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导语
很少有人听过这部电影,也更少有人看过。
可以这说是一部心理和爱情悬疑片,可是看过的人无非两种反应:
一种是“这是什么烂片?讲的什么?看都看不懂!”;
而另一种是“我的天!这简直是神剧,我要先回去想想,再跟你讨论”。
阿良是一家复古钟表店的修表匠,在游泳馆结识了忧郁的专栏作家若蓝,并为其着迷。
若蓝有一个双胞胎妹妹如玫,但与若蓝完全相反,如玫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大明星,有一个温柔帅气的未婚夫天伦,是一个出色的电影制片人。
如玫喜欢互换身份的游戏享受双倍的人生,而若蓝只是对交换身份而被妹妹抢走的人生沉默不语。
如玫婚礼前,两姐妹决定去毛里求斯进行最后的单身旅行,结果遭遇海难,只有一人幸存下来。回来的,到底是若蓝,还是如玫?
这是作者留下的未解的谜题。
但我觉得,回来的谁也不是,我们也不必纠结。若蓝和如玫仅仅是两个人生,两种人格,两重自我。
若蓝的人生便是自己的人生,或许带有蓝色的忧郁,但是在阿良眼中,依旧夺人眼目。
而如玫的人生,是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渴望的人生,激情、性感、而美满。
回来的那个,不过是若蓝与如玫两种自我的融合。
不必纠结活成哪种人生,因为梦想和现实,也不一定不能同时兼顾。
用五分钟遇见另一种未知的节奏,每个白玫瑰都曾想变成红玫瑰
阿良告诉若蓝关于“五分钟”的故事,若蓝幻想着自己可以在那偏差的五分钟里追求不一样的人生,也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将时钟调慢了五分钟。
果然,不一样的节奏中,妹妹的未婚夫把自己认错,若蓝终于享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
现实世界中,我们总会感到不满足,期待更多渴望更好的生活。
这不是贪心不是不可求,总要向前看,总要一步步向前走,去采摘桥对面的鲜花。
即便艰难险阻,谁还没有一个梦想?
大雄在《哆啦a梦》全集中,一共摔倒了14961次,被妈妈骂了7456次,摔进阴沟967次,考零分502次。
可他仍然不愿意只做优秀孩子的陪衬,想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今天的我或许不够好,可是再试试吧,说不定明天会更好呢?”他挂着眼泪说。
没人有能够指责一个想努力变好的人,即使他的梦想遥不可及。
大家都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不希望被现实与世俗勾住了腿脚。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改变过去迎接未来的旅程,ko(kill)不了你的,可能会让你更加ok。
若蓝希望用这偏差的五分钟,追求更加肆意的人生,和大多数人一样。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玫瑰指的是男人。可我觉得,用来指代人生也不为过。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朵白玫瑰,而每个人都期待给自己的人生染上最绚丽的色彩。
生活总会继续。
“最好的总不在我这儿”——其实是一种自我认同的缺失
“我开始明白我自己。我不存在。我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和别人把我塑造成的那个人之间的裂缝,或半个裂缝,因为还有生活...... 这就是我。”
剧中多次出现了一个作者——费尔南多?佩索阿。
他一生创造了七十多个异名(不是笔名)来写不同的诗,并且还伪造了几个“不同的作家”的生平和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可以说,这是一个有非常严重的自我分裂倾向的大作家。
其实他的分裂也属于一种自我认同的缺失。
因为没有达到自己内心所希望的那种状态,所以感觉无意义。
而其关键便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欲望、愿望与社会规范体系、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
主观愿望、主观欲望是内在的,现实体系是外在的。而外在现实体系在内在心理中同样有对应存在,即理性思维。
所以,总感觉自己不够好,总觉得最好的总不在我这里,便也可以是情感与理智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很多人的心理中常常很深刻,冲突强烈。
《挪威的森林》中,其实也讲到这种矛盾:我的亲人爱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怎么还能好好地开心地活着。直子她的患病和最后的自杀我觉得都和这个有一定的关系。
《深夜前的五分钟》也是,如玫的人生那么肆意完美,可是为什么总不是我的?若蓝对于妹妹抢走的人生总是耿耿于怀,其实就是因为达不到内心所希望的愿望,而产生的自我不认同。
其实很多作品中都提到了这一类的矛盾。
比如大作《泰坦尼克号》,女主就是面临着高层淑女的现实世界和渴望自由与世俗的理想之间的矛盾。
又比如哥哥的《霸王别姬》,就是内心执着于戏剧而外界不理解之间的矛盾。
其实这是和常见的一种主题,只是在五分钟这部电影中,把这个主题,用两个人分饰的表现方法剖析开,来寻求答案。
同一片泥土,可以孕育的还有粉红玫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意识该如何自处?
