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世界再嘈杂,也时不时会有一份安静,感动着我们。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部纪录片:“寻找手艺”,我也是被安利的,被uc头条部,看来我差不多该卸载uc浏览器,换其他浏览器用了,昨天,大晚上的,虽然睡意强烈,但还是越看越有劲,一口气看了两集,我只能说比较有意思,对我来说,我特别感兴趣,我觉得拍的很棒,纪录片,通常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没什么节奏感,比较闷,虽然这样,但当你看下去的时候,你真的会发现原来这么好看。
慕名而来
一部“三无”纪录片,无背景,无资金,无技术。更没有bbc、央视这样的大牌子,豆瓣评分却从一开始的7分多,飙到现在8.9。
当然,最早它根本屁都不是,当初它刚刚拍出来,导演就拿着作品四处推销,结果......
被十三家电视台拒播。
它真是一个大家都瞧不上的“屁”吗?
不,最后它竟然在年轻人剧集的b站,大火特火。
没有任何宣传,上传的人是导演自己,现在播放量以快70万,远超一般纪录片
跟大部分纪录片不太一样,《寻找手艺》整体风格散漫而任性,张景几乎不记录那些光鲜亮丽的部分,所到之处是现代中国的边缘地带。但某种程度上,他在非常平常的细节中找到了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来把握中国。
为了完成拍摄一部“伟大的纪录片”的梦想,他卖掉了自己一处价值40万左右的房产,并获得了亲友接近70万的资助。最终,他和自己的团队花了126天跨越中国23个省市,找到199位手艺人,记录下144项传统手艺。
花如此大的代价来做一部纪录片值得吗?对张景来说,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寻找手艺》记录了一些手艺人的高光时刻,也让张景完成了某种自我的寻找。那种自我,是人至中年之后,与生活达成的变相和解。
中国无数即将失传的精湛手艺,和那些日渐稀少的老手艺人。
它用镜头记录的,可能是你听都没听说过的,太珍贵。
真的,在这部片子里,有太多“没见过”。
没见过如此窘迫的幕后。
无数穿帮镜头,不止一次出现了旁边录音的光头和碍眼的设备。
你可能想象不到,摄影师是他们司机当的,录音师也是现学的
我们的摄影司机在在车前安装微型摄像机,导演问他为什么
他望着远方,淡淡地说:
“我要拍下新疆的风。”
于是,下一幕——
想象中充满诗意的风,是这样的.......
“厉害了我的风”。
画风突变,弹幕集体笑哭
没见过这么任性的旁白。
你看看,哪个幕后团队会这么写对白——
终于把这个叮叮当当响的地方找到了
听惯了字正腔圆的央视风,这片子里接地气的“人话”,显得出奇地可爱。
甚至情到浓时,旁白君还会......一言不合就念诗。
诗是导演写给女儿的,配上老司机拍的画面,竟还有那么点情调。
我在72道弯,种下层层麦浪
为的是 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为的是 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
看,青稞黄了又绿
听,祥云一片牵着一片
亲爱的姑娘,等你出嫁的时候,请让我握过你的双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种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桥梁
其实这些看似随性的画面,都被精心编排过。
以及,没见过这么……sb的团队。
在拍摄羊皮筏子的手艺人时,因为穷,没办法体验羊皮筏子漂黄河的感觉。
剧组很郁闷……可不能漂流,咱能漂移啊!
转头在大戈壁飙车,扬起尘埃。
不知为何,看着这三个大叔在车里傻笑,心里默念,有时做个傻逼真好
对这部“土掉渣”片子的粗糙之处,网友给予了很大的宽容。乃至于丑丑的墨绿色标题、导演带点口音的旁白和因缺少经费“靠想象漂流黄河”,都成了萌点。但真正打动网友的,不是接地气的“粗糙”,也不是各种梗,而是手艺人的真诚、拍摄者的真诚还有整个纪录片的真诚。
任性,就是这个团队的德性。
在这部记录片中,有人看到了温暖,有人看到了辛酸,有人看到了传统,有人看到了帅哥,还有人回想起自己做了一半搁置了的梦想……不停地有人刷弹幕,说自己已经泪流满面。b站上,贵州小黄村的真、养号两位造纸老奶奶的部分被刷了屏。老人笑着对镜头说,“这次我们的照片和名字可以到北京去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大家在弹幕上密密麻麻写着:“到武汉了”、“已到广东河源”“到广东了”、“到广西了”、“到北京了,全国都看到了”、“到纽约了哦”、“到东京了”……因为网友的留言,这个画面的意义也就变得不同了。
导演本以为,3个月就能完成后期制作。
结果……
整整耗掉26个月,光改稿子就近50遍,后期配音10多遍。
如果不信,你可以去豆瓣翻导演的亲笔手记,每一天的工作,他都一字一句记下来。我一开始真不信,所以我翻了,看到b站弹幕的好多解释,我都觉得很好奇,暴脾气上来,都一一的去验证,了解了一下,然后就觉得这部纪录片更厉害了,更感人了
片中有太多让人惊叹的技艺,无法一一叙述,但在惊叹的同时,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些手艺人背后的唏嘘,在寻访每一个手艺之前,旁白总会提到很相似的一些词语——
全喀什,只有一家人在手工制作陶器。
两位老人,最后一次手工造纸。
80岁的坎温老人,每天都坐在墙角做伞,他是村里最后一位师傅。
还有一位做民族乐器的新疆老人,团队废半天劲才从小村庄里找到。
幸好,老人还保留着做乐器的技艺,能被镜头记录下来。
可惜,因为这种乐器需要懂得吹,才能学会制作。
当导演问老人的儿子会不会吹时,小伙笑着摇摇头。于是,剧组拍摄老人吹奏乐器,而儿子只能在一旁呆呆地看着,一脸茫然。
今年二月,坎温老人去世了,他是当地傣族油纸伞最后的传人。据说何思庚买走了老人在片中制作的那把油纸伞,在一个雨天,于北京的街头撑开了。
最后
和专业纪录片比,它真挚诚意,在业余纪录片中,它清晰不赘述、不煽情,简练清新。
踏实做一件事情既可以温暖自己也可以温暖他人,于这个业余导演应该是幸福的感觉吧。希望大家可以耐着性子去看看,更多内容,工种昊,影视杂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