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精致生活久了,不妨加点接地气的“土味”。
设定闹铃半夜起床在线偷菜,每天清晨在app里种树喂鸡,下班回家要给阳台上的辣椒、小葱浇水,国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解不开的务农情结。
?
我国农耕历史悠久,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内容和题材都有值得纵深挖掘的广袤空间。2019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当代农村题材剧目67部,占总量的7.4%,数量不多,但真切地反映了新农村的生活风貌。
随着脱贫攻坚收官战的打响,3月以来,以《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打头阵的脱贫农村剧拉开播出帷幕,梳理国内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三十余年的剧集迭代之间,清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
1、90年代:农村剧的发端
1989年,辽宁大连瓦房店,花妞儿在篱笆墙围着的小院内狂吠,巧姑和银锁在房间内偷煮水饺——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当中。
这部剧作讲述了偏远山村里,和葛家老三铜锁订下娃娃亲的枣花,在婚后被丈夫百般刁难的故事。令葛家和那时思想较为传统的山村始料未及的是,枣花提出了离婚,她选择离开葛家,走向新生活。播出以后,该剧接连获得“飞天”“金鹰”二奖,农村题材电视剧就此高台阶起跳。
《篱笆女人和狗》
《篱笆女人和狗》是韩志君长篇小说《命运四重奏》的影视化呈现,剧作对封建观念下包办婚姻的鞭笞,对女性地位不公的呐喊,在今日仍然能予人启发。
同时,该剧也是20世纪90年代引起较大反响的“农村三部曲”(又称“女人命运三部曲”)篇首。在《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一系列电视剧里,逆来顺受的马莲、聪明乖巧的巧姑、温柔贤淑的枣花和桀骜不驯的喜鹊,围绕着妯娌四人的生活和爱情,处于新旧观念冲突和默默变迁中的真实农村图景,被冲撞中迸溅的火花勾勒出了轮廓。
“农村三部曲”中的妯娌四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只从沿海城市吹向内陆城镇,思想解放的种子也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延续千年的古老社会结构逐渐松动、面临瓦解,与这个“大家庭”的分崩离析相伴而生的,还有不甘压迫的农村女性对自我命运话语权的争夺。
同时期(1992年)的另一部农村题材电视剧《女人不是月亮》,以另一位女主人公扣儿从依靠他人到独立自我的转变,发出了同样的控诉。见识过山村外面世界的扣儿不愿意嫁给表哥,做一心为男人而活的传统女人,最终逃出了山村,实现了当模特的梦想。
《女人不是月亮》
正如这部剧的主题曲唱道:“女人不是天上那轮月,女人不是瓶里那束花,女人不是笼中那只鸟,女人不是墙头挂的画。”
20世纪90年代,新时期文明和愚昧的交接与冲突,常通过农村女性对束缚的挣脱和对自立的追逐表现于屏幕上。这一母题在此后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一直延续,《女人的村庄》《女人当官》《小麦进城》等同题材农村剧在电视荧屏陆续播出。
2、新世纪前后:“大碴子味儿”突出的新农村
农村题材电视剧跟随时代的脚步,充分展现着田间地头发生的经济和思想巨变。
新千年前后,新时代的农村生产和生活发展向好,电视剧所描绘的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更加可亲可爱。21世纪前十年,农村题材电视剧富有地域化特色,以讲述鲁、陕、晋、东北等地的剧作创作最为踊跃。
其中,“大碴子味儿”突出的东北农村剧以极富特色的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和方言台词,为新农村的影视化形象添上了浓郁的一笔。
讲述新农村的东北电视剧大多逗趣诙谐,这一风格的奠基还要从1995年播出的电视剧《怪王外传》说起。李家屯村长李大强人称“怪王”,“怪”就怪在他的足智多谋,能想出并执行各种奇招怪招,让李家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惩恶扬善、扶正除恶的过程中,让当地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怪王外传》全剧人物语言诙谐幽默,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乡村喜剧,并由此奠定了东北农村喜剧的基础。
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和农村生活的移风易俗,在另一部轻松幽默的东北农村剧《夜深人不静》中得以展现。故事从老乐为复员回家的儿子张罗婚事讲起,以对儿子婚姻和老一辈的夕阳红婚恋的素描,讲述了新时代东北农民对爱情、家庭和事业的全新认识。
《夜深人不静》
1998年播出的《一乡之长》,被后来“考古观剧”的观众评价为“相当有生活”。该剧以最小的政府机关——“乡”为背景,通过一乡之长郝运来的沉浮,展示了新时期农村进步与落后、廉政与腐化、权力与金钱之间的复杂斗争。
有趣的现象是,剧集中主人公的名字大多带有吉利的寓意,农村媳妇儿身体富态、爽快善良等农村剧中常用的一套不成文公式,从《一乡之长》开始逐渐被确立。