往往我们说梦想和现实不可兼得,其实并不然。两者之间,并非不可以取个中间值,即我所 比拟的,粉色玫瑰。
从价值论的角度思考,简单来说,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具备的价值,其实就是人类所追寻的对象。
而电影中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给出了答案。
电影最开始,一个男人拿着父亲的旧表来钟表店,很随意地说:值得修就修,不值得就不修了。
老师傅沉吟了一会儿,才回答:它的价值,取决于你啊。
男人也立刻端肃了表情,“那还是修吧!”
值不值得,取决于你。人面对于任何事物,其价值总取决于自己,做自己所能做之人,做自己所是之人。
“做你所是的人/即使从未爱过/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你只经受/少数的悲伤。”
这也是剧中的一句诗。若蓝在最后的选择也回归了电影的主题:即在现实和理想的裂缝中,接受了自己全新的人格——融合与统一。
不纠结自己到底是谁,不纠结到底应该活成什么模样,更不纠结自己是否达成了自己最初的想要。
努力向前的途中,活出真我,本就是王道。
所以,在现实和理想失衡时,我们怎么去达到融合统一呢?其实从电影中也有迹可循。
- (1)首先是认清现实——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其实是分层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love and belonging)需求、尊重(esteem)需求、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需求。
而理想则是整个需求的总和,一般情况下,甚至高于需求,而欲望则更高。
所以,有很多人之所以困惑,其实是对于欲望、理想、需求的不了解,甚至混为一谈,导致遥不可及甚至痴人说梦。
所以,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找清楚每个阶段的目的。
一个简单而世俗的例子,我现在20岁,我定下目标,25岁能生活自足,30岁成家买房,50岁有车有房有家庭。
那么,这就比我简简单单的立下flag,我要攒够100w存款,要靠谱得多了。
其实这两者是相差不大的,只是一个有层次,一个无层次,这就把其区分开了。
- (2)道路多元化与目标留白
如果你最开始便选择了自己的未来,那么,当然也不错,目标清晰明朗。
可是,这样的话,你就要做好完全偏离你规划的未来的准备。
因为,很简单,人生不是总是一帆风顺的,不是每个人所坚定的未来一定会到达。
那些一味地说理想一定会实现的大多都是鸡汤,一味地只是向前而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到最后只会是一场自我嘲弄。
所以,道路多元化是必要的。
你学文学,你当不成作家,但或许可以成为老师;你学化学,当不了科研工作者,但是可能,可以去企业做质检;你自己创业,可能开不了大公司,但是或许做代理却又十分顺手。
没必要给自己的未来下个死定义。
留白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我们可以要高标准要求,但是不是一定要寻求高标准结果。
人生总有容错性,适当放低要求,适当留白,才可以找到人生的平衡。
- (3)学会调整,也学会放弃
面对这多元的道路,当然不可以一手抓。
追求理想的道路中,随着现实条件做适当的调整,才是最合适的。同样,如果撞了南墙,及时止损,换一个方向前进,也是明智之选。
小时候觉得很有趣,大学读了生物专业,结果最后发现对口的工作很难找,似乎走入了死胡同。
可是,换一路试试,进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做文编,写的东西也很多和自己专业相关,虽然听起来很不可理喻,可是不可谓不是一种好选择。
总要学会调整与放弃,总要将现实看得清清楚楚,再猛一扎头,发现脚下依然还有别的路可走。
结语
若蓝在徘徊与纠结中,最后选择了自我救赎——灵魂的融合。
现实总不可能那么合人心意,理想似乎总是遥不可及。我们不能更改过去,也不能卜算未来,一切的答案,一切的价值,都取决于你,自在与心。
生活总是要过得高于现实,而低于理想。就像,玫瑰不能红得更深蚊子血,也不能白得堪比白月光。
不必纠结活成哪种人生,就像主观情感与客观现实之间,我们不必刻意放慢五分钟,也不必加快五分钟。
因为按照生活本身的步伐,便已是平衡的最佳点。
梦想和现实,我都要。
作者:何日清风
简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00后,某985大学化学生,喜欢碎碎的小文字,希望一路风景随心,喜乐随缘,也愿能在最美的文字中邂逅最美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