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事实,但也应该看到,功成的将军往往在枪林弹雨中,自身同样也会经历无数次生死的考验。我军的十位开国大将中就有六位都带着战伤,他们有的数次徘徊于死亡的边缘,有的落下了终生残疾。
第一位:徐海东
徐海东先后9次负伤,身上战创17处,最重的一次是在庾家河战斗中所负的伤。1934年12月上旬,徐海东率红25军于陕西庾家河与敌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左眼射入,从后颈射出。徐海东昏迷了四天四夜。幸亏护士周东屏的及时护理和细心照顾。徐海东负伤那天,头上脸上全是血,喉头被血和痰堵着,呼吸困难,情况紧急。医生们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周东屏走上前说:“让我试一试。”说着,就伏在徐海东床前,口对口地吸出了堵在徐海东喉头的血痰,险情很快排除了。在徐海东昏睡的四天四夜里,周东屏替他打针换药,擦洗身子,换洗衣服。
在后来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徐海东和周东屏相互钟情,到达陕北后两人举行了婚礼。婚后,徐海东得到周东屏的精心照顾,因此徐海东常常感叹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是一个“因祸得福”的人。
徐海东的这些战伤导致他在抗日战争后不得不长期在大连养伤,遗憾地错过了解放战争,他因此也成为唯一一个一天都没有参加过解放战争而授大将的解放军将领。
第二位:粟裕
粟裕在战争风云中从士兵到将军,走过了一条洒满鲜血、荆棘丛生之路。他戎马一生,六次负伤,其中伤势较严重的就有三次。
第一次 1927年10月16日,粟裕随南昌起义军南下进至闽西南,参加武平战斗时,头部中弹负伤,一颗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骨的颞骨穿过,他感觉受到了猛烈一击,就倒了下去,动弹不得,但心里明白。排长以为他牺牲了,对他说:“粟裕啊,我不能管你啦。” 便摘下了他的枪,丢下他走了。据粟裕说,这位排长后来私自离队了。不知过了多久,粟裕从昏迷中苏醒,身边空无一人,他忍着剧痛,顺着山坡滑下去,艰难地爬行到路边。恰巧走过来几个同志,替他包扎好伤口,搀扶他赶上了部队。
第二次 1930年1月,任红4军第1纵队第2支队党代表的粟裕随主力红军进军赣南。2月下旬,粟裕率部参加水南战斗,围歼国民党军独立第16旅。战斗中,敌人的一发迫击炮弹打过来,在粟裕身边爆炸。粟裕只觉得头部被猛地重重一击,便昏倒在地。由于伤势较重,粟裕在后方医院治疗了3个多月后,才伤愈归队,但从此落下了时常头疼的毛病,当时的粟裕才23岁。
淮海战役时,粟裕日夜守候在指挥所,注视着战场情况的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曾经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觉。头疼得受不了,他就让警卫员反复摁头,或者用看地图来分散疼痛,带病指挥作战。当实在疼痛难忍时,他总是不言不语地用冷水浇头。
这个头疼的毛病竟伴随粟裕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也折磨了他长达54年。1984年2月15日,粟裕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在他的头颅骨骨灰中发现绿豆粒大小乌黑薄片小东西,竟是三块残碎的弹片。他的夫人楚青用颤抖的双手捧着三块弹片,翻来覆去看个不停,她终于找到了丈夫多年头痛的真正原因。后来,楚青把这三块弹片,一块交给了军事科学院由院史馆留存,另两块留给了大儿子粟戎生保管。
第三次 1933年5月,在硝石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飞过来,击中他左臂,动脉血管被击破,鲜血喷出一米多远。这是粟裕第四次负伤,也差点要了他的命。万幸的是,身边的警卫员及时对他进行了包扎止血。送到后方医院后检查发现,子弹是从左前臂两根骨头中间穿过去的,不仅伤到了骨头,还打断了神经。此时伤口已经感染,出现坏死现象,必须截肢,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粟裕坚决不同意截肢。医生只好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开刀挤出脓血,清除坏死组织。手术后的治疗就是靠普通盐水。
