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导读:在古代,读书人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从而做官为百姓服务,但是官却分为“京官”和“地方官”,能成为“京官”的自然是凤毛麟角,所以大多数人是做“地方官”。而这种“科举制度”在清代发展到了巅峰状态,既套路又死板,因为在成为地方官后,他们发现所学的知识并非经世致用的,他们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在面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农业发展、诉讼请求、缉拿犯人等行政工作的时候是极需要一个或者助手来协调和处理的,所以这就衍生出了一个职业——师爷。
说起“师爷”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很多明清历史剧中,它频繁出现,比如陈道明主演的《绍兴师爷》,该剧讲述了方敬斋这样一位匡扶正义、睿智精明、清正廉洁的绍兴师爷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而一壶酒,万卷书,宦海沉浮任漂流。官印在你身,学问偏我有,这便是剧中对师爷这一职业的完美解释,所以本期话题我们谈一谈师爷的前世今生,为什么清代官场有语:“无绍不成衙”,以及师爷这一职业有什么政治作用,其实师爷就相当于古代地方大员的私人公关,往往都是才高八斗的博学多才之人,他们擅长交际,善于沟通,在处理日常事务当中既要处理与上级的关系,又要顾及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又要自尊自爱,还必须谨慎考虑与民众的关系,一心为民着想。
师爷的前世今生
“师爷”这一称谓是在清朝出现的,但是跟“师爷”同一职业性质的属员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我们知道,在那一时期百家争鸣,各派纵横,像一些谋士,策士等民间属员便争相出现。
1,师爷的前世
师爷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流派。纵横家”是当时所特有的谋士群体,这些谋士“学而优则仕”他们渴望致仕当官来实现其理想抱负。其主张主要是以游说和谋划为主,通过自己对当时政局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对于战国各国的发展分析,来说服当权者来采用自己的谋划以及观点。他们当时充当的就是类似于私人顾问的角色,利用自己的学识为所在的国家进行谋利。这些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当时时局影响很大。其中的张仪、苏秦就是代表人物。
2,师爷的今生
师爷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从先秦时期的谋士到明清时期的师爷,渊源流长。而活跃于明清时期的师爷,以绍兴师爷最为有名。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他们广泛的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衙门当中。明代时期被誉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为典型的绍兴师爷。擅长军事计谋和书法,为总督胡宗宪出谋献策,取得了显著的政绩。由绍兴走出的师爷多达上万人。他们不在庙堂之上,身居幕后,出谋划策,成为了地方大员处理日常事务离不开的好帮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绍兴师爷帮。
清代官场有谚语:无绍不成衙
绍兴人做师爷历史悠久,俗话说:“无绍不成衙”指的就是衙门里的绍兴师爷。
南环瑾就曾说过:“明清两朝政权,皇帝与绍兴师爷共天下”。
因此绍兴师爷可以说是闻名于世。在当时天下大半的师爷都出自绍兴,从这里走出去了上万名的师爷。
我们都知道绍兴历来出黄酒,但是为什么天下读书人那么多。为什么绍兴出师爷呢?
龚未斋在《雪鸿轩尺牍》载:“吾乡之业斯者,不啻万家。”章学诚认为绍兴人“治文书,托官府为幕客,盖天性然也。”
绍兴人以处世精明、治事谨慎几乎垄断了师爷这个政府的智囊行业。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绍兴师爷之所以盛行于世,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
绍头位于江南地区,其典型的地理特征为三山六水一分田。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在古代的农业社会而言人多地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而且历史上五胡乱华,靖康之乱等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从而导致绍兴人口大量的增加,人多地少的局面进一步的加重,丝毫没有缓和。但是当时的劳动生产工具却没有得到创新。以有限的土地却要养活无限的人口。从而导致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穷困,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只好外出另谋生路。
其次在古代读书人为了科举功名,寒窗苦读的不在少数。崇尚功名,是绍兴传统的社会风尚,通过读书,光宗耀祖是绍兴人一代又一代的奋斗目标。
绍兴身为文化中心,读书人自然不在少数,竞争激烈。据统计,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当中绍兴“中举人者二千三百六十一次”
这就说明绍兴人想要金榜题名自然是要比其他地方的人难得多了。每年能够通过科举,走上做官之路的名额,是有限的,可读书人的数量是逐渐增加的,没法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就选择了到官员的衙门里做师爷,这算是最能发挥自己的才学特长的出路。而且在当时官职有限,不少考中进士,举人者不得不做“后备干部”不是说中了进士就可以直接当官了。
