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关于中国的复古记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工厂。
《少年巴比伦》塑造出的路小路,就像所有青春期的少年一样,得过且过。
——“我所有的记忆,都来自令我了无生趣里寻找到希望的人与事,其他事情,与我何干?”
而电影将这一切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的工厂里,像是工厂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塑造出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再现了一代人的青春。
青春巨变
在戴城糖精厂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分阶级、搞对立,上白班的是上层人,倒三班的便是下九流。有的人在糖精厂过了一辈子,有的人拼命想要逃离这个地方。
男主路小路想要当一名营业员,且被迫服从了父亲的意愿——去往糖精厂上班,糖精厂这个差事听起来无公害,空气里弥漫着香甜的气味,但真正让工人快乐的还是一个好的工种,男主在工厂是个只会拧螺丝的钳工,后来干只会换灯泡的电工,再后来就进了厂里只会吓唬人的联防队……
对于很多人来说,青春是一段美好又尴尬的时期,离开儿童的世界,不再受到父母长辈的庇护,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世界,他们往往表现出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焦灼,急于去证明自己,却往往以幼稚收场,电影中的路小路就像个刺头一样,热衷打架、迟到、翻墙……
可以说工厂纪录了男主20岁到30岁的十年人生轨迹,在那里他认识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从普通工人到有身份的人,不同身份的人物显示出不同的人物特质,工厂即是男主梦想幻灭的地方,也是让他蜕变成熟的地方。
如果将“巴比伦”理解为一种消失的古文明体系,亦可指涉一个作为整体王国的年代的变更甚或是不复存在的陨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厂作为一个意向整体是当时绝大多数地域所真实存在的景观,因此我们可将那个年代看作是“工厂年代”。
电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青春定格在了工厂其实,与大家熟悉的校园相差甚远,导演将镜头对准了几乎被时代遗忘的工厂时代,书写了一个普通少年的工厂青春。
影片的英文片名“young love lost”包含“青春、初恋、逝去的时光”的意思。
正如他对白蓝所说:“我是为了你才留在工厂的,要不然,我就去卖香烟了。”
在路小路的整个青春期,没有内心的自观与反省,没有成长的裂变,有的只是对青春爱情的本能追逐与求而不得的茫然怅惘。
工厂空间
工厂,是承载中国现代历史的特殊空间之一,它的建立、稳固、转型乃至瓦解都印刻着时代的痕迹,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小说中先后描写了各种各样工厂,有农药厂、橡胶厂、化肥厂、糖精厂等。
有些工厂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工人的身体健康,但当时进厂工作却是老百姓眼中的好差事。
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要承受弊端。
电影《少年巴比伦》以路小路为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空的空间,诸如小巷、学校、宿舍、车间、澡堂等,电影对于20世纪 90 年代的记忆投射,是近年的现象。
旧宿舍、老国营厂都成为新电影符号登陆大银幕。
工厂空间作为一种与社会空间不同的封闭式空间,有三个层面的组成要素:
构成性要素、象征性要素、主体性要素。
- 构成性要素是指非流动性的物理空间;
- 象征性要素则是对建筑的“装饰”与其存在空间意识形态表述的物象;
- 主体性要素指的是使用空间的主体。
工厂空间建筑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生产车间和家属区。
《少年巴比伦》的导演相国强提到“工厂里有一代人的成长记忆,把工厂拍出时代感,是他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很多电影创作者都生活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回顾和思考以往那段特定的记忆,从工厂红火发展到分崩离析之后,90年代的工厂记忆依然是人们追忆青春梦想的地方,电影用影像化来表达追溯过去,重拾过去的记忆对今天的我们意义非凡,也是在无形中实现了两代人之间的特殊连接。
《少年巴比伦》最后,路小路一个人坐在空旷的礼堂,痴痴的看着大屏幕上他与白蓝曾经在一起的时光。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烟囱和冷却塔轰然坍塌,全篇结束……
这也意味着属于国营工厂的时代终结和工人群体集体退场。
城市记忆
巴比伦是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文明古国,也是《圣经》中伊甸园的所在地,那里是富饶和动荡的结合体,是繁荣与腐烂共生的地方,《少年巴比伦》片中的“巴比伦”一方面指代的是男主生活过的城——戴城。
20世纪90年代,每个城市都在发展,在《少年巴比伦》中的戴城也是如此。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在开快餐店之前“戴城就是一个脏了吧唧的城市”,自从有了洋快餐之后,“吃饭得窗明几净,得有音乐”,外国企业来到中国,不仅拉动了中国的经济,还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品味,戴城开始学习和接受外来文化,那些适应力好的人就能够顺应,而那些难以融入新社会的人就无所适从。
历史上的巴比伦不仅是一座繁荣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奴隶的城市。
小说作者路内的“巴比伦”就是他虚构的戴城,而戴城以及戴城中的人,都是他对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印象所构成的,当我们在追忆往昔的时候,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痕迹,男主路小路代表的就是工厂时代为数众多平凡而又现实的工人阶级,路小路们的平凡,大多数都是因为他们甘于在工厂的封闭世界里安守一生。
路小路最后也离开了糖精厂,对于他辞职的契机,在电影中并没有叙述。
只是路小路在饭桌上告诉父母自己辞职去上海的事情……
不过在小说中,可以找到答案。
小说的结尾处,路小路在工厂附近被野狗追来追去,站在厂子门口看热闹的人从几个变成了几十个,那一瞬间,路小路仿佛和那条野狗心意相通——它在问我“你到底想干什么?”
我对它说:“老子就是要打死你。”
后来它问了我一个更深奥的问题:“你到底为什么活着?”
我回答不上来。
路小路最终离开工厂,应该是在追狗的时候感受到了自身的荒诞与无意义,他想重新寻找人生的方向,这是路小路在经历过青春与爱情后的成长,是青春散场后的方向。
结语
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90分钟左右的电影,需要将很多细节删减,虽然和小说相比,电影删掉了很多,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工厂时代”的魅力,这应该就是影像的力量吧,凭借对画面的把控和对色彩的调和,以电影画面的方式完美的呈现,整部电影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这也正是每个人的青春味道,虽然电影中的时代没经历过,也没有共鸣,不过那种无所事事的状态真像某些时候的自己。
文原创,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