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来介绍这部作品。
作者介绍: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走入作品:
1、作品简介:
《白夜》是俄国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前期作品,和同期的其他中短篇小说比较,《白夜》的基调比较柔婉。小说完成于一八四八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一篇关于“小人物”的 小说,流露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将主人公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是一部具有浓厚抒情气息的中篇小说。
2、主要人物:
小说叙述了“我”(一个内心孤独纯真,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个天真无邪的的姑娘娜斯晶卡四个夜晚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这是一段短暂却十分甜美、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幻想家,文中有他自己对于幻想者的描述:在那些角落里住着一些古怪的人,如果下个详尽的定义——不是人,那是一种中性的生物。他们往往在人迹罕至的角落,好像躲在里面,连阳光都不想见到;而一回到家,他就像蜗牛一样呆在自己的角落里不动了,或者说,在这方面他非常像那种本身就是房子的、名叫乌龟的有趣动物。这就是他给幻想者下的定义,而他自己完全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平日里几乎不与任何人交流,终日在彼得堡游荡,直到他遇到了天真无邪的姑娘娜斯晶卡,然后开始了四个夜晚的心灵交流,向我们展示了两个美丽丰富、无与伦比的内心世界和敏感善良而又孤独的灵魂。
3、故事情节:
娜斯晶卡自幼父母丧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客私订终身。年轻的房客要到莫斯科去一年,答应她他回来后如果姑娘不改变,他就向她奶奶提亲。一年以后到约定日期,她就在河岸边凭栏等候。但房客并没有来,却和孤独的幻想者邂逅相遇。“我”出于同情,给了她安慰,甚至陪她一起等候,接连四夜,总不见那房客前来,而在这期间,两个孤独的人互相了解了对方的善良,彼此有了好感,“我”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当在约定期限——第四天晚上,“我”向娜斯晶卡表达爱情,绝望的姑娘决定投身到“我”的怀抱,那个房客却赶到了,姑娘立刻脱开“我”的手臂,迎面向他扑去。于是,幻想者与姑娘在这短暂的相遇后别离了。
在小说中,娜斯晶卡的一举一动像北极圈的白夜一样迷人,这是一位不爱金钱,只怕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的姑娘。而“我”填补了她的孤单,给她带来了希望,并带她走出了失落期,陪着她最终迎来了看似幸福的未来。
小说最后男主人公狂热的心又复归平静。但在经历如此伤痛之后,他仍给那姑娘送去了最美好的祝福:
“但愿你的天空永远万里无云,但愿你甜美的微笑永远愉快、安详,但愿你无限幸福,因为你曾把一段短暂的欢乐、幸福的时光给予另一颗孤独、充满感激之情的心!”而这一段短暂幸福的时光,对于主人公的整个一生来说,永远定格在永恒的瞬间。
4、艺术风格: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不再纠缠于苦难与罪过,而是用真诚天真的笔调写那干净的爱情,而且是那种不求回报,极易满足的爱。爱使他们走到一起,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又复归其位。
整篇小说有着明朗的风格、柔婉的基调、蕴藉的诗意与浓厚的抒情气息,就像一个空灵而闪光的梦,一首飘逸而美丽的诗。
走出小说,回归现实
这里主要就是想送给大家两句话:把所有要失去的东西,都当作是“借来的片刻欢愉,而到了该归还的时间”;这是教我们释然,当我们失去一件东西的时候,不要得失心太重,也不要太过伤心、痛苦与不甘,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解,它既然可以失去说明那并不真正属于你,而你却曾经拥有过,应该觉得满足,学着放手,让自己更快乐一点。
“天哪!整整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但即使对于人的整个一生来说,这恐怕也不能嫌短吧?······”第二句话是小说结尾的一句话,幻想者最终没有和姑娘在一起,但他对于她曾出现在自己生命中充满了感激,并且给了姑娘真诚的祝福,他将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看作是幸福的经历,加倍珍惜。所以,我们对于生命中那些曾经历过的美好都应铭记于心,对于那些已经离去的、惊艳过我们时光的过客,也应该更加坦然。
最后以伊凡·屠格涅夫的一句诗结尾:
······抑或它的开放,
就是要贴近你的心坎,
哪怕只在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