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公元前279年,发生了战国史上最令人捉摸不透的一次外交活动:渑池会盟。
对稍微了解战国史的人来说,几乎无人不知渑池会。在我的印象中,小学课本里就有关于渑池会的课文,课文的内容改编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关于渑池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最为详细。文章中,司马迁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蔺相如、廉颇、秦昭襄王(以下简称‘秦王’)、赵惠文王(以下简称‘赵王’)等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乃是《史记》中极具水准的佳作。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渑池会的过程是这样的。
渑池会的前一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攻下了赵国代郡的“石城”,杀了赵国两万人。
秦昭襄王画像
一年后的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王派使者出使赵国,提出“欲与(赵)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秦国想与赵国和好,于是抛出橄榄枝,邀请赵王到西河外的渑池进行和谈,就外交问题交换意见。
渑池在什么地方呢?不在赵国,也不在秦国,而在韩国境内!为什么选择在韩国境内会盟呢?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公平起见,实则不然,具体原因将在文章末解释。
对于秦王的邀请,赵王左右为难。去的话,怕被秦国扣押。不去的话,又怕人家说赵国畏惧秦国。当然了,自然还会有人说赵王贪生怕死,这让赵王的脸面往哪搁呀?
最终,在廉颇、蔺相如等人的极力劝说下,赵王还是硬着头皮赴约了。为了保险起见,赵王同意了廉颇的建议:如果自己三十日不还,则立赵国太子为王,目的是以绝秦望。
一切安排就绪后,赵王带着蔺相如等人来到了渑池。此前,因为“完璧归赵”之功,赵王已破格提拔蔺相如为赵国的“上大夫”,对他信任有加。
赵惠文王与群臣画像
不过在渑池会上,双方什么正事都没谈。到了渑池,首先就是举行宴会,宴会上少不了喝酒,有一次秦王喝醉了,就请赵王“奏瑟”。赵王不好推却,于是应允“鼓瑟”。本来嘛,人家赵王尊重秦王才鼓的瑟。结果秦王却让秦国史官记录下来:某年某月,赵王为秦王鼓瑟。这不是明摆着羞辱赵王吗?哪里把赵国当成了平起平坐的一国来对待呢?
此时,蔺相如怒了,他起身走到秦王面前,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瑟”是乐器,还算高雅,但“缶”可不是乐器,而是瓦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瓷盆而已,档次比“瑟”要低的多。
很显然,蔺相如想以牙还牙,以更加“过分”的方式羞辱秦王,以挽回赵王的颜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弱犯我,双倍奉还。这就是蔺相如的行事哲学。
蔺相如像
秦王当然不愿受蔺相如摆布,但在蔺相如“五步之内以颈血溅”的威胁下,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了一下缶”。秦王此举,赵国的史官自然也是要记录下来的。这样一来,双方算扯平了。
之后,秦国群臣又提出要赵国以“十五城为秦王寿”,对于秦国的无理要求,还是蔺相如在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他针锋相对的提出要秦国“以咸阳为赵王寿”。
总之,因为有了蔺相如的相助,赵王在渑池会上全身而退。在司马迁的记载里,双方在渑池说是说会盟,但其实不过是喝喝酒、唱唱歌、奏奏乐,充其量不过斗斗嘴而已,秦国的目的没有达到,最终“不能加胜于赵”。
渑池会中,蔺相如要求秦王击缶
然而,结果真的是这样吗?渑池会上,秦国的目的真的没有达到吗?我看未必!
