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断断续续读了半个多月,终于将《白鹿原》这部三十四章,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读完,掩卷长思,回味无穷。
有人说,陕西这地方很奇怪,尽出鬼才,文学上有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这“文坛三孽”,摇滚圈里,有张楚、郑钧、许巍这“西安三杰”,秦岭大地这片土壤上有着太多奇闻异事,涌现了太多英杰奇才。
同作为陕西作家,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作品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也常常被作比较。《白鹿原》作为陈忠实“压棺材本”的书,是他呕心沥血之作,它以白鹿两家兴衰起伏、恩怨情仇的故事为经,以中国近代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为纬,笔触所及,道尽了多少沧桑往事、民族秘辛,可谓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史诗巨著。
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以白鹿原为缩影,映射出整个时代的波云诡谲、风起云涌,真是洞若观火,笔触真实而惊心,这也是陈忠实胜过贾平凹之处,除了秦岭大地上的传奇轶事,乡土风情,更兼时事和政局的动态变幻,交相推动情节的发展,实一部足以概千古!难怪有人会说:“秦岭里那么多神奇的动物和植物,还是没有盖过那头原上的白鹿。”
白鹿两家的发迹史各不相同,小说的第二十章中,写到了白家的发家史,白嘉轩的六代祖宗里,老大将家业败光,以致流落街头,沿街讨饭,老二却默默承受,辛勤劳作,用槐木板做了一个木匣子,就像现在的存钱罐,挣下的钱放到里头,只进不出,又穿上一身破衫烂布的“金不换”,勤勤恳恳,缩衣节食,最终将老大卖掉的土地,一分一亩买了回来,白家由此重兴,木匣子和金不换的故事也在白家世代流传下来,成了经典教材。吃苦耐劳、学为好人、耕读传家正是白家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的哲学。
相比白家的发家史,鹿家却迥然不同,有些不光彩。鹿子霖的五辈祖宗里,也曾破落到沿街要饭的窘境,兄弟三个,老大老二都去财主家当长工,唯独老三马勺娃一路要饭长到十五岁,迫于生计离开白鹿原到城里谋生,辗转进入一家饭馆当杂工,但他心思敏捷,不甘人后,在受尽炉头(厨师长)的百般虐待后,终于学得一身精湛的厨艺,得以扬眉吐气,光宗耀祖,甚至引起了白鹿原的一股学厨风潮,作为家族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鹿马勺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也形成了流传后世的处世哲学:
无论你将来成龙或是成虫,无论是居官还是为民,无论你是做庄稼还是经商以至学艺,只要居于人下就不可避免要受制于人,就要受欺,你必须忍受,哪怕是辱践也要忍受;但是,你如果只是忍受而不思报复永远忍受下去,那你注定是个没出息的软蛋狗熊窝囊废;你在心里忍着,又必须在心里记着,有朝一日一定要跷到他头上,让他也尝尝辱践的味道……
白家的家风是务实为农、耕读传家,挺直腰杆做人,即使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对于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也要以德报怨,宽宥他人,鹿家的家风则是要发奋读书、出人头地,一旦翻身上位,对于欺辱自己的人,则要睚眦必报、一雪前耻。这和两家先辈的发迹史也密切相关,白家的家业是挺直腰杆、咬牙奋斗出来的,鹿家则是受尽屈辱、卧薪尝胆的结果,正如侯耀文评价郭德纲说的:“他一路坎坷,势必嫉恶如仇”。因其迥然不同的家风,其家族命运也截然不同。
《白鹿原》中的女性大多身世可哀,悲剧收场,也因此为不少人所诟病。其中,尤以田小娥的身世最为悲惨,她原是田秀才的女儿,许给财东郭举人当了小妾,因和黑娃私通,被赶回娘家,黑娃带她回家后,又被父亲鹿三扫地出门,无奈之下,两人只能暂居村口的破窑洞,本以为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黑娃又卷进“风搅雪”的革命运动中,农协运动失败后,黑娃进山当了土匪,无依无靠的田小娥又接连和鹿子霖、白孝文纠缠不清,最终被黑娃父亲鹿三所杀,甚至死后也不得安宁,尸骨被白嘉轩烧炼成灰,镇压在六和塔下,谭嗣同的那句“愿身成骨骨成灰”,在她身上有了反面效应。
除了田小娥,鹿兆鹏的媳妇冷秋月,也是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在嫁给鹿兆鹏后,连一天的正常夫妻生活也没体验过,白白守了“活寡”。由于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她日夜幻想,情欲焚身,在鹿子霖一次酒后失德后,她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甚至主动勾引起公公鹿子霖,在被拒绝后,羞辱难当,以致精神崩溃,到处宣扬她和鹿子霖之间的丑事,父亲冷先生不但没有为她讨回公道,为了遮丑,反而下药将其毒哑,最后悲惨而死,简直是现实版的“杀生”。
在那样一个荒唐的年代,人命如草芥,死人如断轴,“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在饥荒之年,人命也不值钱了,“饿死人已不会引起惊慌诧异,先是老人后是孩子,老人和孩子似乎更经不住饥饿。饿死老人不仅不会悲哀倒会庆幸,可以节约一份吃食延续更有用的人的生命。”更有甚者,忍受不住饥饿,商量着要杀刚过门一年的媳妇,新媳偷听到后,大惊之下跑回娘家,告知父母,父母趁她睡下,又商量着“与其让人家杀了,不胜咱自家杀了吃!”荒唐年代,封建礼教的吃人思想让人细思极恐,后背发凉。
《白鹿原》中最让人印象深刻、推服无间的人该算朱先生,他虽是一介书生,却积极入世,解民救世,他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清兵,使百姓免于兵祸,在乱世纷纷,党派相争之时,他选择闭门读书,克己修身,表现出他的“不合作主义”,当外敌入侵,民族危难之时,他又不避危难,挺身而出,不论造次与颠沛、荣枯与浮沉,他都恪守正道,兼济天下,用自己的一点余热救民济世,却在事成之后,功成弗居,急流勇退。“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是他一生事迹最好的写照。
行文至此,想起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的一副挽联: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
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章原创—by 「三味书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