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闲谈拉祜族前,娜儿先来给你说个“小笑话”。之前上学时,和同学走在路上时看到一条写有拉祜族的横幅,她很自然的把横幅上的字念了下来,其中的“拉古”两字让我当场懵住,不知所措。小声提醒她后,尴尬对视然后哈哈大笑,以至于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个字单字很少见到,所以略微有点生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说完小插曲,该回到正题了。
关于拉祜族,你都了解多少?
简说民族由来
拉祜族是从姜姓炎帝族的一支古羌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一个古老民族,自称“纰氐拉祜”。而作为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等地区。
简说文化信仰
厄萨是拉祜族赫赫有名的天神,同时也是族人尤为崇拜的神。相传,混沌年代,没有地,没有天,没有风,没有雨,没有日月、星辰,没有山川、河流,世间雾沉沉,白天黑夜都不分。宇宙像一张蜘蛛网,厄萨天神坐在网中间,想出了造天造地的主意。造天造地后,天有了,地有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有了,厄萨在“糯海厄波”(蓝色的湖)旁种了一棵巨大的神树幻化出动物、植物。但地上还无人类,厄萨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种葫芦育人种。于是,他在树旁种下葫芦籽,籽种发芽、伸藤、开花,结了一个大葫芦。
葫芦打开后,从葫芦里走出俩兄妹,厄萨希望后代男的强悍、刚毅,给哥哥取名“扎氐”,女的娴静、文雅,给妹妹取名“娜氐”。拉祜语“扎”为“强”、“硬”,代表男性;“娜”为温柔、婀娜,代表女性;“氐”是起初的氐人之意。扎和娜也就成了厄萨赋予拉祜族男女的名称。
厄萨种葫芦造人,葫芦和拉祜族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所以,拉祜族人是比较崇尚葫芦的。拉祜族人们在取名时,把扎和娜包含在名字里,赋予美好意义。说到这,估计朋友们也知道娜儿是什么民族的啦!
简说服饰方面
拉祜族喜爱黑色,服饰整体看黑色元素居多,但不乏也有别的颜色,如红色,且男女服饰有区分。女性服饰大多以黑色长布衬底,长至膝盖以下,下穿花边直筒裤。交领右斜肩,和交领汉服有异曲同工之妙,上面镶有银泡,寓意富足。长衫的两侧和袖口用彩线或是图案加以绣之,黑色和彩色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层次感也十足。富丽堂皇,美观大方,尽显民族特色。
头上则主要用黑布包头,或是带葫芦头饰。
男性服饰相对女性来说就简单多了,三点概括:黑色且镶有银泡的对襟短衫和白色打底内衬、黑色头巾或是帽子、宽松长裤。
仔细观察,会发现男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喜欢背方形的织挂包,由女性手工编织制成,包身饰有彩色绒球和彩线,也是展示女性绣工的时候到了。每到热闹隆重的时候,男女老少整装待发,唱歌跳舞去。
简说建筑方面
说到寨子,你会联想到什么?也许会联想到影视剧里匪里匪气的寨子吧,但这可不是影视剧里所描述的寨子。根据了解,好像汉族的房屋或是村落都不喊寨子,这个叫法多出现于少数民族里的。拉祜族的寨子大多建在山上,属于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形式,保留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又兼具地域性。
简说节日
拉祜族人结缘于葫芦,生活节日在当然也少不了葫芦的存在。葫芦节是拉祜族的隆重节日,在拉祜族语里称为“阿朋阿龙尼”,节日到来之际,全县放假一周,男女老少围着葫芦载歌载舞,表示对祖先的恩情和尊敬,好生热闹。当然,也还有其他节日,过年、小年等
简说饮食方面
民以食为天,又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说吃的,娜儿可谓是小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说到拉祜族的美食,娜儿超喜欢的当属拉祜族的肌肉烂饭,里面包含多重食材,主料之一的鸡肉用自家喂养的土鸡,味道够足,不同于稀饭的稀稠,而是很粘稠,结合了各种食材的鲜香,那是幸福的味道。拉祜族人还喜酸喜辣,可谓是无酸、无辣不欢,酸芒果蘸辣子吃也体现了这种饮食方式。
还有一种外界人比较了解、拉祜族人独特饮食方式的饮食,由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普洱市,而普洱市是普洱茶的盛产地之一,且在普洱片区也有大面积茶山,大多数人家里都有茶山或种植有茶树,自己制茶,自给自足。而且茶也和拉祜族天神厄萨有着莫大关系,前文提到的巨大的神树,厄萨经常采食这棵神树的树叶来消渴解乏,后来他种葫芦育宇宙开初之时的扎氐娜氐兄妹。像厄萨一样采神树之叶饮用,并用神树之实教民种植,称这种神树叶为“腊”——茶。
而烤茶就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喝茶方式,拉祜族人把茶叶放小陶罐里放火上烤,待叶片转黄,散发出香味时把沸水倒入陶罐中,闻着香香的,喝后甜甜的。说完这些都想迫不及待回家去。
浅谈拉祜族结束啦,如有要交流或是补充的,欢迎下方交流,我会认真看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