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诗将迟暮之年描绘的温馨而美好,而现实中的老人除了面临对衰老的恐惧和病症的折磨,还要承受精神的孤独和无助。
最近热搜榜上有一对四川成都的百岁老人的视频被广泛流传,视频中99岁的爷爷急切地哄着97岁奶奶吃药,因为奶奶一直不配合,爷爷焦急的语气里带了哭腔说:“如果不吃药,就不理你了”。而这世上让人感动的从来不是鲜花和蜜语甜言的爱情,而是互相搀扶、矢志不渝的陪伴。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关于描绘老年生活的西班牙动画《皱纹》,该电影由根据漫画家帕科罗卡的漫画改编而成,不仅在豆瓣获得了8.7的高分,并且在2012年“西班牙奥斯卡”之称的西班牙戈雅奖中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
动画没有任何多余的故事情节和煽情的叙事手法,而是简单明了地表达以一个老人为主角的视角叙述了一群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养老院发生的故事,以群像的形式描写了一群命运相同的老人。
这部电影无论是色彩还是人物塑造都体现了浓郁的西班牙动画特点,前半部部分沉郁,后半部分治愈,用平凡的故事主线牵引递进式的情感升华,下面将从情节结构及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电影符号、镜头景别、电影传达的信息五个方面进行剖析和解读。
01.情节结构及叙事手法:采用线性叙事手法以第三视角展现故事情节,通过蒙太奇手法将时空转换的衔接巧妙结合,在书写现实矛盾的同时,展示人物特性、生命的美好和陪伴的意义
线性叙事平铺直叙:
线性叙事最早的概念界定大概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来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三角”原理为线性叙事提供了理论支撑。
而西利斯·米勒在他的《解读叙事》一书中,提出了“叙事线条”以及“线条意向”等诸多概念,将线性叙事的而概念逐渐变得明晰起来。
由此可见,线性只是一个比喻,即叙事像一条线一样,前后紧密相结,顺时而不间断。
《皱纹》本身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以线性的叙事平铺直叙的描绘了以埃米利奥患阿尔茨海默病从轻到重的过程,通过第三视角、平行蒙太奇等表现手法以及饱满、充满悬念的情节安排,表面是在衬托埃米利奥内心的迷茫与恐惧,实则传达导演强烈的悲悯情怀。
第三视角理性叙述故事情节
以第三视角讲述儿子胡安因为无法忍受父亲日渐的衰老和健忘的病症,将父亲送往养老院。
养老院的大厅坐满了昏昏欲睡的老年人,单调无聊的日常和电视里循环播放的纪录片,护工准时的配餐和用药,触不可及的体育馆和游泳馆,所有的一切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埃米利奥,自己和他们是一样的人,而他马上要步入他们的行列, 加入他们的日常。
巧妙运用蒙太奇手法凸显电影美学
埃米利奥在养老院住的第一个夜晚,将一个人孤独失眠的场景和儿媳收拾老人的衣物、儿子将房屋重新出租,和回忆起和妻儿一同在海边拍照做的镜头的剪接和组合,引起观众的共情,更深层次地描绘埃米利奥的孤独感。
而对在养老院中,将小屋想象成东方快车的车厢、坚信自己正在前往伊斯坦布尔的罗莎里奥太太,已经完全失去记忆、生活无法自理却依然记得数年前在塔楼顶部妻子的那句“你作弊”的穆德斯托,总是在躲避外星人追捕的卡梅尼娅的叙述,都用了剪接的叙事手法。
在描述一群老年人在现实和想象、回忆之间来回切换、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并增加戏剧效果的同时,凸显精神依托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无论清醒或糊涂,有了精神依托的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幻想,纵然不能活力四射,但依然踏实安详。
02.人物塑造:与消极沉闷的大环境格格不入的人物塑造,挣脱刻板印象的束缚
