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总有一部电影能触动你的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你觉得在这个世界并不孤独;总有一部电影能点燃你头脑里隐蔽最深的那根火柴,让你把炽热的目光投向远方。
1985年的夏天,东北边境的一座小城。我正好初中毕业。那时,王朔还没有开始写他的《动物凶猛》,但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就像《动物凶猛》里面某个小混子,整日呼朋引类,在街上乱晃。
那天应该是个星期天,我骑着自行车满街闲逛,正好路过电影院。那儿正上映一部电影,名字叫《马路天使》,票价只有1毛钱。我记得当时的电影票价一般应该是5毛左右,1毛钱的电影,一般都是儿童节的时候才有。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马路天使》应该是给儿童看的电影。
可能那天我实在无聊,口袋里又只有几毛钱,还不够看一场录像的,于是就买了张票,走进电影院。
记得那天电影院里没有几个人,向往常一样,充满烟味、啤酒味和其他可疑的味道,后排座位不时传来嗑瓜子的嘎嘎声和男女放肆的笑声。
电影开演了:充满划痕的胶片,不稳定的画面,充满杂音的、南腔北调的国语对白,舞台腔的表演……难怪这个电影只卖1毛钱的票价,我想。
可是,我想错了。10分钟之后,我就彻底被带入电影情节——套用别人的一句话来形容我当时的情形:一颗子弹,打中胸膛。
我那天看到的,是1937年拍摄于上海的《马路天使》。
劣质的黑白胶片,生涩的光线,遮掩不了一群电影人的激情。你能真切的感受到这群人的真诚、热血和努力。电影人都用作品说话,而作品不会撒谎。
《马路天使》里的上海,是沉醉在春风里的上海,是弄堂里回荡着《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的上海。
1937年的周璇,娇憨柔媚,嗓音甜美,一笑倾城,再笑倾国;而年轻的赵丹眼波流转,机灵俏皮。一个拨弄着鸟笼唱歌,一个拉着二胡伴奏,郎才女貌,神采飞扬,那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这部电影改变了我对国产电影的看法,让我觉得,《马路天使》跟好莱坞同期的那些片子相比,并不寒碜。
再回到1985年的那天,看完《马路天使》,我走出电影院,觉得不过瘾,还想重看一遍这个电影,结果卖票的告诉我:《马路天使》属于老电影巡演,在我们那座小城只放一场。于是怅然而归。
2002年,我在上海住了半年的时间,偶然买到了《马路天使》的光碟,工作之余研习了几遍,感动依旧。
彼时的上海已经不是《马路天使》里的上海,但我仍觉得,最能代表上海的两张面孔,就是周旋和赵丹。
《马路天使》这部80年前的电影,把市井小人物表现的真实而生动,并且充满人性关怀,无论是思想性和可观性,都是华语电影的丰碑。
曾有人让当代著名导演贾樟柯选择的自己最喜欢的十部电影,贾樟柯就选了这部《马路天使》,他说:“我国早期电影《马路天使》里曾有过那么活泼的市井生活的描绘,可惜在日后的中国电影史上几乎很少有这样的珍品了”。
2005年,《马路天使》入选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评出的“百年百部最佳华语片”。
值得一提的是,周璇曾唱过一首歌,叫《花样年华》,歌中唱到:“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美丽的生活……”后来,香港导演王家卫根据歌词构思了一部小资风格的电影:《花样年华》。
有人说,《花样年华》是一部向《马路天使》致敬的电影:旗袍、西服,留声机中传出的婉转悠长的歌声……当《花样年华》这首歌在影片里响起来时,不禁又让人想起,1937年,那倚在上海小弄堂里窗前唱《天涯歌女》的周璇,还有调皮的赵丹,在1937年的上海街头,吹起的悠扬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