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我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场悲剧,现在才知道,这是一场喜剧。
看完《小丑》,我选择原谅亚瑟。
当亚瑟站在车盖上,用手在嘴角画出小丑标志性的笑脸时,观众俨然分不清那是被小丑彻底吞噬的亚瑟,还是由亚瑟变成的小丑。可是看到底下那欢呼暴乱的人群,我又觉得,事实上,他们都变成了小丑,而亚瑟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精神象征的具体形象。
作为一个描写超级反派小丑前身的故事,虽然我们都知道主人公亚瑟的结局必然是变成小丑。但是假如这部电影和dc无关,你会建议亚瑟原谅过去,重新生活吗?换做是我,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建议。
小丑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更像是一个有代表意义的符号。于个人,它象征着人内心原本就有的邪恶与冲动,于社会,它象征着混乱、颠覆、疯狂等无秩序的群体和现象。
除了成型的小丑人物,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亚瑟和他的经历中看到其他“小丑式”的东西。
“小丑式”心态:从幻想拥有到摧毁重建
对亚瑟最好的形容就是“墙缝中的小花”。
骨瘦如柴,带有病理性的发笑症状,生活贫困,常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这些特征让亚瑟一出场就被定义为了一位“社会边缘人士”。在嘲笑、欺负、无人谅解的环境下,亚瑟就像是一朵墙砖裂缝中强行生存的小花,无人问津,自身自灭。
在这种环境下,亚瑟靠着幻想来给予自己精神上的支撑。
他幻想着自己登上自己偶像莫瑞的舞台,得到众人的掌声;他幻想着自己的邻居,一位黑人单亲妈妈,和自己在街头约会,在母亲病床前陪伴自己;当韦恩否认自己和他的亲子关系时,他第一反应是这是韦恩的谎言。
这样的自我欺骗像不像鲁迅笔下的阿q,用幻想来逃避现实。如果说阿q是靠着“精神胜利法”来让自己接受苦难,那么亚瑟靠的是“精神安抚法”,考幻想填补自己对让他人认可、爱情和父爱的渴望。
但是亚瑟又和阿q不一样,亚瑟更在乎这个世界。如果说阿q只需要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或条件),那么亚瑟需要的是活下去的意义。
他在本子上写的“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生命更有价值”这句话,意味着亚瑟的内心世界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发挥自我价值。
然而,在现有的体制之下,亚瑟得不到温暖和认同。相反的是,同事的欺骗、富人的霸凌、母亲的谎言和偶像的嘲笑让他的幻想一次次地破灭,也让他越来越憎恨这个世界现在运转的规则。
在莫瑞的舞台上,他愤怒地说着:“你们(指制定规则和体制的人,狭义上指掌握权力的富人阶级)来决定什么是好笑的,什么是不好笑。”并且在最后,在镜头前杀死了莫瑞。这是亚瑟对现在社会运行方式最公开的反抗,也是小丑摧毁现有体制和制度的开端。
坐在警车的亚瑟,看到车窗外,有人带着小丑面具在发动暴乱,他笑着问警察:“这一切不是很美吗?”那是一种血腥暴力的美,让亚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如果外面是一群带着蝙蝠侠面具的人在锄强扶弱,他还会觉得这些很美丽吗?
