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选凝
《anna》真是一部毫无天时地利的电影。
luc besson的“欧罗巴影业”债台高筑眼看着快要破产,他自己又身陷性侵女演员的#me too官司,所以《anna》宣发得非常低调,连试映会都没办,只投了点戏院和电视广告就悄无声息地在美国上映了。
可惜了俄罗斯超模sasha luss,一个颜值身材都是顶配还特别爱读书的姑娘(强烈建议关注她ins),首次在大银幕上做女主角,气质也完美符合这个造型百变的女间谍人设(当然动作戏只能随便看看),但囿于电影本身缠绕了luc besson的负面形象,她作为新一代luc女郎的身份也略显尴尬。
图:《anna》剧照
《安娜》在烂蕃茄的影评分数是33%,观众分数是81%——显然影评人都很看不上它:缺乏新意的双面间谍故事,全靠打乱时间线的剪接故弄玄虚。而在塑造神秘女力形象这条路上,luc besson估计也是很难超越自己票房巅峰时代的“lucy”了,高概念超能力玩到极致后,anna又回归了最老套的“美艳女杀手”设定,拍这种自我复制的爽片对luc besson来说是信手拈来,影评人自然就嗤之以鼻。
但对普通观众来说,《安娜》又确实是一部好看的有脑商业片:节奏紧张刺激,超模女主养眼,视觉畅快淋漓,结局令人满意。从类型片的成熟度来讲,基本无可挑剔(对比一下《红雀特工》就高下立见,《安娜》全程可没有一个废镜头。)所以许多观众给出的本能反应都是说该片“意外的好看”。
而爆米花式的好看之余,有些电影对两性观众来说,观感又可能截然不同。
《安娜》就是如此。男性观众大概率看到的是一个动作戏打得毫无力度、空有美貌让人无法服气的女杀手,但对像我这样的女性观众来说,anna的动人,在于她实现了很多女生的终极渴望:为自己而活,自由地活。
图:《anna》剧照
有个故事名叫“亚瑟、加温与女巫”。
邻国君主俘获了亚瑟,迫他答一条难题:“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答案只有女巫知道,她的条件是要和亚瑟的好友加温订婚。加温为救亚瑟而同意后,女巫告诉亚瑟:“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身命运。”
被诅咒的女巫白天是丑陋不堪的怪物,夜晚却会变成美丽少女。
新婚之夜,女巫问加温想怎样选择——在白天还是夜晚拥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加温说:“既然女人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就由你自己决定。”于是女巫选择在白天和夜晚都做美女。
这其实,就是《安娜》在讲的故事:一个主宰了自己命运的女人。
anna超凡的女子力是在她学会“put faith in yourself”之后才被挖掘出来的。而整部电影如果说对当代女性还有点心灵鸡汤的意义,也无非是重新提醒她们: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自己,永远不要指望男人,更不要指望任何看似强大的权力庇佑。只有自己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当然前提是你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anna很清楚她要的是自由:不再受困于一个个虚假的身份和一场场戏中戏的任务,她要彻底脱离这一切。
在奔赴自由之前,anna还坐下来推心置腹跟生命里两个重要的男人谈了谈。她直白地用俄罗斯套娃形容自己的人生:多重嵌套的身份里,每一个都是她,却也没有一个真的是她。而她要的自由,就是拿掉层层被赋予的躯壳之后,看清套娃里面那个最小最小的“我”(果然luc besson写剧本还是爱说教……)
anna的困境其实非常普世。任何一个女生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究竟“我”是谁?女儿?女友?太太?妈妈?主管?主妇?重重叠叠的家庭与社会身分组合之下,最核心的那个“我”,还拥有自由的意志吗?
我喜欢《安娜》恰恰因为它在这个层面上让人很容易自我代入——这个“全力以赴也要得到自由”的anna是能带给女生力量的。我尤其喜欢最后她在黑暗的隧道里摘下金色假发和帽子露出skinhead的那一刻,褪去所有烦恼丝的无牵无挂,配上luc besson御用作曲家eric serra写的主题旋律,有着惊人美感。
终于获得自由的anna,转身离开隧道走进阳光里。她也许依然不知道套娃深处的“我”是谁,但至少此后,她可以为自己而活。
每一组俄罗斯套娃里,都有一颗女生自由的灵魂。所以尽管这很可能是luc besson口碑最差的电影之一,我依然愿意喝下这碗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