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导读:1983年由李翰祥导演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部影片公映后,观众反响很大,觉得他们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也存在一些问题。观众看历史故事片,最关心的是“真事”究竟怎样?“这件事是这样吗?”这两部影片的拍摄,全是实景拍摄,场面宏伟。当时拍摄时是有关部门委托故宫博物院协助,并约请故宫的明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担任顾问的,但公映的影片中却明显有多处不符合清朝历史真实的情节和细节,于是很多观众纷纷写信给故宫博物院的领导和顾问,提出以上问题。为此,故宫博物院的史澄先生特意请教了朱家溍先生影片中描述的历史是否真实,并将两人的谈话稿发布在1984年5月的《文史知识》杂志上。时至今日,清宫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但表现出来的问题却越来越多,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是完全无视历史真实。为此,我们特意编辑此篇文章,希望今后拍摄此类题材影片的电影工作者能从中吸取经验,在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中找到平衡点,同时也希望广大观众能正确地学习中国历史,正确看待影视剧中的历史真实。
(《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影片顾问朱家溍先生)
【问】这两部电影您看怎么样?
【答】这两部电影的导演,李翰祥先生有灵敏的艺术想象力,又掌握熟练的电影艺术表现技巧,镜头很简捷而贯串。老演员和青年演员的表演都很好,能使观众看到人物深邃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还有,运用实景拍摄,场面宏伟,也是这两部影片的特色。所以,我觉得这两部影片一定是到处能叫座的。
(《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影片导演李翰祥)
【问】关于拍摄历史故事影片,“真实”二字应如何掌握它的分寸?
【答】历史上的大事和大人物都不能有所变更,不过电影或话剧是文学艺术作品,不能照直只搬历史过程而没有文学艺术创作,所以情节有所创作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但所创作的情节,必须不违反当时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不超出历史条件。
(《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电影海报)
【问】这部电影(《火烧圆明园》)开始的画面是同治登极,有两大队骑兵跑进太和门,在太和殿前仍骑在马上,我看这就超出了历史条件,不合乎当时的制度。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在拍摄前两天,李先生和我说打算出现太和门内骑马的画面,我的回答是“不可以”,并且说明“法驾卤簿”中的“仗马”是由每一个校尉牵一匹备鞍鞯的马,在全副“卤簿”的队伍中只是牵马而立,不能骑着跑进来。不料拍摄时仍然是骑着马。这次在首映式的招待会上,李导演向我敬酒时还笑着说:“您看电影,一开头看见跑马,就该骂我了吧?”
(影片中两大队骑兵跑进太和门)
其实,严格说这场戏的问题还不止于此。例如画面里“中和韶乐”的乐工正做击鼓、击磬的动作,这都是不对的。因为“登极”礼,按清代的制度“丹陛大乐”、“中和韶乐”都是“设而不作”。当时我曾建议这场登极的戏,可以静静地有“鸣鞭”三下的声音和“赞礼”的声音。只要这种自然声响就够了,更能显示出肃穆的环境气氛,不用配衬乐。事先我曾说过:在殿内侍班的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豹尾班侍卫和记注官站立的部位,还提供了大朝典礼的彩色照片,可以清楚地知道全体人员的位置。凡是执事官员都应东西相向站立,可是电影中出现的却都是面南而立,殿内侍班的也超过法定人数太多了,分不出职务的不同。
(影片中一直支起的“九龙曲柄盖”)
