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我们真实的青春,也许并没有小说和电影里的那样,早过恋、打过架、堕过胎,但一定或多或少与朋友吵过架,同父母顶过嘴,也肯定有过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引发的失望、委屈,一定有过因为某次暗恋终结而感到无力和孤独,然后在阵痛中慢慢长大……
《少女哪吒》讲述的便是这样的青春。
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描述青葱时代的少男少女恋爱,成长的电影。人们关于她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正因如此,这才展现了青春的表皮下最真实的血肉。
这部电影的剧情很平淡,但青春似乎就是平淡中的撕扯:
封闭宁静的小镇宝城,16岁的插班生李小路遇见班上的好学生王晓冰,并成为最好的朋友。
小路的出场就颇不平静,她拖着桌子颠簸一路,愣头愣脑的过来插班,在王晓冰与她交换秘密的时候,她告诉王晓冰她放生了一匹白马。她在看见男同学欺负女生的时候二话不说拿起书本就朝对方砸过去,遇到恶意调侃自己的老师时也毫不相让,后来在全院批评大会上宣布退学。而作为班长的王晓冰,成绩好,长得好,有书卷气质,似乎和她截然相反。
于是,初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以为小路即是“少女哪吒”。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才发现晓冰的家庭看似幸福、平静,父母关系平淡、和谐,可实际情况是,父亲出轨,母亲强势,晓冰在母亲强势的管束下,家庭的破裂中,隐忍又痛苦的维持她“好学生”的形象,实则她痛恨成人世界的虚伪。
终于,高考来了。
昔日叛逆的少女小路则放弃了叛逆,潜心学习,最终走出宝城,成为编辑,过上体面平静的生活。
昔日好友王晓冰,则与小路的人生背道而驰,她高考失利,在这一次打击中爆发,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读卫校,还在这过程中喜欢上了教官。然而,可是,当一切的抗争都不能让她平静,家人用亲情当做捆绑她的绳索,爱情也最终无疾而终。她累了,于是便以死亡作为最灿烂的对抗——“如果亲情是捆绑的绳索,那我剔骨、削肉,还你们”。
原来,少女哪吒,是王晓冰。
这是一部以惨烈收尾的青春,有亲情,但亲情是枷锁,有友情,但友情是生命的对照,有爱情,但注定是苦涩的果实。
就像电影的第一幕,已经告知我们这个故事的悲剧:被绞干的毛巾擦过少女的肌肤,当墨绿色的抽屉被缓缓的拉上,命运就这样发出一声轻叹。
一切的故事还没开始上演,结局已经残忍的被揭露——少女哪吒已死。
友情的背道而驰 | 是彼此之间的对照,也是彼此的对立。
李小路与王晓冰从一开始就不同。
李小路的父亲是建筑工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让她显得野,用徐杰的话说,她更像是侠女。
可是王晓冰不同,王晓冰的母亲因为婚姻失败所以对她的控制近乎变态,“偷窥”成了家常便饭,而父亲则是一个虚伪的大人,这对孤傲清高的王晓冰心里带来了极大的伤痛。
她们从来走的都不是一条路,只是在某个时间点,她们相遇了:
她们发现,身边的女生和自己一样喜欢三毛。于是果断的交换秘密,“台风来了”,“我放走了一匹马”。这段友情,在秘密交换后,才真的开始。
电影最后成年的李小路,看到了年少时,自己放生的那匹马,久久凝视。
原来这个时候,小路才明白过来——我们从来没有以梦为马,原来我们是以马为梦。
小路是个野女孩,而“野孩子”更像是还没有长大,长大后,她便彻底成为大人,而王晓冰则是那种满怀愁思的女孩,她早就长大,却不愿成为大人。
王晓冰把李小路当成了那匹生命里的白马,可惜,李小路终究只是放马的人。
爱情的无疾而终 | 亲手摘下苦涩的果实
