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关于不幸
与陆一辰恋爱后,小川发现自己始终忘不了木哥哥;由于在成木婚礼时醉酒,一辰占有了小川;而且不幸的是,小川怀孕了,那个男人竟然不相信不负责任;进而,她又发现一辰说谎,多次说谎,他在秦秧的挑拨和勾引下背叛了小川;小川想要这个孩子,于是开始找工作,却屡屡失利;恰在此时,她和父母的关系也陷于僵局,哭着走出家门,银行卡被冻结……一连串的不幸导致了小川之死。小说就这样将冲突汇集,形成剧情高潮,小川在1.732秒的时间里从15米高的阳台“飞翔”下来。
这些不幸算什么呢?因为失恋吗,其实小川对一辰的感情并没有多么惊天动地,远没到离开他就活不下去的程度,甚至始终有些勉强,最后她也明白,一辰不值得托付终生,刚占有自己的身体不到个把月就变了心;因为怀孕吗,似乎也不是,她知道后虽然惊慌,却打算生下那个小生命;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好吗,其实小川和父母的感情一直比较平淡,甚至不喜欢父母;因为没有钱吗,虽然当时很困难,但天无绝人之路,何况父母不过是想给她施加些压力;因为没找到工作吗,因为缺乏理解吗……稍稍冷静地反思,上述接连发生的不幸只是人生的小挫折,常人多能容忍。退一步海阔天空,谁不需要忍受或大或小的不幸呢?小川的挚友昕希为生活而奔波,最终迫于生活之艰难做了酒巴老板的情人,这是何等的苦难。人生充满不幸,须以平常心,淡然处之。花谢花又开,明天会更好。不幸衬托幸福之可贵,不幸告诫人们爱惜珍重,对不幸的隐忍负重正是人生意义的一维。那么,是因为脆弱吗?
关于脆弱
小川之死,也许可以解释为脆弱。作者将其脆弱说成是天生的,就像瓷娃娃,一碰就碎。当不幸来临时,脆弱使小川选择自杀。这是她的命运。脆弱的命运一定是死亡吗?或许可以是妥协,忍受,或者哭泣。女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反正莎士比亚断言,“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面对死亡,其实需要更大的勇气;选择自杀,其实需要无比的坚强。以小川自杀作为结局,并主要以脆弱来解释,不免表明作者有简单化处理的嫌疑,因为活下去,怎样活,坚守自己还是被社会同化,才是真正的难题。
故事中的小川是一位有主见、有个性、有思想的女孩。她不喜欢随波逐流,不追逐奖学金、社团活动等俗事,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当班干部和入党,父母也相信一切事情小川都能直面。所以,脆弱至多只是她的一面,她还有独立、坚韧甚至特立独行的方面。因而,作者对小川性格的处理,或许存在草率之处,或许本来就安排为双重性格。
当然,脆弱加不幸只是小川自杀的部分原因,还有疲惫,缺乏留恋,以及冲动。
关于累
“人生真的很累,如果到最后发现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小川活得太累了,与其让她那么辛苦那么不快乐得活着,不如让她死了更好,归于尘土,安于尘土。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又活得多么轻松?成木,轻易答应一位女生的邀请,深夜到小树林约会,这位女生在他面前被几位民工轮奸,他背负的枷锁多么沉重,令他一辈子无法安宁!一辰,用心良苦,不懈追求,终于得到,并利用小川醉酒之机长驱直入,播下生命的种子,可不到一个月便背叛了小川,面对小川的自杀,他怎能不自责,怎能不累?秦秧也说,“她内心将永远得不到安宁”。
累了,就必须死吗?生活的意义,或许往往都要从累和辛苦之中寻找,正如西西弗斯不断把巨石推上山顶,从恒久的苦难中获得有限和充实的快乐。
关于留恋
小川那么轻率地走了。难道她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成木和她,彼此钟爱,成木一直把她当成妹妹,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虽然不是亲密爱人;昕希是她永远的忠实朋友,每天早晨为她买早餐,在她生病时悉心照料,随时随地站在她一边,给她支持和温暖;虽然与父母感情“不好”,但最多只是青春期少女判逆的小毛病,父母的恩情无法割断,小川在“飞翔”前还记着给妈妈发短信;而且,她腹中还有一个新的生命,她为此倾注了爱与幻想……