“鸣鞭”的人没把鞭抖起来,只前后摆了两摆,这样不能使观众相信鞭子会有声响。太和殿门前正中的“九龙曲柄盖”,应该先不支起,等皇帝升座时才支起。它的作用是使殿外全体朝贺的人员和执事人员都知道皇帝升座了。可是电影中出现的“九龙盖”,却一直是已经支起的,并且皇帝升座以后,这柄盖还不住移动,没有找准位置。这些细节事先都讲过,但在这种大场面中,对于众多没受过训练的临时演员,实在是不易指挥控制。还因为过度紧张,准备工作仓促,在拍摄时对于演员应先交待清楚的,往往也忘记交待。
例如我曾说过:《清宫外史》、《倾国倾城》等等话剧或电影,都有很多违背当时生活方式的情节、动作和语言。其中之一是后妃和宫女走路时抡着手绢。这在过去的上层社会,不论旗人还是汉人的妇女生活中,都没有这个动作。而是在曲艺中“什不闲”的表演,常常出现抡手绢走路。这次拍摄,在养心殿又出现了东、西太后穿着朝服,抡着手绢,走向宝座的画面。这是多年来话剧和电影相沿袭的错误的动作。
(影片中东西太后穿着朝服,抡着手绢,走向宝座的画面)
【问】看了电影之后,您认为哪些情节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答】李翰祥先生还是比较虚心的。他让我修改分镜头剧本时,说最好大刀阔斧的修改,认为不能用的就不客气的打“×”字。我坦率地照办了。这两个剧本,他接受我的意见,删掉很多场。在现在保留的场面里,关于情节和语言的修改,也接受了不少。还有一些是我提了意见,也就是我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地方,导演没有采纳。我觉得应该这样看,顾问不能代替导演,一部片子是由导演负全责的,导演有自己的见解,对于顾问的意见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这是正常的现象。
【问】观众看历史故事片,最关心的是“真事”究竟怎样?“这件事是这样吗?”现在故宫博物院接到观众这类来信数量相当多,有的是向故宫博物院领导提出来的,有的是针对顾问提出来的,还包括不少中学历史教师的来信。我们是历史文物工作者,有责任回答读者的问题,给读者以准确的历史知识。您作为两部片子的顾问,我们想请您谈谈您的看法,这对今后拍摄历史故事片是有益的。
【答】我可以分两方面来谈,一是我在分镜头剧本上提过意见,作过修改,而没有被采纳的问题;一是分镜头剧本上根本就没有,或从文字上看不出问题,而画面上却出现了,发生了问题的。总之,我认为两方面都是与历史、与当时的社会习俗风尚有出入的。为什么要分成两类来谈呢? 我想:这样谈有利于观众、读者了解导演的弃取、创作意图,有利于分析剧本的改编和历史的真实。说到底,还是为了帮助读者、观众准确了解历史。下面我就一条一条谈谈。我先谈第一方面的问题,大概有十一处:
(电影中咸丰看秀女用手绢做老鼠玩)
1.在召见大臣,商议守北京或退到热河的问题时,电影中懿贵妃突然闯出来,慷慨陈词,大义凛然,俨然是个主战派。我在剧本上修改为:咸丰召见大臣时,懿贵妃只在室内窃听,不闯出来,等大臣们退出,咸丰回到内室,懿贵妃向咸丰建议答应洋人的条件,就可以停战了,也就无须到热河去了。这样改动的理由是因为召见的制度,除皇帝和被召见人之外,一概不能留在室内,更不许任何人闯进来。还有西太后和肃顺等顾命大臣的矛盾,是咸丰死后辅政和垂帘不能两立的表现。在懿贵妃时期,她与肃顺之间并无矛盾可言。而且一副主战派的形象,也过于美化了她。在历史上她不是这样的人物。
2.选秀女的一场,咸丰戴着瓜皮小帽,从轿子上看见长春宫院中一群秀女在说笑,就跳下来看她们用手绢做老鼠玩。官员和秀女都叩头称“万岁”,咸丰还说“平身”,这都是不可能的。这一段我在剧本上是按档案记载修改的。咸丰戴常服冠、穿常服袍褂、乘步舆到延晖阁的楼下升座,看秀女。各旗秀女的车一律停在神武门外,由带领的官员引秀女进御花园东门,一个行列绕到延晖阁前;每个秀女到御案前站定,等唱名后即走过去,不跪,不叩头。选中与否都走过去,出门上车回家。选中的以后另有旨。执事的官员也不跪叩,并且不应有兵丁站岗的行列,更不会有穿甲胄的兵。因为清代中后期,所有官和兵的甲胄,只有在“大阅”典礼时才穿用,平时和战时都不穿。秀女们只应穿家常衣裳,不应穿一律的服色。皇帝不说“平身”,官员们也不呼“万岁”。这是戏曲词,生活中是没有的。
(兰贵人唱《艳阳天》)
3.关于用被子包着妃嫔,由太监抬着往皇帝寝宫送,这是导演相信了野史的传说。实际的制度应该是每晚皇帝进膳时,譬如在养心殿,则各宫妃嫔们都进养心殿院的如意门到燕喜堂。递绿头签,是养心殿内殿首领太监把写着妃嫔名号的绿头签,摆在皇帝膳桌上,皇帝翻某妃的绿头签,首领太监就到燕喜堂叫某妃,再向其他妃嫔传散,于是其他妃嫔各回本宫,等于下班了。被叫的某妃,在这个晚上就和皇帝共同生活。只有皇后一人不参加妃嫔们到燕喜堂听叫的行列。皇后除自己居住的本宫以外,在养心殿范围内还有体顺堂,也是皇后的寝室。皇帝如果要和皇后共同生活,就主动到体顺堂去,不能叫她。在分镜头剧本中,我是按上述制度修改的。现在电影虽然也有翻牌子,但是却不在膳桌上,而是在太和门、乾清门等处追着递绿头签。这是不可能的。用被子包着抬人,也是没有的事。
