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2020年3月2日,我步入了而立之年,和所有还没有实现财富自由的年轻人一样,每当夜幕降临只能与莫名的迷茫、无形的压力为伴。为了寄托无处安放的灵魂,电影就成为了心灵的避风港。昨天夜里无意中发现了一部现实题材的冷门国产电影,这部有着早期网络电影既视感的低成本小制作,却让我的内心翻起了滔天巨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东北成为了地图炮手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东北人也被贴上了“老铁666”、“再来一个大肘子”等毋须有的标签,东北话更是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与生俱来的幽默细胞。全片不间断、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东北话,使得这部电影的地域风格极其明显,因此不能完全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也就显得容易理解了。
在东北衰落的大背景之下,幽默的东北话变成了黑色幽默,东北人的乐观态度与所面对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想也只有东北人自己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身为沈阳人的导演蒋佳辰有着这份宝贵的独特。
我也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对影片中出现的沈海热电厂的两个大烟囱再熟悉不过了,主人公广胜就居住在附近的老旧小区里。早些年下岗浪潮的水花不巧落在了广胜的父亲身上,在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年代,下岗带来的心理打击与反应在生活层面的现实压力真的不是你我简单一句“要向前看”就能解决的,这也间接导致了广胜的父母离婚。广胜跟着父亲长大成人考上了研究生,平时靠做家教、拿奖学金补贴生活,这的确是一个“寒门出贵子”的励志故事。
广胜的研究生导师牛教授由于外出,将自己心爱的斗牛犬托付给广胜照看,这对于即将硕士毕业的广胜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三年来广胜为牛教授鞍前马后,他深知自己的家庭条件无法给予太多帮助,只能靠勤快换取牛教授的青睐,好在付出得到了回报,牛教授口头答应帮助他争取留校的名额,广胜对眼前的“铁饭碗”志在必得。
可是造化弄人,老爷子在遛狗的时候没有拴绳把人给咬了,受害人家属与老爷子产生了口角纠缠不清,狗就这样搞丢了。广胜因此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未经世事的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当下首要任务是在牛教授回来之前找到狗。
寻狗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老爷子的性格不断让自己付出着代价,广胜也被无良的社会人讹诈,阴错阳差地收养了一只小土狗。讽刺的是爷俩费尽周折寻找的狗,其实早就跑回了牛教授的家被邻居收留了。一场乌龙草草收尾,广胜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然而寻狗只是一个幌子,目的是为了引出这片充满悲伤气息的土地上的人情世故。爷俩此前面对的种种窘境乍看都因寻狗而起,细细琢磨又好像没什么关系,我想甚至会有人认为是自作自受。
从某种程度上说广胜继承了父亲的倔强,他坚信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不幸的是牛教授告诉他留校名额的归属权出现了变动,更不幸的是,答辩评委以表达不准确、观点偏激为由没有给予通过,他的论文题目正是《东北的振兴与发展》。
接二连三的厄运让矛盾冲突到达了顶点,广胜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广胜在与老爷子争吵的时候,表现出的更多是困惑而不是愤怒,这也象征着生长在新时代的东北青年对老一辈工人阶级的不解。
广胜看着父辈们的眼神,像极了戴着有色眼镜的人在看东北。
失意的广胜在散伙饭上喝多了酒,向暗恋了三年的女神韩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他说要不是家里穷,早就追求她了。接着他向韩冰坦白之所以巴结牛教授,全是为了争取留校名额,他想用自己失败的教训告诉韩冰,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广胜收养的小土狗染上了细小病毒被送到宠物医院治疗,可惜治疗措施没能拯救它的生命。老爷子认为受了骗于是打伤了兽医、砸了宠物医院,被警察拘留了起来,无奈之下广胜只好去找母亲借钱捞出老爷子。
广胜母亲的再婚丈夫是某大学的教授,通过与二人的对话了解到老爷子早在得知留校一事的消息之后就来借钱了。广胜从小到大在求学路上取得的成绩,都与老爷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不是老爷子私下里给老师送礼,他很有可能就排不到靠前的座位、得不到优秀学生的荣誉。原来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本是厂里的技术大拿,恃才无恐的他并没有给领导送礼,可能送了礼下岗的就不是他了,为了不让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才出此下策。广胜母亲当年也正是因为老爷子的不懂“变通”,所以选择了离开。
二人劝广胜带着钱先去找牛教授把留校的事情办了,过后再商量捞出老爷子,这让广胜的世界观彻底崩塌了。一方面是因为这么多年来误解了老爷子,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还是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这个出生在普通家庭立志振兴家乡经济的年轻人,这个坚信着世风日上凭借能力进取的年轻人,最终还是向现实妥协了,其实自广胜跪舔牛教授开始,他就已经妥协了。从运筹帷幄到无能为力,社会这所大学用短短几天的时间就教会了一个研究生用小半辈子都研究不透的道理。而矛盾就在于每一个对社会不良风气嗤之以鼻的人,无形中都在为其推波助澜,在我看来与敢于批判相比,学会自嘲显得更有力量。
当广胜带着钱来到牛教授家的楼下,眼前出现的一幕比起世界观的崩塌更让他绝望。心心念念的韩冰竟然为了争取留校名额出卖了肉体,回想起酒后对韩冰吐过的真言,说给自己听才最合适不过吧。
广胜放弃了,他带着钱捞出了老爷子,他意识到生活的本质终究还是要回归生活的本身,一直以来让他怨恨的老爷子才是他最无变数的依靠。
从未停止与命运抗争的广胜选择了当代大多数东北青年都会选择的道路,背上行囊去远方找寻自己的未来。在这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伫立在沈海热电厂内的两个大烟囱,像极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奉献青春、挥洒热血的父辈们,倔强又无奈地目送着一批又一批在这里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离开。
在去车站的路上,广胜接到电话说牛教授与韩冰的事情被揭发了,自己又重新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老爷子问道那还走不走了,两人面面相觑,影片至此戛然而止。至于广胜的去或留,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生活往往比电影更加黑色幽默,我的父母同样是下岗工人,当年放弃学业成为了一颗平凡的螺丝钉,个中滋味深有体会。很显然,给他们扣上“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帽子是不公平的。我同样理解南下的东北青年,我想没有人会为了碰碰运气远走他乡,而留在家乡的年轻人们,肩上扛着的是东北的希望。
有希望终归是好的,却总是找不到方向,人人都在喊着振兴东北的口号又都提不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就像影片中出现的那些糟烂事儿一样,还真就不是我等小民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
隐喻和暗讽,辛酸和荒诞,最终都扣在了一个词上——顺其自然。然而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普通人的生活又何来顺其自然?时代的尘埃,落在一个家庭之上就是一座山,落魄者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要知道“顺其自然”的牌匾太大了,进不去公交车的,只能靠两辈人甚至几辈人在咱们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一步步地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