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好邻居日记》一书中,莱辛以简萨默斯为笔名,记录了独立女性简萨默斯在失去母亲和丈夫后,对之前的人生产生了质疑与思考,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独居老人莫迪,作品以记录简萨默斯同莫迪的友谊及互相影响,深入探讨了传统女性的社会处境,以及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气质回归,还有老年人生存空间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荣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曾受过诸多质疑,也获得了很多称赞,甚至为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作家。两人不同之处在于文风的迥异,而相同点则在于他们的作品大多都在以女性生存作为议题。
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对女性独立做了深入简出的探讨,她认为女性想要写作,必须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及年入五百英镑的收入。但是独立真的就这么简单吗?继伍尔芙之后,莱辛将这个问题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也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我们都在慢慢成长
从母亲怀胎十月,到我们脱离母体,至最终走向死亡,我们一路都在慢慢成长,在某些事情上,我们在一定阶段都有不同的认识,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有时候甚至不认识自己,也更不能完全了解什么才是最好的女性独立。
《好邻居日记》中简·萨默斯亦即简娜,在提起丈夫患了癌症病入膏肓后,她的反应竟然是:这不公平!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样的认知来源居然是:这对我不公平!
简娜之所有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
我是有些知道他活不长了的,但我当没这回事。
我当时很自豪,因为我一直在工作,保持有钱进账。
不过我很庆幸我得工作,这样我就有理由不陪着他难过。
如今人们的婚姻多半是这样的,双方互相想占便宜。
我总觉得是弗雷迪占了我的便宜。
对丈夫生病去世表现得异常‘冷漠疏离’的简娜,当姐姐提出该由她来照顾母亲的时候,她才意识到父亲去世八年,母亲一直借住在姐姐那里,而姐姐的情况并不比她优越,这时候她才想起姐姐似乎应该早就可以跟她张口了,然而,在此之前的所有时日,她更多的关注点则在于:
我生命中最好的时刻,就是早上走进办公室,知道自己看起来不错。大家都留意观察我穿了什么衣服,怎么穿这些衣服的。我每天都对这一刻翘首以盼:我打开门,穿过打字室,姑娘们羡慕的笑容。然后穿过一间间行政办公室,那儿的姑娘们羡慕欣赏,希望也能有我这样的品位。
当然,简娜最终还是同意母亲搬过来一起同住,但是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却表现得并不怎么优秀,甚至有些压抑地发声,称再不能方便地带男朋友们回家了,而在此之前,母亲也一直令她觉得非常难为情: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她让我难为情,她的穿着,她的发型。以前我和她一起外出的时候,我会想,不会有人相信我是她的女儿,过度古板、讲究体面的她与我,我们是两个世界。
正是这样的简娜,在医生通知母亲患上癌症的时候,她的第一感觉还是:这不公平!而之所以认为这不公平是因为之前父亲的兄弟吉姆叔叔就是死于癌症,而如今这病情又临到母亲身上,简娜担心下一个会轮到自己!
而在后期照顾同亲的过程中,简娜也表现得有些冷漠,但也极为本真,她不想拥抱亲吻母亲,因为她的整个家族好像都很反感肢体上的接触,她同母亲也总是无话可说,不像她的姐姐那样,总是抽时间陪着母亲,聊个没完。她做不到,又异常嫉妒。
她不敢直视妈妈的眼睛,她不会陪她吃晚饭,她回家的时候如果发现母亲还没有睡,她会觉得有些反感。而关于姐姐每周来三四个下午陪伴母亲的事情,简娜的解释是:我没法一直陪她,我要上班!
当然,简娜后续也认识到没有对丈夫和母亲尽力而为,让自己感觉很是后悔,但遗憾的是,当丈夫和母亲离开后,她才学会了设身处地,学会了想念,而在此之前,她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自己的工作、收入以及衣着上!
她是一个完全时尚光艳独立的女性,像伍尔芙所说,她拥有自己的房间,也拥有多过五百英镑的年收入,但这样的独立却并没有令简娜刀枪不入,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及价值观,她意识到好像那里错了。
其实不仅仅是简娜,包括诸多对于《好邻居日记》的评价也如此讲: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带有一种冷淡疏离,它简直像是良心道义一样左右着她,不管她在 写什么,也不管她用什么风格;而对于这种冷淡疏离,简·萨默斯一无所知!
