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本文约5000字
阅读约12分钟
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实物体验”为核心的现场艺术首当其冲。疫情期间,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为减缓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做出了不懈努力,而数字化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线下活动相继关闭
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艺术圈沉寂数月。目前,全球大部分博物馆,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仍处于闭馆阶段;全球重要的各类艺术展览,如巴塞尔艺术展、迪拜艺术博览会等也因疫情取消或延期;画廊画展等大大小小的艺术活动也都因为疫情而被取消或者推迟。据统计,全球近90%的博物馆不得不在疫情中临时关闭,近13%的博物馆甚至可能面临永久关闭的风险。[1]严峻的疫情下,人们的日常活动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但是,艺术家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纷纷通过创作,以及在各种网络媒体展示自己的创作,向社会传达着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正能量。在这种情况下,线上展览及其相关技术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兴起并蓬勃发展。
二、各国展会纷纷移至线上
虽然艺术品仍被摆放在无人的展馆中,数字艺术却通过新媒体完整地展现在大众视野中,最大程度维持了行业内外的接触与活动。各地的博物馆纷纷通过完善官网数据,在线上将藏品及相关信息进行具有高度真实感的虚拟展示,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将馆藏和即将上线的展览内容都转移至线上,以此保证展览和受众能够如期“见面”。
中国国家博物院在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头条号等多个平台推出“国博邀您云看展”、“国博珍藏连连看”、“国博珍藏云欣赏”等专栏。“网上展厅”中陈列了2011年至今开设过的324项展览,其中许多展览在现实中早已结束,但在云端仍焕发着活力。
1月24日莫高窟暂停开放后,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数字敦煌”精品路线游、“云游敦煌”小程序等一系列线上产品,集探索、游览、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功能于一体。这些线上产品激发了民众了解文化、探索文化的兴趣,增强了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将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更好地融合,广泛传播了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月初,关闭了70多天的北京故宫开启直播,这是这座600岁的宫殿首次在直播中亮相。当故宫博物院沉重的大门被开启,两位主播走进无人的故宫,满园春色让人产生今夕何夕的恍惚之感。公众通过便捷的大众媒体,在家中即能感受文化熏陶。“在线”,成为博物馆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新的打开方式。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网站首页打出欢迎词——“在任何地点,探索大都会”。虽然原计划的150周年的馆庆庆典暂时搁浅,线上平台却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参与方式,开放在线资源,提供藏品、艺术史、在线图书馆、公教等资源和360度虚拟展馆参观,公众还可以在线观看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无论是网页版“展厅”,还是风格各异的线上直播尝试,网络这块大陆就像被重新发现了一次,在近几个月的时间里涌入了大量“新移民”。
三、画廊等艺术交易场所也及时做出改变
近70个香港艺术和文化组织,包括画廊、博物馆、拍卖行和大学等联合发起了非营利组织art power hk,用于在线展示计划于每月举行的活动和展览。巴塞尔艺术展线下活动虽然已经取消,但是他们将展示平台转移到了线上,开设了全新的在线观看室,展示其在香港的过往展览以及艺术家的新委托,并进行艺术品的交易买卖。[2]
对于画廊来说,疫情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似乎也带来了新的转机。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实体的线下画廊早已不是能进行展品陈列和艺术品交易会的唯一场所了,线上平台的搭建是必不可缺的。以往囿于传统的行业运营模式,线上平台及其潜力始终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疫情“迫使”买卖双方主动加强了对这一平台的使用,帮助画廊覆盖更广泛的收藏家社区,使出售艺术品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四、线上电影活动同样如火如荼
5月初,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与爱奇艺联合举办了一场“春季在线影展”,提供了30余部新片供观众付费点播。尽管规模和影片数量有限,但依然算是一次突破。
原定于4月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在5月6日举办了线上颁奖典礼:短短12分钟,没有表演嘉宾,无人到场领奖,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进行线上颁奖的大型电影奖项。