虽然养老院中大多数昏沉消极、无所事事的老人,但仍然有性格特点格外鲜明的对象:
譬如年轻时是播音主持、年老后却只会像复读机重复别人的话的拉蒙,永远乘坐在前往伊斯坦布尔寻找丈夫的罗莎里奥,一直活在外星人恐慌中的卡梅尼娅和每天都在寻找电话、想让孩子来接走她的苏尔太太……
每一个人都有着五彩斑斓的过去,而今却被困在同一片天地,过着异曲同工的生活,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和形象,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
1.埃米利奥:当代老人所面临老无所养的艰难现状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动画中的埃米利奥患上了间歇性遗忘症,即阿尔茨海默症,他对自己的病症和情况一无所知,却时常遗忘自己上一秒还在做的事情,恼怒的儿子,不得体的衣着、丢失的钱包手表和黑袜子、陌生的孙儿、错当刀用的叉子……细节一步步呈现,逐渐透漏了埃米利奥病情不断加重的事实。
而埃米利奥本身其实一直无法直面自己的衰老,他依然记挂自己是银行经理的过去,记挂自己的年轻时的作为和爱好游泳的习惯。
从最初到养老院时的孤独,和得知自己病情时的浑噩和失落,到依然决然地跳进了游泳池,在米格尔的帮助下做小抄以通过病情考试,驾驶汽车和米格尔、安东尼娅一同兜风,虽然最终因病情加重失去意识被送去了顶楼,但电影的层层递进和情节设置将他推向了命运的抉择,从逃避到面对,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埃米利奥将一个不愿做年龄的奴隶、与命运勇敢做抗争的形象体现的格外出彩。
2.米格尔:最惊喜的形象颠覆,展现现实包裹下的温情内核
米格尔是一个非常爽朗活泼的形象,作为养老院最轻症懂得患者,他经常通过对其他老人的“欺骗”赚取小钱,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从埃米利奥来的第一天就收取了他的管理费,为苏尔太太指引寻找电话的路收取小费,扮演列车员收取罗莎里奥太太的“车票”,帮马丁大叔购买宠物……
就是这么一个不讨喜的角色, 成为了埃米利奥的最依赖的室友和最真诚的领路人,他不断通过言语鼓励为埃米利奥树立生活的信心,帮埃米利奥通过评测,帮他整理衣物,甚至带埃米利奥一起逃出养老院。
同时,埃米利奥也成了米格尔的精神支柱,如果不是找到了埃米利奥藏起来的钱包和手表,也许米格尔最终会选择一个人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
米格尔形象的颠覆是残酷的现实背景下包裹的温情内核,为了不叫醒那些老人, 他便陪他们一起做梦。
动画的最后,米格尔帮助苏尔拨通了打给家人的电话,帮东方快车上的罗莎里奥买了烟嘴,帮马丁大叔买了猎犬和可伸缩的牵引绳,帮卡梅尼娅买了对付外星人的水枪,然后选择陪埃米利奥一起住上了之前一直在说永远都不要上去的顶层。
他才是整部动画最温暖的存在。
3. 莫迪斯托与德洛丽丝夫妇:爱的陪伴是挣脱束缚的良药
动画中的莫迪斯托与德洛丽丝夫妇每一帧镜头都温馨平静,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舒适感。
德洛丽丝本身很健康,并不具备进入养老院的条件,但为了照顾失去意识的丈夫,她选择搬到养老院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
米格尔最初表示对这种“毫无意义“的付出无法理解,而德洛丽丝却乐此不疲,她最常做的就是在丈夫的耳边悄悄一语,丈夫便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原来在最初莫迪丝托向德洛丽丝表白时,德洛丽丝刻意为难莫迪丝托只要他带来天上的云,就做他女朋友,在莫迪丝托的带领下,二人来到了塔楼顶部,感受到了从云层中间穿过的浪漫,德洛丽丝感动地对他说:“你作弊。“这便成了两个人最美好的回忆。
在韩国《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的纪录片中,讲述了关于89岁老奶奶姜溪烈(音)和比她大9岁的老爷爷赵炳万(音)夫妇的故事,两个人谈了一场长达75年的恋爱,互相陪伴一同老去。两位老人生了12个孩子,因为战乱原因只有三男三女得以存活,每每提起,爷爷奶奶的语气总是充满了悲伤。