李小路转学之后,认识了学武术的男生徐杰。如许多故事那样,两个相似的少女,喜爱的作家相似,喜欢的男孩子也是。
可是徐杰喜欢的却是小路,他甚至为了讨好李小路也看起了三毛。而当王晓冰把自己的三毛选集送给徐杰的时候,徐杰说李小路都不让他看这些书了。
这一句话,对晓冰的杀伤力巨大,因为这不仅仅代表男孩的拒绝,更是李小路的悄然改变,小路拥有了自己新的生活,新的朋友,甚至有了自己喜欢的男生。
王晓冰唯一的情感释放口也没有了。
像是风乍起,暴雨欲来的一声雷,这个时候,王晓冰遇到了军训的教官李丹阳,虽然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她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他。
虽然他阻止了她的秘密,虽然他大她好多岁,虽然在她勇敢地伸出手去牵他的手时,他以同志般的握手作为回应,并且对她说“王晓冰,很高兴认识你”,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
后来在又一次的相见中,李丹阳反问她,“你是不是以为我这种人一定不懂外面的世界?”他送给晓冰一幅画,画中是眼前的风景,后面藏着一张调令,他想借此告诉晓冰,他就要走了。
王晓冰骑着自行车去追汽车,可是怎么追也追不上。
世人都说,少女的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可是那一刻少女的心碎了。
亲情的枷锁 | 虚伪对待,变态控制
李小路的家庭与王晓冰想比,物质条件差很多,但是当她跑到做建筑工人的父亲那里,想要一辆自行车,父亲爽快的答应了!尽管小路拥有的是一个忙碌的父亲,对她大多数时候是疏于管教的,但她却并不缺少父爱。
与之相反,拥有一个教师母亲和一个商人父亲的王晓冰,尽管居住条件宽松,然而父母关系破裂,父亲虚伪,母亲控制欲强,打着为她好的名义不给她丁点自由。
王晓冰的母亲并不仅仅是一个冷漠、严苛、爱偷听的母亲,她还是一个渴望爱,却又不善于表达的人。
移情别恋的丈夫早已离去,她还固执的听着他最爱的肖邦。女儿王晓冰看不下去了,掏出黑胶碟要扔掉,她却作势要撕掉女儿的三毛经典作品集。
漆黑的夜晚,她独自外出,找到早已搬出家的丈夫,歇斯底里,大哭大闹,丈夫甩手而去。跟踪而至的王晓冰,偏偏看到了一切。
王晓冰对于母亲的感情,是特殊的、矛盾的,也正因此,她才变成哪吒。
一方面,她亦知道母亲对自己的好,也理解母亲身为女人的不容易,但同时,她无法接受那些强加在她身上的控制和破坏。
就像王晓冰给她爱恋的教官李丹阳写了好多封信,但是很久以后她才发现,原来妈妈早就发现了她的事,把所有信都扣下了。妈妈说,“你瞧,你都瘦成什么样了?爱情,能把人变成鬼。”
于是那一刻,王晓冰绝望了。她反抗是不孝,逆来顺受是折磨,唯有自尽。
王晓冰究竟是怎么蜕变为哪吒的?
- 当初中的班主任对她说,以后不要披着头发,那样太好看了,影响我们班男同学学习;
- 当那个毫无愧意自己偷吃小灶的老师去罚她们去跑圈;
- 当卫校老师一脸理所应当的吼,你以后想找工作还得看我的打分;
- 当医生对她说,你的手真白,就是手指有点黄,你不会是吸烟吧,你可别像那些放荡的女孩一样;
- 当小路潜意识告诉她,“你不要来找我,我要学习”……
她一点点被吞噬,一点点的成为彻底的叛逆者,于是在家庭的审议中,毅然决然的拿碎唱片割伤了自己的手腕。
这世上有一种人,永远学不会转弯,不理解虚伪,做不来伪装。
因为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少女哪吒的悲剧
很多人说,王晓冰的悲剧有两点:一是自身的性格;二是亲情的控制。
关于性格:
影评里不乏有人讲,电影把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拍的太过于老成了,显得灰暗,不符合真实中女孩子的模样。
这大概便是社会和大人,对于青春中的女子最大的误解。
谁规定所有的少女都得阳光灿烂?谁能保证世界上每一刻树木全都笔直挺拔?
