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中国网山西 10月22日消息 如何创作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艺精品是文艺创作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晋中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精品力作的创作生产之中,敏锐地捕捉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讴歌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突出本土化,不断探索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新途径,创作出一批具有晋中特色的文艺精品,为晋中市人民群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传承经典剧目 激励原创新作
晋中市文化传统厚重丰富,传承繁荣发展好地域民族文化是文艺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对一些经典剧目,我市文艺工作者大力进行传承保护。然而,“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因此,我市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基础上,激励文艺工作者原创新作。
对于戏剧来说,创新需要在学习吸收民族戏剧精髓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体现民族艺术的风采神韵。在这方面,晋中市文艺工作者积极探索,文艺创作取材本土化,体现出了原创性、独特性、地方性。灵石本土剧团根据“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历史传说新编了历史晋剧《大禹治水》并于2013年成功首演。该剧用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示了大禹公而忘私、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精神;懿德睿智、包容创新的改革精神;顾全大局、九州一家的民族团结精神。深刻揭示出大禹“天降大任,治水驱祸,为民造福,无功即过”的主题,可以启迪观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的思考。
2013年,在山西省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剧目展演活动中,采用太谷秧歌曲牌创作的《孟母三迁》获得的好评如潮。这是用地方小戏呈现大型题材的一部作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项目保护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以太谷秧歌的形式搬上戏剧舞台,将传统表演与现代舞美完美结合起来,相映成辉。不仅实现了古今对话、文明传承,而且对扩大太谷秧歌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作用。
2014年3月,由晋中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推出的我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晋剧《王家大院》在榆次区首演。该剧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素有“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的灵石王家大院的家族故事,《王家大院》在编剧上摒弃了以往晋商舞台作品大都以诚信为主题的习惯思考,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开锁礼”、“比豆腐”、“查账目”、“筹粮款”等故事讲述了王家的兴衰,揭示了家国一体的道理,警示了反腐倡廉、弘扬正气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传播正能量 播撒真善美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而真善美不是无中生有,要言之有物,触碰心灵。
晋剧现代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2014年正式上演。该剧是一部讴歌山区教育一线教师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作品,主人公以榆次区长凝镇东长凝小学校长范妹锁为人物原型,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主人公不畏艰辛,以学校为家,爱学生如子的感人事迹和对教育事业的炽热情怀。该剧没有程式化的表演,糅合了晋剧的唱腔、话剧的表演手法、现代的音乐配器,来歌颂现代主题的主人公。旨在大力弘扬教育工作者高尚情操,同时呼吁全社会关注山区教育事业,提高山区教育水平,为贫困山区孩子奉献爱心。
2014年,由晋中艺校编排的晋中秧歌儿童剧《好女丫丫》在第11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上荣获“最佳剧目”大奖,同时该剧还荣获优秀编剧、导演、作曲、表演、灯光、服装等8大奖项。《好女丫丫》是一台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的晋中秧歌儿童剧,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运用散文诗的笔调、融合优美的晋中秧歌音乐元素,演绎了山区留守儿童丫丫在父亲不堪生活重负、离家出走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担,依靠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瘫痪继母的故事。作品展现了当今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但没有停留在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这一层面,而是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怀,用饱满的激情讴歌了一个纯朴善良、少年有志、不怕困难、尊老孝亲、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山区留守儿童形象,给人以爱心和力量。
今年5月,影片《好人常慧珍》在太原影都举行了首映式。该剧同样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谱写大爱无疆的荧屏力作,根据入选“中国好人榜”,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第五届山西省道德模范、首届感动晋中十大公德模范人物、首届寿阳好人等荣誉称号的常慧珍真实事迹改编。影片原型常慧珍在婆婆去世后,遵照婆婆遗愿,接过照顾一对智障母子的重任;数年后,常慧珍儿媳不忍年过七旬的婆婆太过劳累,主动和常慧珍一起抚养起这对智障母子,一场婆媳三代33年的爱心接力震撼了世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常慧珍用承诺与坚守展现出一种大爱无疆的情怀。这部影片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面对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的社会问题,讲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的传承,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反映时代风貌 注重价值传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晋中市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抗战题材文艺作品,为我们树立起一批英雄形象,给我们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今年7月,昔阳县首部抗战题材电影《血色西峪》举行首映,《血色西峪》是今年山西省和晋中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该剧以平民化的视角,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还原了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无人道的西峪惨案历史事件,真实再现了西峪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抗争的英雄故事。
电影《无冕英雄》被确定为今年晋中市级重点文化产业扶持项目。影片讲述了新闻战士创办画报,英勇抗日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晋中人民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广播剧《种子坡地道战的故事》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寿阳县种子坡村为背景,深刻而全面地描写了以村党支部书记贾毓文、村长贾增添和民兵队长聂长恒为代表的种子坡人民,在寿阳县委、县政府和武装部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依山为障,群策群力,同仇敌忾,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故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
不仅纵向看有英雄,横向看也有英雄。电影《警界无声》就是歌颂我们身边英雄的一部影片。影片以公安部二级英模、太谷县公安局原副局长屈建明为故事原型,曾任刑警队长的屈建明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民警屡屡破获大案,维护一方平安,后因心脏病突发而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本片的拍摄就是为了用电影这种文艺形式反映先进人物,歌颂身边爱岗敬业、坚持正义的英雄。
听取人民心声 吸收土壤养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精品必须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叫好又叫座。叫好,要求作品的艺术水准高,可以陶冶人;叫座,要求作品的市场价值高,可以吸引人。
大型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就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该剧取材于“太行山奶娘”这一真实的、英雄的妇女群体。该剧在剧本、唱词上传承了左权传统艺术形式“小花戏”及“开花调”等原汁原味的演唱特色,演绎了抗日战争时期不惜牺牲一切养育八路军后代的“太行奶娘”的感人形象,讴歌了抗战年代的军民鱼水深情。10月27日、28日,《太行奶娘》将在北京舞蹈学院剧场浓情上演。这是该剧在国家大剧院、北京军区上演之后第三次进京展演。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剧目传达的“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打敌人”的主题思想,对于再现那段感人而难忘的历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晋中市委宣传部和榆次区本土企业山西谊融房地产有限公司于2014年拍摄的3d动画电影《终极大冒险》,也是一部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兼备的作品,该剧获得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动画片类优秀作品奖,这是该片继获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之后的又一殊荣,代表了近两年山西文艺创作的最高成就。《终极大冒险》是国内首部以都市白领生活为题材的3d动画电影,打破了国产动画长期低龄化的发展态势,开启了中国动漫全龄化的破冰之旅。该剧大胆创新,采用了青春题材,以年轻人为实现梦想而无惧无畏的敢拼精神为主题,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注意力。这部作品的成功推出,为我市动漫产业发展点燃了新的引擎。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文艺创作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晋中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要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更多地听取人民的心声,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