但凡运气不好的人当一辈子预备干部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不少的读书人先给人作师爷,再等待机遇以求功名。而当时的雍正帝就特别规定但凡师爷,能力突出业绩着著者,就可以依法授予官职。这也是不少读书人放下身份给人做师爷的一个原因。
后世不少闻名于世,或者显赫功绩的人都做过师爷,诸如李鸿章就在曾国藩的幕府当中当过师爷,而左宗棠就给当时的湖南巡抚骆秉章做过师爷。
绍兴人特别讲究包括乡缘,血缘在内的亲缘关系。按照文化传统,喜欢使用和自己亲近的人,用起来最得心应手,所以一个读书人做了官,往往会选择自己亲友,或者同乡,当自己的幕僚师爷,所以江南地区,作为科举大省,不但出的官员多,师爷幕僚也不少,其中不乏一些鼎鼎大名的,比如曾国荃的师爷章世杰、张之洞的师爷马家鼎、左宗棠的师爷程埙、李鸿章的师爷楼春藩,这些,都是“绍兴师爷帮”的高材生。
绍兴师爷们互相提携,荣辱与共,师爷们还互通婚姻,加强彼此的联系使得绍兴师爷的势力和影响不断的发展壮大。
师爷大多数出在绍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后辈跟随前辈进入师爷这一行,自然是传承有序。本身就是一个圈子,有内部交流之益处这也使得绍兴师爷的势力越发的强大。
绍兴多出师爷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而来,因此在文化领域也采取高压的统治政策,文字狱多发科举八股制度僵化,科举优胜者们不善处理政事,只能依靠这些文武双全的幕僚们,为了处理日常政务,各地官员不得不招揽更多的师爷。
师爷的价值及其作用
师爷大多为落榜士子,他们才华横溢,算无遗策,交际能力强,城府又深。一字逆乾坤,一笔倒黑白。有“刀笔吏”之称。
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师爷也是如此修身养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绍兴师爷大多擅长文章,能言善辩,有时候笔下寥寥数语就能力挽狂澜,这种独特的技能被后世称为“师爷笔法”。清咸丰年间,为了平太平天国之乱,曾国藩回乡编练湘军。但是毕竟一介书生,领兵经验不足,刚开始连战连败,很是沮丧。沮丧之余,曾国藩不得不写奏折向朝廷请罪求援,在描述自己的失败时用到了“臣屡战屡败”五个字。但是他帐下师爷马家鼎认为“屡战屡败”会让皇帝认为无能,所以不妥,于是大笔一挥改成了“臣屡败屡战。”只一字之移,文章意思大变,咸丰批了奏章,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夸赞曾国藩屡败屡战,锲而不舍,忠勇可嘉。可谓是一字逆乾坤,堪称神来之笔。
官员雇佣师爷除了需要处理政务,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维持好官场关系,因为绍兴师爷掌握了这条关系维护的门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点。他们同出一地,内部关系紧密,门路之处互通有无。同时也保障了绍兴师爷的利益。什么时候给上司要送礼,夏有冰敬,冬有炭敬,过年过节都要送礼。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师爷的门路了,出自绍兴的师爷对此大多十分精熟,彼此同门互通有无,都能准确处理好其中的官场关系。送多少,什么时候送,怎么送,都很清楚。故而,绍兴师爷大行其道。
师爷可以说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如李鸿章的师爷娄春藩为治理水患,多次实地考察,终于制定了一个治水计划,从而保住了百姓的安乐。而他在主持总督府方案期间,直隶府竟无一冤狱发生。但是师爷毕竟那个时代的产物。在新时期就不再适用了。
清朝末年师爷却消失了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变革措施直接对绍兴师爷的的存在及其价值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从地方到中央的机构的裁减,缩小了绍兴师爷的存在空间,打破了绍兴师爷独支府衙的局面,废八股,停科举,派谴留学生出国,等一系列的措施,新生的知识群体的迅速崛起直接打破了以旧知识为主体的师爷的生存空间。
在当时各类技能专业学校的兴起,则取代了绍兴师爷独理钱粮的局面。在这大时代的变革中,绍兴师爷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地位作用就显得每况愈下了。在历史潮流中被淘汰。
尤其令人叹惋的是,绍头师爷在伴随着整个官僚制度的日益腐败,也出现了一些缺乏道德,谋私作恶的“狗头军师”为人们所憎恶。这或许正是应了月盈则亏,物极必反的两句古训吧。
结语:职场生存需要有效沟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绍兴师爷作为一个由特定区域人员构成在特定时期发挥着特殊作用,像李鸿章的师爷娄春藩,他要制定治水计划,就必须与百姓进行有效的沟通,然后再与李鸿章进行汇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治理水患,保百姓平安,其实这就提醒我们职场生存需要有效沟通。
我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在职场中,形形色色的人很多,很多情况我们都需要与人沟通,例如,与上司之间的沟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与同事之间的沟通。
因此,有效处理好人际沟通,成为了有效并顺利完成工作的必要沟通方式,像师爷能够辅助官员进行行政工作,其实他发挥的就是沟通的作用,尤其作为职场新人的我们要切记,沟通不是洗耳恭听,无声无息,也不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沟通始终是两个维度之间平等、融洽的互动交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掌握好沟通的维度和尺度是沟通成功的关键,这点绍兴师爷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