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本文作者:靖之
引子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非常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并没有落空。”――列宁
列宁口中的这些革命者不是农民,也不是商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沙俄贵族家庭,是军中的年轻将领,享受着权力的荫庇和财富的滋润。但是,这些年轻人为了崇高的理想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他们选择了一条要求解放农奴、施行宪政、保障民权的抗争之路。为此,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
诚然,腐朽的沙皇政权胜利了,但依然腐朽。
高贵的革命者失败了,但依然高贵。为了记住他们起义的时间,后世称他们为“十二月党人”。
俄罗斯在2019年年末推出的历史题材电影―《救国同盟》,就是为了纪念他们。
1、敌人与父亲
1808年,法国希克斯寄宿学校。
年幼的主人公谢尔盖见到了拿破仑皇帝、一个身材并不魁梧的巨人。这个人在去年击败了沙俄,半个欧洲正匍匐在他脚下。法兰西成为了白人世界的中心。
作为俄国特使的儿子,谢尔盖必须尽力做到不卑不亢,他炫耀着自己在算术、修辞学和拉丁文上的优秀。拿皇饶有兴致地看着他,却意外地转开了话题:
“伏尔泰说自由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同意吗?”
“我不同意,陛下,自由是能够追随自己命运的机会。”
拿破仑的眼神变了,从好奇到欣赏,他表示赞许:
“到那时我会允许自己听从你的思想。所以,在追随自己的命运之前,必须先理解它。你对自由的理解是非常罕见的。”
“古人说,一个民族哪怕能出生一个自由的人,那就是伟大的民族。”
“那我们法国人是伟大的民族吗?”
“是”谢尔盖很真诚地说,“但我是俄国人。”
“真希望我的儿子能像你一样。”皇帝高兴又落寞地走了。
这句话后来被传开,对年轻有为的谢尔盖而言,算是一段佳话,还是戏谑?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拿破仑最终兵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一时间,各国贵族们又回归到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在舞会上,迷人的安娜也在追问谢尔盖,拿破仑是不是真说过那样的话。
“我可不想要他那样的父亲,他要的是整个世界。而我,只想要你,我爱你……”受教了,这就是绅士的语言艺术,巧妙地将一个敏感话题变成调情的催化剂。他用浪漫麻痹了自己的思想。
事实上,谢尔盖参军,投身于反法战争,可法国的启蒙思想和革命的风气早已在这些年轻军官的心中播下了种子,讽刺吧。十几个秘密组织正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上流社会出现,他们在小圈子内部的酒会间无时无刻不在谈论革命。
“在巴黎,贵族们都被吊死在路灯上了。”这些人兴奋地说,好像浑然忘记了自己也是贵族。
有了对比,心中的种子总会发芽。谢尔盖这些人,大概正在重新思考他们国家的父亲。那是俄罗斯帝国臣民在法理上和教理上的绝对权威――沙皇。
2、软弱的“神圣王”留下烂摊子
有些学者将拿破仑一世和亚历山大一世放在一起对比。这二人身上都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的特征。
不过,拿破仑以集权之雷霆手段,推行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他蹂躏了欧洲各国,却也将《民法典》的精神带给了世界。
至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则截然相反。看似做出了很多“自由化”的举措:维护欧洲秩序、外派留学生,恢复进口贸易,本质上只是为了延续旧时代体系的修修补补。
在这部电影中,亚历山大的首次出场是在1814年纪念俄军占领巴黎的大阅兵典礼上。所有人持枪列队致意,唯有调皮的谢尔盖双手捧着一盒香槟酒。他以皇帝的仁慈宽恕了谢尔盖的冒昧,并与士兵们畅饮。皇帝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这些军官中的很多人走上了敌对的道路。
亚历山大一世在军事上的成功让沙俄扮演起了“欧洲宪兵”的角色。因此,各国宫廷才会给予他“神圣王”的称号,他是旧世界的卫道士。对内,他也深知农奴的困苦,却不愿触动贵族的根本利益。
这是个十足的两面派,正如电影中展示的那样:战功卓著的老兵受到侮辱,激起了哗变。作为沙皇,他处置了肇事者,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兵役和提高士兵待遇。面对“救国同盟”这个革命组织的存在,他一定程度上表示出了同情和宽容。但另一方面,这并不妨碍他继续信任和起用身边保守的大贵族。
亚历山大在所有场合,试图对所有阶层表示善意,营造出一个完美的“老好人”形象,直到生命的尽头。导演给了他一句贴切的台词:“所有人都想要自由,却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这是责备,还是自嘲呢?
救国同盟的年轻人们终于失去了耐心。他们举杯相庆,誓与旧时代诀别。
彼斯特尔说:“难道我们拯救了欧洲就是为了把锁链套在我们身上吗?难道我们给了法国一部宪法,反而自己不敢讨论它吗?难道我们用血换来的国际地位就是为了在国内让人们受到侮辱了吗?”