每天早晨,医生把事先在盐水里浸泡过的布条子从子弹进口处捅进去,第二天再从子弹出口处抽出来,然后重新放进一条清洗过的布条。就这样一连捅了几个月,粟裕所经受的这种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伤口虽然没有再感染,可就是不愈合。后来,粟裕被送到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手术队,用当时苏区最好的外科药品碘酒治疗,伤口很快就长好了。粟裕的胳膊终于保住了,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
第三位:许光达
许光达一生两次负伤,其中伤势较重的一次是1931年1月31日在瓦庙集战斗中所负的伤。当时,许光达胸部被子弹击中,伤势严重,昏迷不醒,子弹头离他的心脏只有几厘米。由于医疗条件所限,手术整整做了3个钟头,子弹仍然没有取出。后来,贺龙果断决定派人送许光达去上海治疗。历尽千难万险,伤势严重的许光达终于到达了上海的由地下党组织控制的医院,但想不到的是那家医院却遭到了敌人的破坏,许光达又只好经地下组织安排,辗转去苏联治疗。在莫斯科,那颗子弹头才被取了出来。
第四位:罗瑞卿
1931年5月,在第二次反“围剿”战役的抢占观音崖隘口战斗中,时任师政委的罗瑞卿正在和师长曾士峨一起在阵地前沿观察战场情况,突然头部中弹倒地。特务连连长杨得志赶紧跑了过去,发现罗瑞卿满脸是血,血如泉涌,但却找不到伤口。后来大家七手八脚的总算止了血,回到后方医院一检查发现,子弹是从他脸颊的一边射进,穿过口腔,击穿了左侧的颞颌关节,伤势相当严重。
后来他被送到上田红军后方医院,在手术台上,他隐约听到医生在嘀嘀咕咕:“这个伤员恐怕活不了了,通知后勤做棺材吧。”医生给他动了个大手术,取出一堆碎骨头,吻合了动脉血管,复位了颞颌关节。因根据地医药困难,术后罗瑞卿高烧不止,昏迷不醒,一直在担架上跟随后方医院转移,数日后直到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方才清醒过来,在“鬼门关”上走了漫长的一遭。
第五位:陈赓
陈赓一生两次负伤,尽管都不是危及生命的重伤,但受伤后的经历却充满着传奇色彩。
第一次 南昌起义时,担任营长的陈赓率部在会昌与阻截起义军南下的敌人进行战斗,恶战中左腿三处负伤,胫骨、腓骨被打折,不能动弹。敌人搜索时,他急中生智,脱去外衣,滚到附近一条田沟里,弄得满身血污。等敌人走到他身边时,陈赓闭眼屏息,纹丝不动。敌人以为他是死人,踢了一脚就走开了。陈赓在那里躺了两三个钟头。这时,叶挺带起义部队反攻上来,把敌人打垮了。陈赓弄不清是敌还是友,仍不敢动。起义军的搜索部队过来,见他身上只穿有短裤和背心,就把他当敌人打了一枪托。陈赓睁开眼睛偷看,见他们领子上都挂有红带子,知道是叶挺的部队,便高兴地说明自己的身份,这才被救了下来,并被送往广州的福音医院施行手术,总算保住了伤腿。
第二次 在1932年初的商(城)潢(川)战役中,已担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师长的陈赓,右腿小腿骨中弹负了重伤。组织上送他化装去上海治疗。1933年3月,他到一个剧院里去看望钱壮飞的女儿黎莉莉时被叛徒陈连生认出,因腿部伤还没好利索,没能摆脱叛徒纠缠,不幸被捕。不久,经过党组织和宋庆龄等人的营救,陈赓逃离了虎口。在逃离虎口前陈赓和蒋介石曾有一次谈话,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笔者4月30日撰写的《蒋介石要杀陈赓,32名黄埔一期生联名上书:恩将仇报是小人》。
第六位:王树声
除了陈赓,王树声也在1932年初的商(城)潢(川)战役中负了伤,王树声时任红11师师长,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猛打猛冲,却不幸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他的肩胛打进去,从后腰穿出,差一点击中心脏。
但是这次负伤却让他因祸得福。在伤病休养期间,逃过了鄂豫皖苏区的“肃反”的劫难。据王树声回忆:在这次“肃反”扩大化中,他原先的上级和同级、下级干部几乎被捕完,仅3个月,红军干部就被捕杀2500多人,其中军职干部就有17人。由于他的家庭是地主成分,他的二嫂、弟、妹均被捕杀。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他因伤在受伤休养时受到了党的分局、省委同志的保护,肯定也很难幸免。
这些开国大将们的战伤,无疑都是他们身上熠熠闪辉的勋章。
参考资料:《粟裕战争回忆录》、《王树声大将》、《十大大将扫描》、《粟裕大将头颅的三块弹片》、《罗瑞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