在国际影展方面,美国视频平台优兔(youtube)宣布将联合包括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在内的20个国际电影节举办为期10天的“we are one”线上国际影展。通过手机、电脑屏幕,即使身处另一座遥远的城市,影迷们也能够观看到自己喜爱的电影节影片,极大降低了观影的成本。
不可否认线上影展确有其长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取代传统的线下电影节。线下电影节所营造出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氛围,与其对观众参与感、观影仪式感的打造,都是传统电影节独有的巨大优势,而这些或许也是今后线上电影节继续成长应该考虑的核心问题。
五、剧院和音乐厅等艺术场所也逐渐显现数字化趋势
自线下演出活动暂停后,国家大剧院便将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个平台作为面向观众的主要渠道,推出多个板块的活动,利用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呈现演出作品,报道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让观众能够在停演期间持续享受到不同的观演体验。5月12日,由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致敬最美逆行者 为你歌唱”国际护士节主题音乐会首次采用网络访谈+电视播出的形式多平台同步播放,受到观众和听众的热捧。在电视、网络、广播等多个平台上,本次音乐会获得了近2000万次的点击量,千万观众网友实时观看了这场高品质的主题音乐会,共同向白衣勇士致敬。
悉尼歌剧院在官网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节目,定期发布每周的现场录音录像以及之前活动未发布的文章视频等,这样的内容对于受众,尤其是艺术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伦敦国家剧院也将一些经典剧目的演出搬至线上,让人们在家也能仿佛置身于世界一流剧院欣赏演出。原定于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进行的音乐会因音乐厅闭馆而不得不取消现场演奏,但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尔执棒,在无现场观众的情况下继续完成了原定曲目卢奇亚诺·贝利奥《交响曲》和贝拉·巴托克《乐队协奏曲》的演奏,并且对全世界观众进行了免费直播。同时,柏林爱乐乐团发布公告,原来每月14.9欧元订阅费的数字音乐厅,限时免费向全球开放。
欧洲文化之都帕尔马市的皇家歌剧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转发了中意两国青年歌唱家共同录制的《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视频。这是一首非常有凝聚力和代表性的歌曲,为两国人们传递了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
在疫情期间无限期关停旗下主题乐园的迪士尼公司,也推出了全新的线上网站板块“magic moment”(魔幻时刻),网站上不仅有来自迪士尼乐园有关设施和游行的视频,还有因疫情期间居家隔离而产生的衍生短剧系列节目《与雪宝宅家(at home with olaf)》,以及类似于“小小世界”(it's a small world)的游园内容,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迪士尼。
美国娱乐网站billboard也整理出了一系列直播节目的艺术家和乐队清单,在艰难时期也让大家能一起分享音乐中的喜悦。
六、疫情把全世界的艺术家团结在一起
为向无数英雄致敬,由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张义豪主创,湖北籍词作者梅皓钧作词,作曲家王立东谱曲,青年歌唱家田野演唱的抗“疫”英雄歌曲《最美是你》正式出品,用优美的诗词与旋律,深情讴歌了奋战在抗疫一线英雄的英勇担当与高尚情操。
居家抗疫期间,在三名西班牙广告人的召集下,“新冠艺术”数字博物馆诞生了。他们建立了一个ins账号在网络上收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作品”,例如手拿卫生纸的蒙娜丽莎、用来洗手的金属粉、美国波普艺术家利希滕斯坦的《接吻》口罩版等。
不久前,世界顶级演唱会“同一个世界:团结在家”(one world:together at home)在线上举行,为抗击疫情筹款一个多亿美元。这场6+2小时的线上特别慈善音乐会发起的初衷,是向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务工作者和所有参与者致敬,并为抗击疫情行动筹集善款。音乐会由lady gaga、克里斯·马丁等几位歌手发起,我国著名音乐人张学友、陈奕迅、郎朗等也参与其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为这场慈善音乐会发表致辞,向全球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及所有坚守岗位的人致敬,呼吁各国团结应对危机。
七、清华大学的艺术家们在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2月7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光华艺术群内的艺术家们发起“以艺抗疫:艺术家捐赠作品参加义拍支援疫区”的倡议,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校友为主体的102位艺术家积极响应,其中包括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杜大恺、刘巨德,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等知名艺术家,共募集到艺术创作精品153幅(件)。此次活动意义非凡,这既是美术学院师生和校友们的一次自发抗“疫”公益行动,也是清华大学师生校友面对疫情,展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一次善心义举[3]。