谢尔盖和帕维尔都决定放手一博。
“一击把上层人物砍倒,然后夺取政权!”
3、分化、妥协、失败
在那个时代,十二月党人是进步的,但也是稚嫩的。
救国同盟分化为南北两个协会,南方协会主张共和,北方支持君主立宪。他们在废除农奴、推行宪政和改革兵役上的要求是一致的。
在这些革命者之间充斥着一股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们坚信凭借一腔热血就足以改变世界,从而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地相信了军队中的所谓“进步势力”。直到出现了叛徒,南方的彼斯捷利被捕,圣彼得堡才在仓促间筹划起事。
在这期间,亚历山大一世驾崩,康斯坦丁大公和尼古拉兄弟二人互相推让,谢尔盖他们以为有机可乘。可革命的消息传出去以后,尼古拉一世立刻就做出了决断。到头来,枢密院大臣、近卫军统领,都是不会支持革命的。
其实,在新沙皇登基宣誓的早晨,十二月党人仍然有机会胜利,他们的线列步兵在元老院广场上打退了几轮沙皇的骑兵冲锋。在短短的一瞬间,他们甚至有机会击杀尼古拉一世本人。正如电影中,帕维尔在御前审讯中说的那样:“如果在当时和您见面后,我们就去军营并袭击宫殿。现在您还会站在这里和我们说话吗?”
可惜啊,历史不容假设。这些几乎已经冲到了沙皇驾前的军官,心中想的依然是“兵谏”而不是推翻。平时高喊口号的帕维尔,此时居然“不想看见血”。才华横溢的革命诗人雷列耶夫,到了战场上才意识到文人手无缚鸡之力。此前意气风发的谢尔盖,如今也成为了贵族之中的叛徒,连未婚妻安娜也无法理解他。
沙皇是不会给他们机会的,就在他们忙于解决各种各样的琐碎问题时,尼古拉一世已经调来了强大的炮兵。广场上地动山摇,一切土崩瓦解。
可惜,可叹,却并不可耻。
大势已去,枢密院的老朽嘲讽着年轻的革命者,雷列耶夫轻蔑地回道:
“在审判中,我绝不会提到您的名字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不想让您成为英雄。继续当一个梦想家吧,您还有多少日子可活呢,继续嫉妒我吧。”
4、沙皇的末路
最后要说说,这部电影的历史观有些许问题。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俄罗斯电影和电视剧存在的问题――美化沙皇。
在谢尔盖和尼古拉一世的对话中,谢尔盖认为彼此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正确,只是沙皇的手段残忍邪恶,这并不是客观的。
此次十二月党人革命,沙俄当局绞杀为首5人,其中三人掉下绞刑架后被再次绞杀,尸骨下落不明。流放西伯利亚121人。电影结尾的字幕说,这是尼古拉一世执政少有的污点,这句评语美化的有点露骨了。
历史上,十二月党人事件,让新继位的沙皇对革命变得异常恐惧,从此陷入了对保守秩序的强烈偏执之中,终其一生,他都在拼命的维护沙皇专制。到了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甚至连微弱的改良,在他的统治下也变得不合时宜。
尼古拉一世作为国君,的确是惊人的勤勉和自律。他以军人的素养保持着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用东正教的教义和铁一般的法律将沙俄帝国稳稳地压服在皇权下。可到头来,却获得了一个“冻结俄国30年的沙皇”的绰号。
尼古拉一世选拔了一些人才,但他盲目地追求命令执行的效率,并不信任机构和大臣。他忽视帝国的法律和协商程序,往往越过枢密院,组成各种各样的特别委员会来解决问题。后果就是,造成了宫廷弄臣文化的盛行和亲信集团的极度腐败。这种风气对后来衰弱的帝俄的腐蚀是致命的。
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沙俄处于工业化上升期,但其发展速度比起西欧来说仍然是相当缓慢的。尤其在任用保守派人物乌瓦罗夫主持教育部门以后,对贵族留学、外国书籍引进采取了扼杀手段,建立起“铁一般的报刊审核制度”,对沙俄近代化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近代化的迟滞最终全面暴露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当沙俄的军事权威也不复存在,尼古拉一世本人也在绝望中离开了人世,把难题留给了他的后代。
显然,沙皇的后代还是沙皇,同样也不能从根本上问题。这些问题,要等到几十年后,全面觉醒的俄罗斯底层人民会帮他们彻底解决,就像普希金的《自由颂》中说的那样:
如今的帝王啊,要记住教训
无论是刑法,或是奖赏
囚牢中的血,或祭坛上的神
都不是坚实的屏障
请先来低垂下你们的头
凭借着法律可靠的荫庇
那护佑宝座永恒的卫士
将是人民的安宁和自由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