人类如果失去留恋,世界将会怎样?生命的意义,往往通过留恋体现。我们每个人,左顾右盼,彷徨徘徊,在转身时往往泪流满面,无法毅然决然,潇洒地说声再见,因为即便为他人活着,也是生命意义不可忽缺的一部分。
关于冲动
自杀可分为情绪型和理智型两类。多数人自杀可视为既定条件下成本与收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当行为人认为悲惨境遇不可改变、自杀效用高于生存效用时,选择自杀。实施自杀行为前通常会细致权衡,约16%的自杀者有自杀计划,美国平均每位自杀成功者尝试自杀约16次。当然,也有不少自杀存在情绪性因素,源于激情的支配。
小川缓步走向阳台,跨过栏杆,难道她完全受情绪支配,一点也不思前想后?当不幸汇成一股激流时,情绪难以控制,冲动之下她选择了自杀。冲动导致自杀,这是小川的命运。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关于自杀的理性选择,其实作者常有提及。小说多次提到小川对死亡的思考,而且是反复思考,“五楼阳台,15米的高度,约1.732秒,落地速度约17.32米每秒”。这样的表达很早就传递了死亡信息,暗示了作者对小川悲惨命运的预先设定。自杀前,小川明确告诉一辰,“是不是要我去跳楼才能证明我没有骗你?”这样的自杀姿态,旨在发出信号、祈求帮助、引起关注、形成压力、从而提高生存的边际效用。小川的自杀,究竟源于理性还是冲动,抑或是理性与激情的混合结果,令人困惑。
关于自然
若不幸、脆弱、累、留恋、冲动都无法完全解释小川为什么必须死,那么,作者究竟出于何种缘故一定要撕碎小川的生命之画?“小川的离开就像水流走的样子,很自然”,这话大概反映了作者的真实态度。生生死死可谓原初的自然,但死为他人带来痛苦,生为世界带来欢乐,所以生的自然胜于死的自然。死亡是所有人不可逃避的最终归宿,但自杀却是反自然。
一位朋友曾与死神擦肩而过,车祸发生后,他让朋友念笑话,坚持不睡,怕一觉睡下就不能醒来,眼前是越来越弱的烛光,心中是越来越强的生机,“我想活着”。他在医院躺了半年,当时觉得,只要能站起来,像常人那样走路,就是莫大的幸福。活着,健康地活着,自然地活着,多么美好!
也许不能奢望一位没有太多生活经历的女孩明白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作者写作时可能收集了一些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从中汲取了灵感。并非不可以安排小川之死,只是故事及主人公的形象未必能深入人心;不过,小川也未尝不可以活着——俄狄浦斯式的活着,余华式的活着,常人般的活着。
自杀历来被视为一种反自然行为。古雅典法律规定,除事先获得元老院批准外,自杀构成背叛罪,剥夺自杀者的公民权,不允许在公墓安葬,下葬前要割去双手。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自杀彻头彻尾就是一件受人谴责的事情,是一种对城邦、对自己不公正的行为,是一种罪行。基督教认为生命神圣,自杀极不道德,教会法也宣告自杀为犯罪。中世纪教会和世俗对于自杀的普遍做法是:侮辱或惩罚自杀者的尸体,没收财产,禁止按基督教的仪式安葬。直至18世纪,欧洲对自杀的态度才开始转变,至1961年,英格兰才不将自杀视为犯罪。
关于选择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阅读《落樱》一书,也会遭遇哈姆雷特式的选择困惑。尽管必须回到“现实”,尊重作者对情节的安排,这是任何读者不可抗拒的现实,尽管我也愿意沉浸在作者编织的故事之中,因此郁闷、压抑和伤感,不过也想从另一角度质疑作者的“残忍”,追问生命的意义。这种观察已不能定位于书评,而是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个人关于生命的沉思。相信作者也希望通过“反面”的故事,让更多人明白,要好好活下去,正如小说序言所表达的那样。不论是读者还是作者,皆应深刻反思,回答这既关乎故事本身也关乎社会和人生本质的基本问题——小川必须死吗?生命的意义何在?