纪录片的前半段,两个人相濡以沫,一同蹒跚走过院子的角角落落,一起穿颜色鲜明的情侣韩服,一起唱歌,一切堆雪人,打雪仗……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并将爷爷击垮,在生病的过程中,儿女因为照顾父母的问题产生了冲突,在爷爷病重的日子里,只有奶奶日复一日的陪伴。而爷爷走了以后,曾经走过的路都只剩下奶奶一个人孤独的身影,所以其实爷爷直到最后一刻都是幸福的,人生的生老病死是一种常态,而难得的奶奶永远都在他身边。
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无论友情、亲情还是爱情,陪伴都是挣脱年龄束缚最好的良药,《皱纹》中的德洛丽丝和《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中的奶奶始终都在用行动告诉对方,无论这条路有多漫长,我都一直在你身后,伴你左右,不让你孤独。
而我可能有一天会忘了全世界,但永远不会忘记爱你。
遇见你之后,再也没觉得孤单。
03.电影符号:通过丰富的物体形象设定的暗喻
落叶:
落叶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埃米利奥一个人坐在走廊守着行李,等待儿子签字确认的那一刻。
埃米利奥注意到了地上的落叶,叶身的脉络像极了老人的皱纹,脱了根的树叶,从脱离大树的那一刻起,就像离开了家,要么四散飘落,要么选择一个地方从一而终。
在树上时无论曾经多么枝繁叶茂,离开了树就是孤独流落。
埃米利奥捡起叶子,将它带到门外,暗喻了他不愿意被像一样物件一样被扔到养老院,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让落叶帮他实现吧。
落叶贴在玻璃门上,仿佛迟迟不肯离开,最终依然最吹散在风中,吹向了自由。
药丸:
养老院的老人们靠药物维持着生命齿轮的转动,吃药成了像吃饭一样的日常,它既是维持生命的良方,也是终结苦难的毒药。
电影中的米格尔同样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只不过症状较轻,但他知道自己最终难以逃脱同样的命运。
于是他早早地为自己准备好了两条路,一条是钱,一条是药物。
在埃米利奥终于离开他被送上顶楼后,米格尔终于选择用长久以来积攒的药丸来结束这操蛋的生活。
丢失的钱包、手表和袜子:
象征埃米利奥的记忆力不断退化, 一点点失去的过程,充斥着愤怒、不安和煎熬。
埃米利奥丢失的钱包、手表和袜子成为了和室友米格尔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当埃米利奥因病情加重而被送上重症监护层时,米格尔终于在埃米利奥的床下找到了被他自己藏起来却以往的物件,让情节的反转更加扣人心弦,镜头由近及远渲染了沉郁的气氛,米格尔在床边失声痛哭:我终于找到了你丢失的东西,而你却永远都无法知道了。
茶:
茶凉了,代表养老院内无趣的生活和机械式的秩序感。
人生到了某个阶段,就只剩下单调的日常,只能靠在沙发上,无奈地等着。
游泳池:
是埃米利奥和米格尔对衰老现状的抗争,既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那就活在今天享受当下。
镜头通过对埃米利奥的、和米格尔仰拍、俯拍的转换表现老人不愿意沦为社会的池底之物,也不愿沦落至社会底层的挣扎。
小狗:
米格尔前后为马丁大叔找了两只小狗,第一只没能存活下来,第二只陪着马丁大叔一同走出了养老院。
影片通过小狗表现的是老人对于陪伴的渴望和对精神的依赖,作为马丁大叔的精神寄托,小狗一直陪伴着马丁大叔,因为心有所依,所以外界的环境影响被降到了最低。
而米格尔因为无儿无女,所以没有任何精神寄托,直到他遇到了埃米利奥。
04.镜头景别:色彩鲜明的对比和长镜头的交错极致烘托人物情绪
色彩鲜明:
主要色调是黄色,因为夕阳是黄色,而夕阳象征着迟暮之年,黄色的墙壁、桌椅板凳、黄色的柜子,本是一部基调悲观暗沉的动画,却也因为人物衣着色彩的明丽和风格的幽默适当冲淡了冲淡作品主题沉郁的气氛。
白天与黑夜的明暗对比,大雾、阴雨、积雪的悲伤色彩被对比地更加强烈。
长镜头和过肩镜头:
动画中有很多缓慢移动的镜头,镜头移动的速度像极了老人迟缓的步伐,他既是人物深思的新路过程,也是整部电影的情绪延展个铺垫。引起人们不自觉地跟随着镜头带入人物情绪当中,沉浸其中,同时期待下一秒的动机。