然而,事实是莱辛一直没有抛弃什么良心道义,她只是叙述了一件缓慢的成长成已!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女性人生?
莱辛用这种接近冷漠疏离的笔调,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简娜,同时,她也在《好邻居日记》里树立起了与简娜一起的三组女性形象。
其中之一便是以简娜为首的,事业成功却很少顾及家族的女人,他们外在的形象永远精致干练,他们有自己有居所,有不菲的收入,有很成功的事业业绩。他们因为忙于工作,很少在意家人的感受,家族对他们来说,如果莱辛在书中所描述那样,只是他们吃饭和休息的地方。
莱辛在这部作品中树立的第二组女性形象就是老人莫迪了,她成长于19世纪末期,那是个比较传统保守的时代,莫迪自幼便遭受父权打压,其后又经历夫权压迫,直至老年,也非常不幸地成为了被家族遗弃或遗忘的女性,直到生命终结,也没有取得经济独立的可怜女人。
莱辛在书中对莫迪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她在赞美她的勇敢的同时,也同时对造成她如此困境的体制和环境给予了严重的批判和申诉!
至于莱辛树立的第三组女性形象,具体来说,乔伊丝是一位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女性,她在一路打拼自己的事业,使自己成为一位独立女性的同时,也在一路与家庭取得和解,这样的人生看似非常平稳,但事情却并不是那样!乔伊丝后来为了孩子的利益,也恐惧于一个人独自生活的孤寂,她选择原谅丈夫的不忠而一起移民美国,却经常在半夜打电话给简娜,承认生活间的问题百出!
针对于这三组女性的对比,莱辛最终并没有给出孰是孰非的答案,其实不仅仅是莱辛,即便我们自己,通读数遍《好邻居日记》,心间也会存留诸多质疑,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女性人生呢?我们似乎从书中读到了答案,却又无法去将这个答案描述与众。但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方向性的解答: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人格完善完善才是最好的独立
多丽丝·莱辛通过《好邻居日记》一书,剖析了三组极为显明的女性人物代表,她笔下的莫迪无疑是悲剧女性最好的代表,她一生或明或暗间对于家庭的依附,令她最终在丧失家庭依靠的同时,也几乎失去了生存能力,最终成为一位可怜的孤寡老人,连活下去都成了一种奢望!
由此可见,家庭虽为人生一部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几乎是港湾和安全感的所有寄托,但对于很多女性,或者说对于几乎每一个人来说,家庭都不能成为最终的依靠,而我们一生中最终能安全依靠的,只有自己!
简娜相反,非常彻底地在女性解放道路上成为了一座标杆,从经济基础来说,她是完全独立的,典型以事业为重的女性,她一直在有意无意回避来源家庭的诸多牵制,理性得有些冷漠,让人望而生畏。
而乔伊丝看似工作家庭都有所顾及,但是她的经历也让人颇费思量,最终也是因为家庭原因做了另外的职业选择,放弃了自身人生价值的延续实现。作者莱辛从作品中给予了乔伊丝很大程度的谅解,但是对于她放弃人生价值的延续实现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惋惜。
在整部作品看来,莱辛抛出了三个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判断是非。那么,莫迪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造成她的经济无法独立,以及后续的老年危机,都是令人震撼也深知不可取的,莱辛用莫迪的经历告诫我们,女性经济独立,是种必须。
而简娜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事业人生,则显得有些冷漠疏离,后续也认识到自己对丈夫和母亲没有尽责而悔,她虽事业有成,风光迷人,但是除却经济独立后的家庭慰藉,她却一无所有,在丈夫和母亲离世后,她也全然成了一个被家庭抛弃的女人,她不知道她可以回去那里,她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家的地方。
这两组人物代表让我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独立,或不独立,都不能成就一个女人较为完美的人生状态,当然,乔伊丝问题百出的人生,也不能!那么,最好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莱辛在欲语还休里给了这样一个答案:人格的完善才是女人最好的人生!
关于人格完善,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无法以一而足,但是总体来说,女性人生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单纯的经济独立,而在于在经济独立的同时,拥有合理的,舒适的情感空间!但这个情感空间,它是需要我们自身去努力实现的,需要我们在为事业打拼的同时,去尽力拓展个人的情感关系,而不是拒人千里。只有拥有了这样一个可以滋养我们的情感空间,我们的人生才会被滋养至饱满,从而达成从经济至灵魂的真正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