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本文由文学苑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语
四顾茫然,一个人也没有,既无亲人,也无权威,于是就想相信最主要的东西:生活的力量,或是相信美,相信真理,让这些,而不是让那些被推翻了的,人为的规定,来完全驾驭你,比过去习惯的和平生活时期更透彻的驾驭你。——俄 鲍·列·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帕斯捷尔纳克(1890.2.10-1960.5.30)是俄国著名诗人和小说家,在《日瓦戈医生》之前,已有多部诗集问世,而其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社会处在极度动乱局面的时候。
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4年开始的一战,1918年的十月革命,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1927年正式开始的集体经济制度,1934年开始的大清洗运动,1941年及之后的二战和后来的冷战,这些事件都在作着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从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通过描绘主人公们所经历过的俄国社会的动荡与变化,曲折委婉地展示了其心路历程,并以此唤起众人的力量,鼓舞人们永远不要放弃追求真理和美。
作者的身上有一种不屈的斗争精神,在压迫人的体制面前,他并没有选择做一个时代的群盲,而是用真理的圣剑击穿了整个时代,使那些历史的成见不被一纸空文所埋没,因而透露出他人性的可贵,这同时也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所给予的深切关怀,只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不被当局者所认同罢了。
小说从年幼的日瓦戈在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后讲起,那年他十岁,后来由其舅舅收养,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舅舅因为工作太复杂的缘故而将日瓦戈送到自己的亲戚家看护,日瓦戈在这里结识了冬尼娅,即他后来的妻子,以及他一生的挚友戈尔东。
另一边,工程师的遗孀带着一家也来到了莫斯科,她家名叫拉拉的女儿和激进工人辛季韦尔的儿子帕沙同在一个班上学,拉拉的美丽和成熟在帕沙的心中种下了永不磨灭的爱情的种子,这使得他一直都在追求者拉拉,而拉拉的生活几经变故,种种磨砺之下,她早已偏离了原来的生活轨迹。
作者很巧妙的把这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让这对本应该是灵魂伴侣的苦命人的情愫在各自的时空里慢慢发酵,在拉拉计划刺杀行动的那个夜晚,在拉拉母亲服毒自杀的那个夜晚,日瓦戈医生和她都有着意想不到的交集,这预示了两人以后生活的悲欢离合。
一、触动的是人的内心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当时正是冷战时期,苏联政府便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对自己国家的挑衅,迫于国家的压力,帕斯捷尔纳克没有到瑞典接受颁奖,当他上书陈词的时候,国家又说他的言论是反对的社会的,他还被开除了苏联作家协会,爱国诗人含泪而终。
在此之前,作者本人就遭受过许多的迫害,甚至连自己的情人都被抓走并关押起来,为的就是不让他继续写作《日瓦戈医生》,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被集中到了作家写作的问题上,因为作者的写作并没有从正面讴歌社会建设的伟大功绩,而是从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时代洪流中人们混乱、矛盾的内心。
社会改革固然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可就从的事物两面性的角度来看,必然也会有代价的承受者,这个矛盾不可避免,就拿小说中日瓦戈一家人的遭遇来说,会因生活上的困难,而被迫搬了家,跑到农庄里面自行劳作,还有后来的日瓦戈无端地被卷入到游击队中去,见证了战争真正残酷的本质。
为了改革,为了战争,整个国家付出甚多,往往是不得不忽视内心的祈愿而义无反顾投身到斗争中去,而在人封闭自己的内心的这个过程中,失去的东西同样也不少,而当动荡的生活又再次平静下来的时候,难道对胜利的喜悦就能取代一切,取代人们所失去的东西?
回首往事,回首那些心灵上有所迟疑的片刻,生活也许并非如一个目的或者结果那般连贯和统一,因为生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现在的一个结果,如果要说人们最容易忽视的是什么,那就应该的当时内心世界里的矛盾和无知,历史值得人去反思,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如此,而反思就从解冻被束缚的心灵开始。
二、无法弥补的缺憾
《日瓦戈医生》中有很多对历史这个话题的思考,总结来看集中的表达了作家本人的对于自由、健全、平等生命的追求,但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国家则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创造出历史所需要的产物,这违背了人性,它让普通民众成了群盲,让知识分子成了谎言的附庸。
政治多变,继任者又会很快的抹杀掉前任的“功绩”,历史的存在便在顷刻间又失去了意义,好像就是硬生生为了完成小丑跳梁一样的表演,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却大喊着要继续冲锋,时间在倒退,人与人之间照旧是无法信任和理解。
很难评价一段历史的好坏,但向往美好却是在不同的历史中共通的,帕斯捷尔纳克的观点是:一个人只有去爱别人,才能成为人。在小说中也很多情节描述了虽然身处苦难但仍旧尽力去帮助别人的日瓦戈,这样的描写已经直接的反应了作者的情怀,但却不能为日瓦戈换来一个好的结局。
然而等到日瓦戈耗尽了青春,不得不在忧愁和哀叹中度日的时候,对以往生活巨大的缺憾强硬了摆在自己面前,这时候开始回想那些曾经生活中美好以及了不起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好像只是陪别人演了一场戏,到头来一无所有。
三、寻找自己的真实
就小说的内容来看,并没有很突出的去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更多的是在分析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变化,即以理性的态度去明晰当时的历史环境,因此小说实际上也包含了作者的各种历史评价和观点,例如把十月革命成为高超的外科手术,还有认为俄国革命的进程不应该太操之过急等等。
从中看到了太多令日瓦戈困惑的东西,他虽然身怀正义、勇敢和诚信的品质,可是又无法在一呼百应的时代中放手一搏,混乱的社会秩序对知识分子的内心有极大的冲击,由于内心的敏感,往往使得他面临巨大的矛盾,步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去,无以加复的选择下,他们早已身心俱疲。
对《日瓦戈医生》的创作的花费了作家近十年的时间,不仅在创作的中途遭受了当局的威胁,就是在手稿写成了以后,也被以“仇恨社会主义”的理由拒绝出版,作者无奈把手稿寄到意大利,所以最初的版本是意文,到了1988年,俄文版的《日瓦戈医生》才得以出版。
小说也是常常都在营造一种外部世界与个人内心的对立的情形,似乎是在有意唤起我们对于真实这个含义的思考,什么样的历史才是真实的,什么样的人才是真实的,目前所经历的历史是真实的吗?作者便是在引导读者们思考这些问题。
小说的结局并不圆满,日瓦戈最后被榨干了,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麻木的面对着眼前这焕然一新的世界,这好像就是对那段近五十年的历史的悲观总结,这个总结还有悖于当时所呈现出来的社会面貌,因为作者在写日瓦戈最后生活的困境的时候也写了曾经日瓦戈家的一位马车夫过上了很体面的生活,让两者形成了对比。
又是无尽的困惑,这近五十年的历程到底带来了什么?除了腐朽的精神和的肉体,日瓦戈好像什么也找不到了,看人来人往,只想找到自己深爱的拉拉,却因为心脏病突发猝死在了街头,在等待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对日瓦戈来说真实到底是什么呢?他所经历的真实并不美丽,或者说呈现在世界表面的真实并不美丽,因为这样的真实的背后根植了太多扭曲人性的痛苦,是违背自然的人的,所以当日瓦戈在偏远的农庄过着自给自足生活的时候,他会觉得幸福无比,而他到死也不会忘记和拉拉共同生活的那些美好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