《一乡之长》
另外两部系列东北农村剧则展开了漫长的创作期,2002年首播的《刘老根》和2006年首播的《乡村爱情》开创了东北农村剧的两个“系列ip”,《刘老根》系列的三部剧作豆瓣平均分过7.0;央视牵头的《乡村爱情》第一季播出期间,平均收视率达到11%,力压被无数80后、90后奉为下饭神剧的《武林外传》,系列12部剧作也均分超过7.0。
3、用泥土将剧作和现实深度黏合
乡村快步舞曲的迭代,见证着农村生活的书写和翻页。在多个层次和侧面对农村生活进行记录和讴歌,是农村剧的“天然使命”。
仅2005年一年,就有多部与时代深深挂钩的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登陆荧屏。
以保护耕地问题为时政背景的《圣水湖畔》被称为“脚踏时代主旋律、头顶绿色圣水珠、带着芳草一身香、怀着满腔黑土情、一路高唱迎春赞歌”,它关切了2003年耕地减少一亿亩的现实问题。主人公马莲对耕地的守护,最终换回了大片大片丰收在望的高产谷种。
《圣水湖畔》
改编自余华小说《活着》的电视剧《福贵》通过描绘福贵的一生,叙述了从解放前的1946年到三中全会几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温情元素的融入,让这支朴实而真挚的时代悲歌散发出历史的回声。
《福贵》
讲述村主任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故事的《美丽的田野》,在直面“三农”现实问题的基础上,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新时代农民锐意进取、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聚焦农民生活,关照农村建设,农村剧烛照现实的脚步,丈量出变化中的乡土中国。
《喜耕田的故事》围绕中央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展开;《永远的田野》用主人公村主任黄榆的最后生命力量吹响了保卫家园的号角,让剧里剧外的农民们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永远的忠诚》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的先进事迹为蓝本,艺术地串联起了小岗村村干部与村民的与时俱进精神;18个来自神州大地各处的毕业生组成拓荒队,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植树造林,在塞罕坝上种植下《最美的青春》……
近五、六年间,《老农民》《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大江大河》等视角更为广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叫好又叫座,将好口碑和好收视收入囊中。
《老农民》以山东麦香村的一场土地改革为点进行切入,铺开了中国农村近60年里农村经济生活和农民精神世界的发展演变,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取消农业税等历史事件在剧中一一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文学经典被搬上荧幕,直接催生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经典。改编自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当代农村剧《平凡的世界》,倾轧了碌碌历史车轮的辙记,人性的挣扎、面对历史分岔口的选择,都在陕北的小小农村里上演;在同样根据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白鹿原》中,把姓氏宗族作为纽带的白、鹿两家像所有农民那样对土地充满依恋,他们又和脚下的土地一样,为了获取时代新生而忍受阵痛。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纵深感在这一时期得以极大拓展,一乡一村一人家的故事被放置于时代浪潮中,带着磅礴气息喷涌而出。其中,置身大变革时代背景下的《大江大河》,三个农村娃磕绊的前行之路,以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带领观众回味父辈年代。
对不少观众来说,乡村的人、事、景都远了,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生活与城镇生活并行飞驰在充满矛盾与机遇的轨道上,新农村的风貌建设、对耕地红线的坚守与保护、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无奈、返乡人员的干劲和彷徨、脱贫攻坚的坚韧奋斗,更多与现实深度挂钩的农村题材还值得锄扫荒地的发现与探索。
结语
一年一部的《乡村爱情》系列在2020年开头奉献给了观众第十二部作品,从1到12,“象牙山f4”有的富了,有的胖了,生产生活也从纯人工变为了机械化操作。
眼下,“脱贫攻坚剧”陆续上新,在四四方方的电视屏幕里,求学复回的创业青年、以旅游和直播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在奔向致富路的同时重视风貌改善的故事,又将和着泥土的芳香一一道来。
-end-
作者丨朱云
编辑丨五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