初来乍到,养老院的门缓慢地关上,有一种告别的仪式感,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和最爱的家人的告别。
镜头时常表现埃米利奥时常彷徨地站在空无一人的走廊上,望着走道和楼梯的尽头,一扇扇门窗的关闭和镜头的缓慢移动,增加了空间深度,将埃米利奥的无力感和孤独刻画的淋漓尽致。
05.电影传达的信息:最先老去的不是身体,而是害怕老去的心,而衰老是一个被环境灌输的概念
电影的开头,埃米利奥被儿子送往养老院,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走廊,从那看到儿子在确认书上签字的那一刻起,他就从内心向衰老屈服了。因此在养老院的生活中,他依然孤独无助,想念家人。
养老院的环境和同龄人的现状都在告诉他,他是一个被家人抛弃的包袱,是一个无用的老年人,是一个会逐渐失去意识的阿尔茨海默症换着。
所幸米格尔的陪伴,让他的生活多了一点光芒,让他鼓起勇气跳进了游泳池,逃出了养老院的禁锢。
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教授曾经在1978年做过一项关于老年人的实验,将16个老年人邀请到一个被布置成50年代背景的“时空胶囊”中,分成两组分别让自己努力生活在1959年,实验的结果标明一周后,他们的视力、听力和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身体健康指数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实验结果证明: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很有关系。
朗格教授也认为传统医学并非是完美的,他提供的只是一种概率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到了病人身上却被当做是唯一的答案。
衰老也是如此,人们太容易接受一种被定义的标签,受“标签效应”的影响,被束缚在一种固定的消极思维中,无法突破,就像埃米利奥在得知自己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后, 病情逐渐严重,虽然他一直在抗争,但他生活在一个“可视化”的大环境当中,养老院中处处都是萎靡的老人和与他患上同一种病的患者,他们的现状在无形之间为埃米利奥指明了一条走向同一个终点的路,只有米格尔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大环境相抵抗的。
很多人在身体衰老和生病之前,内心就已经向命运妥协了。
而家人的关爱和陪伴原本可以改变一切。
写在最后:
《皱纹》作为一部轻喜剧,折射的是当下社会老龄化形势严峻,而养老问题的热度居高不下,儿女们除了面对生存压力,还要面对养老负担,而将老人送往养老院则会导致对其精神层面照顾的缺失。
影片并不是纯粹的批评与说教,让人在愧疚和心酸的眼泪中获得释怀,而是在沉重话题的背后仍不放弃对“爱”的表达,无论是莫迪斯托与德洛丽丝的爱情还是埃米利奥与米格尔的友情,又或是结局中老人与狗狗相依相伴的情感。
在美剧《紧急呼救》中,优秀的艾比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硬生生熬成了一个剩女,当母亲清醒时,艾比觉得无比幸福,能得到母亲的理解和片刻的安宁,而当母亲精神错乱时,艾比变成了敌人,甚至会被误伤。
所有人都无法理解艾比为什么不将母亲送往疗养院,艾比从来不做过多的解释,甚至因为产生过类似的念头而充满愧疚,那是生养的母亲,她冒着生命危险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中,终其一生抚养我们成人。
一个平凡的早晨,艾比的母亲静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艾米充满悲伤,却毫无遗憾,因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没有放弃,一直陪在她身边。
年轻人会老去,而老去的人都曾经年轻过。
老去的人畏惧的从不是衰老本身,而是世俗的眼光和被孤立的孤独感,真正需要救赎的是他们的内心,而爱和陪伴才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