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影片的剪辑近乎完美,前期的铺垫到最后黄家正十一岁和十七岁时对世界提出疑问的交叉剪辑,展现了一个孩子六年的时间里的成长与坚持。
儿童时期
刚开始看这部影片,对黄家正印象不是多好,无论是十一岁时的他还是十七岁时的他,给人的感觉都是傲慢自大的。总把做人,夸赞自己挂在嘴边,有些年少轻狂,感觉或许天才都是有点讨人厌的。
但慢慢看下去会发现他的心理很成熟,他说的那些话,那些大道理,是他真正去思考过的,这更会让人感到讶异,十一岁的孩子如此少年老成,本该开心快乐成长的年级为何去思考如此沉重且高深的问题,投入全身心去追求纯粹的人生,十七岁的年纪成为钢琴演奏家很满足,但是他的目标却是做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真正的人。
在看完全片后,会发现,他真的如他自己所说"有魅力的领袖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我非万人迷,但我绝对有魅力。"是他对于人性的思考让他成熟,让他有魅力。
这部影片六年前与六年后事件的交叉剪辑,是一个天才成长过程中的对比与改变。十一岁时去欧洲首演,爸爸在身边陪伴,帮助缓解紧张,十七岁时的黄家正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比赛,但是却依旧会有紧张感,这时的他,自己给自己缓解。七岁时便感到人生没意思,世上为何有人?世界不公平,不完美,人死掉就完美了。
导演选取了黄家正十一岁去欧洲比赛,与罗老师的师生情谊,指导学生拉小提琴,指导哥哥和妹妹拉大提琴,与周围人的不和带领拔萃男书院比赛,与父亲思想的矛盾等为素材。
每次的采访都涉及到黄家正自己对于"人"的认识与理解,不管是六年前还是六年后,他的目标没有变,他的底线没有变,与世俗对抗,追求本我,这才是没有被社会磨平棱角的真正的人。
影片在快结束时提到黄家正与父亲的故事,在此之前,我们所看到的他的父亲黄医生是会陪儿子去国外比赛,关注着儿子的音乐学习,之后的餐桌聊天我们会发现,只有黄家正,哥哥和父亲三人,他们的聊天内容是学习与足球比赛,这时观众会疑问:为什么全片没有看见黄家正的母亲,经过这小小的铺垫,引出接下来的对黄家正的采访。
目睹了父母离婚让他学到的最多,他从小就说最重要的是做人,父亲有了第三者,他表面无言内心对父亲充满不满。他说:"不管是医生还是音乐家,背叛妻子,不尊重亲人,推卸责任是不对的,这一切告诉我他没有人性。"
黄医生是一个做什么都想赢的人,黄家正说爸爸只想他赢,这也影响了他的人生。他哥哥黄家立说爸爸和家正都不满自己,但爸爸比家正更固执。黄家正一直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坚持自我,但父亲与他是背道而行的人,父亲的行为与他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这对黄家正来说无疑是一个冲击。他对父亲的不欣赏,由父亲爱好竞争、想"赢"的性格和理念,全面发展到对父亲人格的怀疑,也由此体现了对父亲的全面批判和反思。
他在十一岁时问导演:"拍东西是你的生命吗?"导演说:"是,弹琴是你的生命吗?"他回答:"生命一般弹琴,一半做人。
"在父亲面前又提到这个问题,他说:"人生三分之一生命,三分之一音乐,三分之一钱。"
人们不会想到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会对现在社会中的人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同样他的父亲也是惊讶的,他没有想到黄家正会说出这种话来,接下来便是对十一岁时黄家正与父亲的采访,穿插着十七岁的黄家正对世界的疑问与认知。导演在此处的剪辑也是衔接的通顺,完美。这段采访可以说是观众对黄家正态度的一大转折点,这其中黄家正说的一些话或许成年人听来都会觉得自愧不如。
"为何手指会弹琴?为何我会说话?有亚当夏娃吗?如果无神,音乐可否用科学解释?如果有神,那为何世界不公平?我一直在追求答案。""我虽家境不错,爸爸疼我,但人不过一死,何不早了断?世界就是不完美,死掉就完美。世人懂音乐就不会有战争。""余下的生命怎么办?人有权结束生命。"
或许大多数人在经历生命中重大事件或者安稳生活到七八十岁时才会对人生,对世界有自己的思考与态度,但是黄家正在十一岁时就早早的去思考这些,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他过于成熟,更是他内心的孤独与不愿迎合俗世。
天才都是讨人厌的但是又让人钦佩到感动的一类人,黄家正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并为之付诸实践,并了解到别人也许觉得他做作却并不畏惧。
他说,"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时无悔,人生无憾。"
黄家正有着令成人也惊异的思考深度,他不讨好别人,从小便是自由的思考,平等的对话,这是多数人都做不到甚至是从未想过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