我的观点是:渑池会中,秦国成功的达到了目的,而赵国被糊弄了还一直蒙在鼓里。
下面,我通过推理来佐证这个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史记》中关于渑池会的记载有哪些。
在《史记》中,除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外,只有《史记·赵世家》对此事有记载:
(赵惠文王)二十年......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
而在《史记·秦本纪》中,却找不到任何关于渑池会的记载。有意思的是,在渑池会的前几年中,秦王与其他国家元首的会盟都记载的清清楚楚。《史记·秦本纪》载: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与楚王会宛,与赵王会中阳。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王与魏王会宜阳,与韩王会新城。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又会穰。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
在渑池会的前几年,秦王前后与楚王、赵王、魏王、韩王等进行了多次会盟,但关于渑池会的记载却一个字也没有,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同时,在《史记·赵世家》的记载中,记载的也是赵王与秦王在西河外相“遇”,而不是相“会”。
渑池会前,秦王与各国元首有过多次会盟
一字之差,缪之千里。通常来说,在战国时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中,“会”指的的正式的会盟(比如上文中记载的秦王与其他国家的元首“会于某地”),而“遇”则指的是非正式的外交活动。按今天的外交术语说,“会”在外交活动中的级别远远高于“遇”。
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当时都没有把渑池会当做是一次正式且庄严的外交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秦国没有记载此事,而赵国虽然记载了,也只是用了一个外交级别较低的“遇”字来形容,而非外交级别较高的“会”字。
既然如此,那么秦国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请看以下分析。
《史记·秦本纪》载: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
可见,渑池会的前一年,秦国派司马错攻楚。渑池会的同一年,又派遣白起攻楚,攻取“鄢、邓”两城。以鄢、邓两城为桥头堡,一年后秦再次派白起攻楚,这次则拿下了楚国首都“郢”,逼得楚国迁都。因此,很多人认为,秦国提出举行渑池会的目的,很可能与“攻楚”有关。
渑池会后的一年,秦国攻下楚国首都郢,楚国被迫迁都
对此,网络上关于渑池会的文章中,对秦国提出举行渑池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媾和论”。即秦国和赵国形成同盟,秦国和赵国平分天下,赵国不干涉秦国攻楚,秦国也不干涉赵国攻打其他国家,比如《老沈一说》中就有此观点。二是“威胁论”。即秦国想攻打楚国,怕赵国救楚,因此先搞一个渑池会,想在会上给赵国一个下马威,使赵国不敢救楚。
以上的两个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漏洞。
按照“媾和论”的说法。既然秦赵要结盟,那就自然要形成盟约。但按照上文中的分析,秦赵两国都没有把渑池会当做一次正式的外交会盟,也就自然不会有什么“媾和”的盟约了。
更关键的是,根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在渑池会后的三年之内,也即从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7年的三年中,赵国几乎没有发动对外的战争(在渑池会前,廉颇有一次小规模的攻齐之战),反而是眼睁睁的看着齐国在田单的带领下成功复国而无动于衷。
要知道,就在渑池会的同一年,秦国正大举攻楚,齐国和燕国也打的精疲力尽。在秦楚、燕齐四个大国交战之际,如果赵与秦真有什么“媾和”盟约的话,这么好的机会,赵国怎么可能不乘机扩大地盘呢?又怎么可能无所作为呢?
按照当时的局势,以赵国的实力,此时无论是帮着齐国攻燕国,还是帮着燕国攻齐国,被攻击的一方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可赵国却毫无作为。因此,“媾和论”应该是不成立的。
渑池会后,赵国并没有进行扩张。
那么,“威胁论”为什么也不成立呢?《资治通鉴》给出了答案。
通过《资治通鉴·周纪四》的记载可知,白起攻楚的时间在前,而渑池会的时间在后。换句话说,在白起攻打楚国“鄢、邓”之后(是否已经攻下这两座城不清楚,但至少已经在攻打的过程中了,很可能正在攻打还没拿下),秦国才提出与赵国在渑池会盟的。