刘瑜有一篇《麦田守望者》的读后感,题目叫《请别让我消失》,她说:
什么叫残酷青春?老年惨不残酷?残酷到人们都懒得理会它的残酷。童年惨不残酷?残酷到孩子们都无力表达它的残酷。更不要说倒霉的中年,残酷到所有人的残酷都归咎于它的残酷。所以说到残酷,青春哪有那么悲壮,简直可以垫底。
“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
王晓冰的悲剧恰恰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太把大人当成大人,太把孩子当做孩子了。
可惜大家对于市侩的大人尚且保持理解,对顽童般的大人也能发出赞叹,可是大多数人,都只能接受天真的孩子,却无法理解成熟的,对这个世界保持怀疑的孩子。
本来,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天生气质忧郁,有些人便乐观积极,性格原本就是天赋异禀的东西。而上帝会给人身体上的缺憾,亦会加诸给人心理上的特殊。可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只会给看得见的残缺以尊重。
关于亲情:
我不禁想到另一部电影《狗十三》。
电影讲述了一个13岁女孩的成长故事,她得狗、丢狗、找狗并且又获得了一条狗,整个过程她都处于无力的被动地位,大人们掌控、规划了她的生活,想要顺利长大,唯有安静服从。
观影后许多人都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人们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真实的影子,有人评价说:“其实有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过分一点讲,不过是让我们终于活成了听话的狗。”
《狗十三》的编剧曾说:
“在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里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和父母之间曾经的阴影会慢慢弥合、遗忘,甚至会慢慢地原谅。但我们不是通过沟通的方式,我们是通过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把它咽下去。这种和解,导致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你可能只是因为你自己也为人父母,于是可以体谅一部分东西,但是曾经留下的伤痕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实它还在。
“训化子女”这个过程,很多人将它说为“成长”,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年人有各自的推波助澜,背后都藏着自己的立场,但没有一次有人问过子女的态度,更不要说感受。
那时候很多疑问和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囫囵吞枣咽下去了。等到了成年后,生活平静下来,这些东西开始反刍。”
《狗十三》中的少女李玩比《少女哪吒》里的王晓冰幸运,她等到了“子女和父母之间曾经的阴影会慢慢弥合、遗忘,甚至会慢慢地原谅”的一天。
可是王晓冰没能等到。
有很多人都没能等到。
比如,今年的4月17日,一名与母亲争吵当着母亲的面,迅速跳下了大桥当场死亡的17岁少年。
大多数人都在批评少年不懂事,但是这种事情究竟是小孩不懂事承受能力低,还是说从根本来看,其实发生这种事家长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呢?
这个新闻下面有个姑娘评论:我去年十月份情绪崩溃割腕的时候,我爸爸只说了一句“吓唬谁呢,要死去外面死”。
这不禁让我想到,网上有这么个故事:
有位妈妈去开家长会,其中有个环节,老师让孩子在纸上写下家长让他们最难过的言行。
纸条收上来,孩子的答案却是惊人的一致。
“就你这傻逼的样子,长大了能有出息?”“我他妈倒了八辈子血霉,才会养出你这么个东西。”“干什么什么不行,你就是废物。”“你怎么不去死呢?”“再哭我打死你!”“废物,简直就是猪脑子。”
老师一字一句地念出来,班级里一片沉默。
很多家长都不记得自己曾说过这么伤人的话,可这却是在座所有孩子,插进心里的一把刀。
永远不要低估你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
压死骆驼的稻草不是最后一根,而是每一根。
人就是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对子女的影响是一生都很难扭转,很多父母都说自己是第一次当父母,却忘记了很多小孩也是第一次当小孩。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小欢喜》里,英子哭着对宋倩说,“我就是要离开你”,宋倩对英子管束严格,英子稍想反抗,便有一句“我是为你好,妈妈多不容易”等着她,于是哪怕想反驳也没有了理由。英子痛苦却只能隐忍。
“以爱之名”的伤害最令人痛苦,你反抗是不孝,顺从是痛苦。
明知道他们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可是忍着就是委屈,如果没忍住反抗,大多数情况下还得落下个自己道歉的结局,把自己伤得更深,而对方毫无察觉,反而觉得自己小题大做,不明白他们的苦心。
于是有些孩子,变成了顺从的,平庸的大人,而有些孩子远离家乡,与父母保持距离,更有甚者,如王晓冰和跳桥少年。
在所有的神话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哪吒。
他断臂剖腹,剜肠剔骨,还于父母,用莲花莲藕作为新的肉体,彻彻底底的自己把自己再生育一次,无父无母,谁的情也不欠。
《少女哪吒》的结尾,王晓冰以哪吒重生,把生命还给母亲。
直到多年以后,王晓冰的母亲把一个生锈的铁盒交给已经长大的李小路,小路打开后发现里面是满满的烟头。
那是王晓冰的得意,是她唯一逃过母亲窥探的,自己的秘密。
在影片最后,电影重新聚焦少女时代的晓冰。暗夜里晓冰骑着单车奋不顾身的往前冲,追光灯打在她的身上,仪式感特别强烈,情感也压抑到了极处。
我们不知道她会往哪里去。
只希望,她终于过上自由的生活。
希望,所有青春中的少女和少年都能与自己和解,好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