关于悲剧
关于不幸,脆弱,累,留恋,冲动,自然,选择,种种考量,旨在解释小川结束生命或不应自杀的理由。但如果一个人不想活,如果作者希望小说中的人物去死,其实无需理由无需原因。大概,作者一开始就决定写一出悲剧,因为她的性格,她对生活的感受,她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但自己“就是不快乐”,“看不到任何晴朗,所有的黑暗都是属于自己的,看不到什么叫做出口,看不到什么叫做希望什么叫做未来。”
曾几何时,我们这般的文艺青年都似曾听说,悲剧比喜剧更深刻,死亡比偷生更永恒。但文学作品应沿着故事的逻辑发展,不必为快乐而做作,也不必为悲剧而悲剧,若命运发展到非死不可之地步,而只是可死可活之状态,或有生之机会,哪怕只是一点一丁点,我想,就大可不必安排一位少女的过早离别。这样的结局,会令像我这种充满同情和爱心的读者黯然神伤,直至抱怨作者的残忍与轻率。读小说的一整天,背景音乐一直伴随,罗马尼亚电影《沸腾的生活》主题曲,海涛荡漾,鸥声悠扬,旋律优美,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冲淡死亡的气息,为衬托生命的意义,我在博客“诗性正义”中推介《落樱》时,也配了这首曲子。
死亡的意义,未必超越陷于死地而再生的价值。生命的终点虽是死亡,但生并非为了死,生的终极意义绝不是死,其意义更在于生命的过程。即便生命的旅途充满悲剧色彩,仍值得从悲剧中寻找喜悦,从失落中挖掘希望,从平淡中发现意义。何况小川所遭遇的有六分幸运,不幸只有四分。
悲剧未必要以死亡为结局。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弑父娶母后,弄瞎双眼,流浪天涯,明知残生全然是苦难仍不得不生活,他及其父母虽不断反抗却不得不然,因为无法摆脱的是神谕,无法逃离的是命运。这,才是伤之入骨的真正的悲剧。
关于写作
总体说来,《落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米小苏把几类性格较有代表性的大学女生放在一个宿舍或隔壁宿舍,描述了她们遇到的恋爱、怀孕、友谊、贫困、竞选、奖学金、入党、考研、分配等方面的冲突。小说人物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忧郁天使夏小川,友谊使者昕希,多情负义陆一辰,背负枷锁木哥哥,不择手段之秦秧,四面逢源程若枚……小说语言简练,用词考究,文笔细腻,思想深刻。
但我对小苏的期望却更高更远。不仅因为某种不可解释的缘分曾任她的老师,也不止因为《落樱》中昕希与我的名字碰巧如此接近,更因为我看到她的敏锐、才华、灵气与潜力。她,完全可能做得更好。
何种形象可能深入人心?什么作品可能流传久远?可以塑造郝思佳之类的形象,敢爱敢恨,意志坚强,一次次爬起来,就像一盏不灭的火把给人希望之光。当然,不是每个女人都要做郝思佳,不是每位作家都要写郝思佳。那就写写身边的普通女性吧,她们为人女、为人妻、为人友,她们的生活、学习、恋爱和工作,不需要自杀、杀人之类的惊天动地,清清淡淡,平平常常,就像王朔、池莉、虹影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形象。书不在多,一辈子有一部流传后世足矣。要求虽高,但至少应当追求。慢慢积累,当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文笔逐渐老练,思想日益成熟,或许有可能。一部好作品,不能只局限于感情旋涡,而要与时代、社会乃至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要有历史的跨度和厚实。作为法律人,描述纷繁复杂的法律案件,展示中国社会的法治变迁,也是个极好的选择。
曾几何时,我也有一个文学梦,但因积淀不够,文字表达力不从心,所以一直定位于文学爱好者。而且,人在学术江湖,身不由已,从身体到思想皆被当今中国量化式、行政性科研体制格式化了,每日忙着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实证调查,翻译西文,阅读经典,遗忘了最贴近生活的文学,甚至忘记了生活本身。小苏的长篇小说《落樱》出版,让我写个评论,也促使我认真思考。我对文学的兴趣又开始高涨,阅读先前繁忙而遗忘的“必读”经典,如饥似渴,也鼓励研究生大胆以文学形式表达学术,放飞想象的翅膀,以生动的叙事挖掘社会的微妙之处,或从事法律与文学的研究。大概有一天,我也会去圆年少时的文学梦,把自己有关生活的经验和感受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故以上文字,关于死亡关于生命关于写作,完全是与小苏共勉的。
(本文原载《剌桐》2007年第2期)
米小苏:《落樱》,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欢迎订阅微信公号:徐昕,或搜索poetjus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