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意 式 邪 典
而今,伟大的意大利恐怖片大师卢西奥·弗尔兹(lucio fulci,1927—1996年)已经去世将近20年了。那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拍摄的、几乎部部皆有亮点的giallo 作品,于这一年代再难重现——包括台词的撰写、演员的装扮、道具的选取,甚至彼时电影胶片特有的颗粒感和色调,即使当今欧美导演(尤其是美国导演)再怎样去模仿,即便如罗布·赞比(rob zombie)导演那般固执狂热地追求70年代:两代《千尸屋》亦无法重现美国b级片大师赫舍尔·戈登·刘易斯(herschell gordon lewis)那部《血的圣宴》在1963年夏天上映时,数千辆汽车涌入公路影院观看首映时的痴狂。卢西奥·弗尔兹与何舍尔·刘易斯,一欧一美,同享“血块片教父(godfather of gore)”的美誉——那个惊悚悬疑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了。
giallo这一电影分类,专属于意大利,或可意译为“意式邪典”。该词直译为意大利语“黄色”的意思,因为“二战”后意大利流行的诡秘(mystery)、惊悚(thriller)类通俗地摊小说,封面往往大量采用艳俗醒目的黄色,以吸引阅读者购买,久而久之,便直接用颜色来泛指这一类型的小说和电影。相较东瀛怪谈片、港鬼泰鬼片、美式惊悚片等,这一相对冷门的恐怖片门类实在是被引进、了解得太少,以至于许多影评人(其中不乏欧美职业影评人)将之划分为欧美血浆血块片的一个子类,与其他许多美式恐怖片收归在一处,不再多加甄别。
实际上,意式邪典以其内蕴中所特有的宗教神秘感、狂想与现实边界的刻意模糊,以及极具实验性的猎奇情怀,勾勒出光怪陆离、哥特气息浓厚的银幕活剧,较之同时期以赫舍尔·刘易斯为代表的美式血块,有着显著的不同:意式邪典极端注重气氛营造,以攥紧观影者灵魂深处的恐惧感为根本乐趣。相比更注重血浆艳度、感官刺激和杀戮本身之直白、残忍的美式血块,可供观者回味的时间更长。又如卢西奥1977年上映的经典恐怖悬疑片《黑暗中的音符》(sette note in nero),在维护giallo 血统纯正的同时,甚至还引入了神秘学方面逻辑推理式的探讨,并出乎意料地完成了庞大、完整的布局,这也是大部分美式血浆片所无法企及的。时光迈入80年代,大师又一连交上了两部最为辉煌的作品《活死人之城》(city of the living dead)和《鬼驱人》(thebeyond),后者乃是卢西奥一生的最经典之作,也被称为史上最血腥的恐怖片。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这两部影响最大的giallo 片,以及1979年上映的那部、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生人回避》(zombie2),与美国僵尸电影大师乔治·罗梅罗1978年上映的世纪经典丧尸片《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一道,给流行恐怖片的背景设定浇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篱笆:还魂丧尸类型的恐怖片大热,一时间席卷全球,同时把giallo片的古早韵味吹刮得所剩无几。
最后,就连卢西奥导演自己,也觉察出风头不对了。1990年,大师祭出《脑中之猫》(gatto nel cervello)这部足以精确诠释giallo片一切要素的恐怖片:断头特写、吞食内脏和人脑的神秘猫狗、恐怖干尸、仿佛天生具有撒旦面容的癫狂怪人、被肢解的女人、狂舞的裸体和充斥屏幕的乳房,以及——最邪魅的故事。在《脑中之猫》中,鲜血不是道具,是货真价实的血袋血,放在盆中给动物食用的脏器,软塌塌亮晶晶的,全都是精挑细选的真家伙。不说giallo,光是从血块方面考量,本片便足以令使用廉价艳红色勾兑血道具的美式gore片闻风丧胆了。但可惜,《脑中之猫》却并没能力挽狂澜,拯救已是风雨飘摇的giallo 精神。1994年,当新一辈意大利恐怖片导演米歇尔·索伊携《魔诫坟场》(dellamorte dellamore)横扫欧美恐怖片界,获得赞誉无数,拿奖拿到手酸时,有30年以上giallo 观影经验的观众们却落寞地发现,这部堪称恐怖影史经典的片子,并不是真正的giallo片,不过能找到少许旧时代残影、品些余味而已:主角是与死神同名的公墓管理员,下葬的尸体在7 天之后会变成丧尸,从坟墓中爬出。产生丧尸的原因,与10年前的《活死人之城》和《鬼驱人》几无二致——地狱之门在某处开启了。出于某种邪恶又神秘的宗教原因,死神也出现在了故事线当中……这是一部受流行影响、但又有些反类型的,不折不扣的丧尸片,米歇尔只是融合了各种元素,把它拍得很精彩而已。
