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器局方概 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是温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乐清市历史学会会长张志杰先生历时五年的心血之作。
近些年来,中国口述史研究方兴未艾,不少文学科班出身的学者跨界进行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他们迷恋于这种以访谈的形式,并以录音、摄影的方式记录正在消失的历史,期望通过当事人的口述来留住旧时光。这种实践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张先生的《器局方概 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就是其中之一。
乐清是浙江省温州市下属县级市,为温州模式的典型代表。了解乐清,才算了解温州。乐清也是全国重要的工艺美术生产基地,乐清的工艺美术品种繁多、门类齐全、题材丰富、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尤以 浙江三雕 之一的乐清黄杨木雕和 中国一绝 乐清细纹刻纸蜚声海内外。它们和乐清龙档、乐清蓝夹缬、乐清首饰龙,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乐清工艺美术是浙江工艺美术,乃至中国工艺美术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读懂中国工艺美术半个世纪的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工艺美术一直是乐清的主导产业,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其产值占当地的半壁江山,从业人员达四五十万之巨。乐清涌现出众多的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其中,获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8人,获称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2人。
本书选择了20人来口述20个工艺美术品种的起源、从业经历、制作工艺、材料工具、生产方式、传播传承等,以工艺美术为切入点来展示自解放后到现在的 乐清社会生活史 。在我看来,本书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真实可信。作为历史,第一就是要讲求真实性。口述历史由于是通过受访者口述的方式进行,有时候人的记忆会发生错乱,口又容易无遮拦,再加上主观意志,会让受访者讲述的 事实 偏离历史真相。这就需要整理者下很大的功夫去核实、考证、订正,这也是做口述史需要费很大功夫和繁难的地方。张志杰先生生活在乐清数十年,交游广、阅读多、记性好,书中所述由受访者提供的大量史料扫描件、照片,及《乐清县二轻工业志》《乐清县志》等来印证,可谓信史。
二、认真细致。为了写作本书,张先生做了很多前期的工作准备。如他在前言里提到的, 对乐清工艺美术行业的情况和口述史的操作规程做了详细的了解和学习 。他去参加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学习,确定口述访谈的工艺美术品种、访谈对象、准备访谈提纲、访谈时间等。这过程相当漫长,但张先生相当有耐心,这些准备工作为写好本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具体访谈过程中,张先生多数情况下既要录音摄像,又要提问引导,一人兼任数职,但他不厌其烦,处理得当,还饶有兴致。顺便说一下,这些工作都是他在做好本职之外的周末或晚上完成的。
三、全景展现。本书访20人谈20个工艺美术品种,占了乐清工艺美术品种的三分之二,基本上通过受访者的口述将该类工艺美术的发展、兴盛及衰弱或传承的历史说清楚了。通过访谈,也透露出许多社会生活信息。可以说,这本50多万字的著作,从口述历史的角度切入工艺美术,角度新颖,全书在娓娓道来中徐徐展开乐清工艺美术的历史画卷,图文并茂,美不胜收。另外,本书采用对话形式,让人身临其境,轻松阅读,愉悦享受。
四、操作规范。做口述史研究,操作规范必须讲究。访谈前一定要做足功课,不仅要了解该工艺美术的前世今生,还要了解受访者的基本情况,访谈提纲也要设计合理。在这方面,本书应该说是做得相当成功。张先生前期做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工作,充分了解每种要访谈的工艺美术和每个受访者,提问也设计得相当有水平,在现场导引上,特别注重生活细节和历史事实的追问,能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五、复调互文。看得出来,张志杰先生对巴赫金、本雅明的复调理论很迷恋。他在本书中,也应用了这一理论,造成 众声喧哗 的效果。如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笃纯谈黄杨木雕这一章中,他问受访者对乐清黄杨木雕厂一分为三的背景、看法,也可以说是复调互文法的运用。
当然,优点有时候也是缺点。由于整理者的主观意志和受访者的客观情况,本书也呈现出枝蔓的不足。整理者试图通过访谈,以工艺美术为切入点全面展示 乐清社会生活史 。这个宏愿,有时让口述变成受访者的个人生活史,整理者也已经意识到自己 有点贪大求全 。自然,白璧微瑕,瑕不掩瑜。
正如北大教授钱志熙和厦大博导张侃老师在序言里写到的一样,本书为乐清工艺美术曾经的辉煌留下 最直接和最原始的资料 ,为 乐清地方文史研究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其历史意义在此,其文本可做口述史范本之一。
来源:衢州新闻网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