从幻想拥有到摧毁现有,亚瑟心态上的转变,背后是一份自我价值感的认同。与其说亚瑟痛恨这个世界,不如说亚瑟痛恨这个世界去规定他个人的意义。
“小丑式”认知:用单一标准去看待外界
亚瑟的第一次杀人,是在地铁上杀死三个韦恩集团的员工。在世俗定义下,这三个员工算是精英。而老板韦恩不明真相,用员工的被杀害来批评哥谭市穷人的“仇富”心理,以此来为自己市长竞选造势。
而真相是,那三个员工在地铁调戏女生,坐在一边的亚瑟突然发病狂笑,女生不理他们就离开了地铁,这三个西装革履的“精英”误以为亚瑟在嘲笑他们,就对亚瑟拳打脚踢。
欺负之下,亚瑟拿出手枪,打死了他们三个人。
如果说韦恩是可恨的,因为他漠视员工被杀的真相,穷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的不公,一切只为了自己利益。那么以亚瑟为代表的穷人又有点可悲,他们用聚集和游行汇集成一股凝聚的暴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纵使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正义和公平,它依旧不能没有束缚。可是,那群带着小丑面具的底层人却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不妥。
两个阶级,为了各自的目的,都在干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如果说,小丑是人性之恶的象征,那么在这部电影中,拥有小丑人格的绝不仅仅只是亚瑟,那些高高在上的富人精英阶层同样也有,只不过他们隐藏得更深。
不管哪一个阶层,他们都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带上“小丑”的面具,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对错。
正如亚瑟在舞台上质问莫瑞:“你觉得托马斯韦恩这种人,会为我这种人考虑吗?他们只会以为我们像个乖小孩一样,默默忍受。”
瑞恩立刻反驳他:“你只会自怜自艾,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坏。”
两个人分别代表两个贫富两个阶层,在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上,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这也是这两个阶层矛盾和冲突的来源。
当然,因为电影的侧重点和表达,观众会把同情留给亚瑟这样的弱势一方。但是不要忘记,小丑在这部电影的象征意义是没有变的,它依旧代表着无序、疯狂、混乱等一切罪恶,它的本身没有被“正义化”。
我们理解亚瑟最后向小丑的进化,但是理解不是支持,更不是拥护。
亚瑟、莫瑞、韦恩其实都是只是站在单一的角度上,去看待外部的环境,因为单一的标准没有对照,所以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这种单调的“小丑式”的认知,是不分贫富。
“小丑式”警醒:人性的触底反弹可能是灰暗的
培养一个人需要很久,毁掉一个人却可以很快。这部电影,亚瑟用了几个礼拜时间,让自己从一个正常人(心理上的正常)变成了破坏和毁灭的制造者。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目前还没有结论的辩论话题。但是不管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还是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者,都无法拍着胸脯保证人性的底色是纯良的。起码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让我们人性的本质是灰暗的。
有人可能会说,同样是苦难,《小丑》中的布鲁斯在童年看到了自己的父母被人枪杀,但他最后变成了蝙蝠侠,成为了正义的代表。而亚瑟最后变成了这个城市的阴魂小丑,这只能说明亚瑟是一个弱者。
要知道,布鲁斯的父母是富裕的财阀,父母在世的时候,肯定为布鲁斯的成长创造了美好,这才让布鲁斯在经历巨变后,闪耀出人性之光。但是,亚瑟一直是一个被社会挤压着的底层人,他一直在摧残和打击下构建自己的人性。
人性在绝望中触底反弹,它可能会变成绝对的坏。
这种悲观的看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教会人类防范。
从大环境来讲,一个社会的经济、治安、教育体系等一系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着这个社会绝大部分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态度;从个体来说,个体接触到的每个人和每件事情,都会成为他外部环境的一个分子,都有可能改变他内在世界构造不同的感受。
现实生活中,小丑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小丑代表的东西没有消失过。认知到人性的脆弱,人类才会利用外在环境去压制和控制内在的小丑,就比如,用外在多元的价值观和多样的知识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内心。
悲观的人看到小丑不会消失,乐观的人看到小丑可以控制。人类从悲观中警醒,从乐观中前进。
结语
有人说《小丑》是在愤世嫉俗地批判社会不公。
我不太认同这样的看法。
《小丑》故事的内核是在讲述个体的堕落和黑化,这就直接限制了电影的立意和格局。电影在社会上的刻画,也只是为个体的变化而铺垫。
可是这并不影响我去解读它,因为关于人性的东西,一切都可以回归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