。
他在地方上很有威信。同时,李卫任职过的云南、浙江、直隶,都是社会治安难于调理的地方,真正危害社会的盗贼一直屡禁不止。李卫善于抓拿盗寇,被雍正称为督抚中最能“查究匪类”的人,所以,他所到之处社会秩序都有相当的改观。这才是雍正之所以重用李卫的根本原因。能为皇帝解决问题的臣子,皇帝能不偏袒他吗?
当然,李卫个性鲜明,缺点也是一目了然。雍正多次责怪他“狂纵不密”、“矢口肆骂”、“任性使气”、“精率无礼”、“矜己傲物”,并告诫李卫注意“涵养”。
不过,雍正这些责怪词句,都是李卫的同僚们告密时说的。雍正将这些话及时写给李卫,同时,又对告密人耐心解释,并对刻意诋毁、别有用心的人加以打击,足见雍正对李卫的袒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