自那以后,再无值得一提的giallo片。1996年,以风格诡异独特、临场感极强著称的另一位意大利恐怖片大师、曾经拍摄过giallo经典《深夜止步》(profondo rosso,1976年)和《阴风阵阵》(suspiria,1977年)的达里奥·阿金图(dario argento)交出了那部名为《司汤达综合征》(la sindrome di stendhal)的片子。当时,影评家们在专栏中热议,讨论这部以心灵创伤、嗜血和幻觉为主题的恐怖片,是否真能将引以为傲的giallo 传统带回亚平宁半岛。只可惜盖棺论定,发现这仍不过是一部以希区柯克1960年所拍《惊魂记》为根的心理惊悚片而已。阿金图五年之后再度出击,祭出《惊悚无眠》(sleepless),甚至2009年还以“giallo”本身为名拍了一部片子,可惜前者相当平庸,后者则糟糕透顶。那一代大师们,如今差不多都已过世,时过境迁,如今的欧美恐怖片界,是连一部切实致敬giallo片的电影都拍不出来了。
先看过了结局,现在再来回溯源头:实际上,意式邪典也并非横空出世,它的产生,以五六十年代希区柯克的美式惊悚悬疑帝国在欧洲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为表因,以战前德国哥特默片为牵引,以意大利民族本身“紧缚”式的严酷宗教传统为根源。如前所述,giallo电影大成于卢西奥,若论奠基和发展,却不能不提到马里奥·贝瓦(mariobava)这个名字。1960年8 月11日,马里奥的恐怖片处女作《撒旦的面具》(la maschera del demonio)上映。这是一部令观众们感到惊艳的、颇具深度的作品。从风格上讲,《撒旦的面具》延续了德国大师茂瑙的杰作《诺斯费拉图》与《泥人哥连》的哥特风格,却又不受限于传说对应的历史背景,而是顺应时代,讲述一个已被处死两百多年的女巫,复活之后报复世人的故事。马里奥利用自己之前长期从事摄影工作的优势,以及数年来与卡尔多·弗里达(riccardo freda)导演合作拍片所积累的经验,在拍摄过程当中,他特意使用大对比光照,和在当时颇具实验性质的拍摄手法,以突出黑白片本身的视觉表现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giallo电影也就此宣告诞生。在那之后,马里奥陆续拍了《黑色安息日》《血与黑蕾丝》《驱魔任务》等一系列典型意式邪典片。其中《驱魔任务》(kill, baby, kill)一片,象征着马里奥自身风格的成熟: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鬼片,小镇、女孩、幻觉、创伤、囚禁……库布里克所拍的《闪灵》,在很多地方都受到了本片的影响。
马里奥和卢西奥两位大师均十分多产,达里奥虽然也常常被拿来与这二位相提并论,但其实是后生一位,他的创作数量也颇丰富。本文中尚未提及的giallo导演(很多都是跨界导演,前述的giallo三杰也并非只拍giallo,再说就算是在同一类别当中,“交火”片的情况,在80年代后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包括阿尔多·拉多(aldo lado)、瑟吉奥·马蒂诺(sergio martino)、翁贝托·伦齐(umberto lenzi,他算是giallo片中的一个独特分支——食人片的先驱者,除了他之外,著名的食人片导演还有罗杰罗·德奥达托(ruggero deodato)等)以及普皮·阿瓦蒂(pupi avati,这是位成功转型的导演,他所拍最成功的giallo片,是1976年的《笑窗之屋》(la casa dalle finestre cheridono)。不客气地讲,这部片子虽然完成得很不错,却只是一部跟风之作而已。)等,各有各的辉煌故事,其中所涉及电影数量繁多,意式邪典的子集分类也既多且杂,篇幅有限,无法尽列。此文原意是向公众大略介绍意式邪典片的历史、主要特点,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至此,这些目的均已达到。若有读者希望了解更多关于意式邪典的内容,个人推荐阅读米克尔·j. 科文(mikel j. koven)所著《甜蜜之死》(la dolce morte :vernacular cinema and the italian giallo film)一书,由稻草人(scarecrow)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