4.关于咸丰和兰贵人在长春园相遇,听见唱歌,然后一个跑,一个追。这不仅当时不可能,而且也是电影中早已被人看厌的陈腐旧套。这一段我在剧本上改为咸丰和兰贵人相遇之后,就进入一个坐落,命太监叫兰贵人。兰贵人进门先跪请圣安,太监退出,然后咸丰问话。这一段我只能按着当时的生活方式来这样创作,最后咸丰问兰贵人会唱不会,兰贵人唱了一支昆腔《玉簪记》的琴曲: “烟淡淡兮,轻云。香霭霭兮,桂阴。叹长宵兮,孤冷。抱玉兔兮,自温,自温,……”虽然这是我替影片编造的,但还不致于太违反当时的生活方式。我删去了跑啊、追啊的画面,还有现代型的《艳阳天》歌。可是,现在电影还是追、跑,唱现代的歌。
5.皇后和懿贵妃二人为咸丰缝被,这在当时的生活方式里,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电影中皇后和懿贵妃为咸丰缝被子)
6.咸丰死的时候,肃顺用手在咸丰鼻子上试一试有没有呼吸,经过试验,知道已经死了,然后举哀。这个举动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一段在剧本上我删掉了肃顺的动作,改为太医请脉,由太医说“皇帝已经宾天”,然后举哀。
7.咸丰死后,恭王奔丧,从午门正中门洞跑出一队骑兵。这个画面在剧本中我也删掉了。因午门的正门,除皇帝出入以外,只有颁诏颁朔等大典出人此门,平时一概不由此出人。即使紫禁城内值班的扩军营兵丁,出入也不走这个门。
8.关于丽妃的情节,原来在分镜头剧本中是写她在暴风雨的一个夜里,跑到锤峰上跳下来自杀。当时我迁就导演,保留了这段描写,但改为丽妃作一个恶梦,不是真事。因为第一,她当时不可能跑到山庄以外的锤峰上去。第二,事实她并未自杀,同治时还尊为皇贵太妃,后来是善终的。现在,电影里出现把丽妃逮捕装坛子等情况,当然是没有的事。不过我所看的分镜头剧本上,没有这个情节,是后来加的。所以在看电影之前,我不知道。
(丽妃被逮捕装坛子中)
9.关于大丧,梓宫回京等情况。我在分镜头剧本中,把和尚、尼姑、喇嘛送殡,以及撒纸钱等一系列民间出殡的内容,都删掉了。这是按照梓宫奉移的情况改写的,但他们并未照我改的拍摄。梓宫奉移这个巨大的行列,应该是和活着的皇帝巡省一样,用全副“骑驾卤簿”。梓宫前后随行的人员,仍旧是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充任前引,后扈。持豹尾枪侍卫、带弓矢佩刀的侍卫也照旧。梓宫上的罩是明黄色寸蟒缎做成的。在避暑山庄楠木殿几筵的陈设是在梓宫的明黄缎罩前面设宝座,也仍旧设明黄座褥,靠背、宝座前供案,案前设奠酒池,殿前扎素檐彩。而现在电影里把棺材头露出来,在院子里还有挑竿白挽联类似的点缀,这都是不应有的。在“骑驾卤簿”中,乐器也应是“设而不作”,除许多马蹄声之外,别无声响。
10.关于恭王逮捕端华载垣时宣读的谕旨和睿王醇王逮捕肃顺时宣读的谕旨,在分镜头剧本中我都照档案上记载的这两道谕旨原文改正过。因为这两道谕旨的原文都很简短,作为台词也很顺口。可是电影里并没照改正的念,并且还举着一个照戏曲舞台上道具制作的圣旨,给人以滑稽感。
11.石匠听说“叶赫那拉氏”这句回答,立刻吃惊,以致把手打流血。关于这一段对话,我在分镜头剧本上曾经注明,努尔哈赤吞并叶赫的史实,在清代旗人、汉人中并不是尽人皆知的事,读过《皇清开国方略》的人还是少数。广大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叶赫那拉”这个姓氏,更无从知道他们之间的仇恨。这个传说的普遍化是民国以来的情况。以上是在分镜头剧本上写过的书面意见,也有口头上问我时提过的意见。
(电影中丽妃跳舞)
【问】除了上面十一处以外,是否就没问题了?例如丽妃跳舞,就是清代宫廷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您怎样看这个情节?
【答】丽妃跳舞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清初继承明代的教坊司,宫中还有女乐,后来撤消了教坊司,完全废除了女乐。宫中一切戏曲、音乐、舞蹈都没有女人。如果了解一下清代历史上妃嫔的规章制度,以及平时对妃嫔们的要求,就知道不可能使妃嫔跳舞。在给我看的分镜头剧本上没有这段情节,后来加上跳舞也没向我征询,所以我不知道。(文/常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