韩美林教授在线为全国延期开学的中小学生上了三堂特别的美术课,近300万中小学生在线收看了韩美林老师的网授课程[4]。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曾成钢教授满怀激情,以遒劲有力,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表达对一线抗“疫”勇士的敬意,为战“疫”助力。李鹤教授得知黄冈市红安县向家五兄弟驰援火神山医院的感人故事后,以五兄弟为原型,第一时间创作了《火神山上的向家五兄弟》雕塑,向奋战在最前线的无数个普通劳动者致敬[5]。魏小明教授以2019年的雕塑作品为基础,通过视频作品《同舟共济》彰显了在大浪中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的勇者形象。陈辉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则用生动的画作向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6]
清华美术学院的同学们自主发起了“加油武汉”创作活动,由雕塑系2018级本科生吴玮政牵头组织,号召大家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为战斗在全国抗击疫情一线的人们助力,为武汉加油。同学们广泛参与,在不同的省市区,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同舟共济的决心[7]。
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师生在疫情期间结合各自专业背景,使用动画、插画、摄影及信息可视化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及设计方法积极参与相关科普知识传播,传递正能量。很多作品不仅在网络上广受好评,更反映出学生们一定深度的学术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组织同学就“设计助力抗击疫情”召开多次学术研讨,共同探索如何用高新科技助力一线战“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阿里巴巴合作,把今年的毕业设计展览搬到线上举办。面对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线上毕业设计展览,学院师生全力以赴,争取用最好的效果向大家汇报自己这几年的学习成绩。本次线上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将于六月向公众开放。
清华美院教授李鹤以火神山工地五兄弟为原型创作的雕塑《火神山上的向家五兄弟》
美院学子杨秋璇的作品《交织的目光-守护者》
八、数字化带来的思考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近20年来古画真迹的展出仅有寥寥几次。不少观众排队几小时,只为近距离欣赏几分钟。对于古书画,业界有“纸寿千年,绢八百”的说法,每一次展出都是一次磨损。在古书画领域,数字化的尝试早已有之,借助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藏品正从深闺走上云端。
虽然“云”无法替代真实的线下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这同时也给数字艺术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抓住新机遇,运用数字技术,为民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增强民众的参与感,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索的话题。数字时代拓展了文化艺术传播的渠道和速度,丰富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方式,为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过去的价值体系中,艺术通常被认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而数字技术却改变了这种想法。倘若换作十年前,我们是无法想象像今天这样,在家里听着欧洲小提琴演奏家演奏,看着悉尼歌剧院的经典戏剧,欣赏着卢浮宫里精妙的雕塑藏品。但是今时今刻,数字化帮助我们将无形的艺术真真切切地摆在眼前,那些看似有距离感的作品也早就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风花雪月。艺术,帮助人们在低谷中度过艰难的时光,愉悦了身心,净化了心灵,而这一切的到来,皆是因为数字化缩短了人们与艺术的距离。
致谢:感谢张佳艺和周沫苧在本文写作过程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巴塞尔艺术市场报告出炉 2019年全球艺术市场下滑[j]. 秋思.中国拍卖. 2020
[2] https://www.artpowerhk.com/
[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不平凡的2020,"以艺抗疫"清美光华艺术家心系疫区医护人员,慷慨捐赠彰显人文关怀
[4] 韩美林艺术基金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5]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鹤教授以雕塑作品致敬火神山医院建设者
[6]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门抗"疫",画笔下流淌的家国情怀
[7]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战“疫”志愿者行动
作者简介
郝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获博士学位。
徐迎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
说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责编: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