试想一下,假如秦国想通过渑池会威胁赵国,按常理应该在对楚国采取军事行动之前举行渑池会盟才合逻辑。如果在攻楚前举行渑池会,此时赵国并不知道秦国会攻打楚国,吓一吓赵国估计可以奏效,只要赵王服软,签一个和平协议,也就达到目的了。
可是,这时秦国已经在攻打楚国,攻楚的消息估计也传到了赵国。此时再去威胁人家,请问赵王会受你的威胁吗?秦国能抵挡的住赵国和楚国的联合攻击吗?很显然,秦王不会这么蠢到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威胁赵国。另外,从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与秦王针锋相对的态度看,赵国也不怕秦国威胁。因此“威胁论”应该也是不成立的。
那么,秦国提出渑池会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通过分析,我认为,秦国并不想和赵国签订什么“媾和”的盟约,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通过威胁来阻止赵国救楚,最大的可能应该是:这只不过是秦国的“调虎离山之计”罢了。
当时六国中,齐国和燕国已经打的精疲力尽、你死我活,已无力救楚。韩国本就是秦国的小弟(虽然很无奈),自然不会救楚。魏国此前连续被秦国打击,实力已大不如前,即使想救楚,也不敢单独救援。因此,秦国攻打楚国,唯一担心的就是赵国救楚。
如果赵国救楚,魏国很可能参与,楚国本就是大国,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大增,三个国家一联合,秦国就危险了。因此,秦国必须阻止赵国救楚,赵国不动,魏国也不敢动,那楚国就被孤立了,此时再集中精力攻楚,楚国当然顶不住。
秦国最担心的各国合纵攻秦
好了,秦国既然不想和赵国签订什么平分天下的盟约,又不敢威胁赵国,那么要用什么办法阻止赵国救楚呢?答案当然是“调虎离山”了——把赵王这只虎调走。
于是,秦王想出一条妙计:邀请赵王搞一次非正式的外交活动。那这次外交活动选择在哪里进行好呢?如果选择在秦国的地盘,赵王一定不会来。如果选择在赵国的地盘,那赵王就不必离开赵国——虎没有被调走,目的就达不到。
因此,最好的“聚会”地点当然是定在秦国的小弟——韩国的地盘了。于是选择了渑池这个地方,渑池位于秦赵之间的韩国,能让赵王“比较放心”的来参会。
这样一来,赵王只要赴约,就要离开赵国一段时间。按照廉颇的说法,赵王赴约的话,一来一去一个多月就过去了。这边秦国正在攻击楚国,楚国在重压之下,自然会想到找赵国救援,可古代信息不发达,楚国并不知道赵王去了渑池,派出去的使臣当然是去邯郸。等到了邯郸,发现赵王不在,救楚这么大的事情,赵国的其他人又不敢拍板,等赵王一个月之后回来,估计黄瓜菜都凉了。换句话说,秦国阻止赵国救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经以上分析,秦国提出渑池会盟,真正的目的很可能是:在秦国攻打楚国某些重要城池(如鄢、邓)的关键时刻,把赵王这只“虎”调开一段时间,使得楚国找不到赵王,找不到赵王也就没有了援军。等渑池会结束,赵王回到赵国时,估计楚国的某些重要城池已经被攻下,楚军主力也被击溃,秦国此番攻楚的目的也达到了,此时赵国即便想救,也已经来不及了。
赵国中了秦国的调虎离山之计
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解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为什么两国的这次外交活动什么正事都没谈,就是喝喝酒、唱唱歌、奏奏乐,最多不过是的斗斗嘴而已。斗嘴的过程中,秦国还故意在赵国的反击面前示弱,以迷惑、稳住赵国,给赵国一种“可以从秦国手中捞到好处”的假象,这样赵王也就愿意留在渑池与秦国多谈一谈了。可想而知,秦国在谈判的过程中一定是扭扭捏捏、模棱两可,既不答应,也不拒绝,只为让赵王这支老虎在渑池多呆一段时间。
于是,这边秦王与赵王在渑池开“宴会”,那边白起正好集中力量毫无顾忌的攻楚,君臣俩真是配合的天衣无缝。果然,没有外援的楚国,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很快就丢失了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尤其是丢掉了鄢、邓两个重要城池。以鄢、邓为桥头堡,一年后秦国再次派白起发动伐楚之战,这回楚国连首都“郢”也丢掉了,可谓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可见,赵国在渑池会上看似没有吃亏,实则是上了狡猾的秦国一个大当。没有了赵国的救援,受损失的表面是楚国,但此消彼长之下,秦国国力更加强大,从此后的历史进程看,受损害的最终还是六国,赵国当然也在其中。
秦国这调虎离山的计策,真是太“阴”了。
-- end --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