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搭便车效应是奥尔森教授(1965年)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集体行动中,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
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有一个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决定在自己生日那天让全部子民同一时刻高呼:“陛下万岁”。他把时间定在了正午时刻。子民们也十分期望这一刻的到来,因为他们就能听到世界最大的声音。有一位智者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也呼喊的话,听到别人声音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于是他决定在呼喊的时候保持沉默,只是静静的听别人呼喊。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自己最亲密的人,想让他也能享受到此种乐趣。结果,不到半天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国家。正午时刻到了,大家翘首盼望着最大声音的到来,但是回应的却是比平时更安静的沉默。
故事中的臣民是一个利益的整体,只有他们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声音。但是许多人同时怀有了这样的思想:这么多的人不缺我一个啊,我不呼喊其他人呼喊声音仍然很大。大家就怀有了这样的想法,最终就导致了一片沉默。
这是一个最具有幽默性的结局,但这显然不是最悲惨的结局。国王听到了这个声音,也许很不满意,那么他可能会处罚所有的国民,那么,这对那些呼喊了的人是极其不公平的。他们呼喊了,但是他们还得承担没有呼喊人的罪过,这样,将会影响到他们下次呼喊的积极性;而没有呼喊者,他们的惩罚被呼喊者分担以后变得轻了很多,他们会把这当成一种侥幸,甚至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国王再想听到世界上最大的声音基本上不可能了。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缩小规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灼见
“搭便车”在组织关系中,是一种典型的投机心理——大锅饭心态,“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人人有份”导致内组织内耗现象严重,破坏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时至今天,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思想意识仍然普遍存在于一些企业中。
如何有效消除“搭便车”现象呢?
一、控制组织关系中的成员数量(4-6个为最佳);
二、合理分工,明确责权利;
三、奖励机制上要避免“平均主义”。
在组织关系中要想发挥团队的最大化效能,关键的驱动力是形成趋于统一的思想意识。
共融、共通、共进是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提出三共理念,即摒弃各文化间之隔阂,集众家之所长,打破重重壁垒,融合各领域智慧结晶,勤于思考,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实现资源共创共享。运用在组织关系中表现为,组织成员摒弃各自的小利益,形成一个更大的利益共同体,朝着一个共同的既定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组织成员彼此优势发挥,劣势互补,共同进步,以最终达成组织的最大化收益——物质和精神的双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