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岩烧店的烟味弥漫隔壁是国术馆,店里面的妈妈桑茶道有三,段,教拳脚武术的老板练铁沙掌耍杨家枪,硬底子功夫最擅长还会金钟罩铁步衫……”
如果将周杰伦、方文山的音乐之路找一个最初的爆发点,那一定是这首刚柔并济的《双截棍》。“店里面的妈妈桑茶道有三,段”一句中的逗号并不是笔误,歌词真的就是这么唱的——这种意外的断句不但没有被诟病,反而成为周氏rap独特风格的脚注。这一年是2001年,两个即将改变华语乐坛的音乐鬼才与词坛鬼才,便随着《双截棍》天马行空般的旋律杀向人间。
除去音乐本身的创新,《双截棍》浓浓的东方武侠风情也成为其流行的重要原因。太极、手刀、回旋踢、飞檐走壁……一连串的武术术语让人目不暇接,又在摇滚与钢琴的混合中化成了奇怪的美感,这首歌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一阵华语风也实在是偶然之中有必然。然而作为东方武侠的一个文化缩影,歌词中所用的不是更为古典、更为“中华”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而是看似比鞭锏锤抓、拐子流星还“冷门”的奇门兵器双截棍,难道原因真的仅仅是周杰伦所唱的“什么兵器最喜欢双截棍柔中带刚”么?
事实上,虽然双截棍在中华及至东亚、东南亚武术中均不能称为主流,但却有着日本武士刀、及中国传统冷兵器所没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如果说找一件最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冷兵器,还真未必能找到比双截棍或适合的——当然这里的东方指的不仅仅是中国,更是被华夏文明所浸染的整个中华文明圈。
搏斗可分为徒手搏斗与器械博斗,从人种特征上来看,北方游牧民族多人高马大,比较容易发展出以近身缠抱为主的徒手博斗术,如俄罗斯桑搏、蒙古摔跤等。而东南亚人种相对短小精干、敏捷迅速,故除徒手博斗术外同时也发展出了极其发达的器械格斗。东南亚在地理上夹在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之间,文化不及后两者辉煌深邃,但在武术上却可谓异军突起,如马来希拉(silat)、泰拳、印尼班卡希拉(pencak silat)等,当然也有受中华文明影响极深的越武道。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东南亚武术中,最富特色的器械搏斗术,莫过于菲律宾魔杖术。
与欧洲神秘学中被巫师、魔法师用来传递、散发魔法的器物不同,菲律宾魔杖其实就是藤质短棍,由此菲律宾魔杖术也可以被称为菲律宾短棍术。当然,这种藤质短棍材质特殊、工艺复杂也更为坚固,但显然不具备“魔力”,只是其技法千变万化,一旦掌握要领将会成为一种杀伤力极强的兵器。
那菲律宾魔杖与双截棍有什么关系呢?严格来说菲律宾魔杖不是某一种棍,而是一类棍及器械的统称。菲律宾魔杖包括单魔杖、双魔杖、短刀配棍、双手棍、长棍,双截棍、盾牌配棍、拐、剌及鞭——除了双截棍外,拐、剌均是类棍器械并有很多变种,日本光荣株式会社制作的游戏《真·三国无双》中孙策所用的“旋棍”事实上是卜型拐,在中国传统兵器中当属于拐类,但在菲律宾兵器中则被统归于魔杖类。
样式繁多的魔杖自然孕育了同样丰富的魔杖术,菲律宾魔杖术有着独特的步法、手法与心法,双截棍作为菲律宾魔杖术中的重要武器流派也因此得以被发扬光大。菲律宾武术以魔杖为特色,也有着无奈的历史原因。菲律宾在历史上曾经为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当时殖民政府对刀具管理非常严格,于是看似“人畜无害”的菲律宾魔杖就成了菲律宾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正因为这一历史原因,菲律宾魔杖术更注重就地取材,雨伞,网球拍,拐杖,原子笔,甚至卷起的报纸或杂志都可以当兵器,从中也可以一窥菲律宾武术的实用性。
从马尼拉乘飞机至台北只要一个小时,不难理解台湾与东南亚深厚的文化联结。周杰伦《双截棍》唱出的中国风其实有着更大的文化格局,背后有着中国、日本、东南亚共同的历史沉淀。近代以降,相对于土耳其被称为“欧洲病夫”,中国也得了“东亚病夫”这一蔑称。从殖民战争的角度来看,“东亚病夫”事实上可以扩大成“东方病夫”,因为除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之外,整个东亚、东南亚、南亚均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东方的武术连同人种一道被轻视。双截棍作为东方几大文明共同的兵器,自然也代表了同一段战火纷飞的历史,而其发展与流行,自然也将“东亚病夫”的招牌一脚踢开。然而,真正使双截棍走向世界的并不是中国、日本、东南亚底蕴深厚的武术传统,而是一个武术家及影视明星,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