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契诃夫是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和剧作家。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更是脍炙人口,屡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在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往往只将目光落在故事的主角——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身上。面对一只来历不明的小狗,在狗主人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作者契诃夫用人物自己前后不同的言行来讽刺人物自己,从而刻画出一位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庸俗自私的小官吏形象。由于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典型。
长期以来,我们将目光只是聚焦于这个主角的身上,而忽略了文中的配角——赫留金,众人,还有那条不知名的小狗。
对于这位深谙戏剧创作之道的小说巨匠——契诃夫来说,他的小说作品在人物的设置上应该和他的戏剧作品是一样的,那就是角色无大小。任何一个角色的设置都是有其深意,且极为重要的。只有我们将作品中的所有角色放在一起来统筹解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对于作品的深意才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故事中,首饰匠赫留金相对于警官奥楚蔑洛夫来说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在故事中他是一个受害者。他的手指被小狗咬了,不但得不到应有的赔偿,最后还遭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恐吓“我早晚要收拾你”。这似乎很不公平。
但是,如果我们细读文本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让我们从赫留金的手如何被狗咬破说起。
在故事中,当警官奥楚蔑洛夫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一改前面大公无私、秉公执法的公正形象,而反问赫留金,你如此高大,而小狗是如此的矮小,它又是如何能咬到你的手指头的?
先不论奥楚蔑洛夫的内心是如何偏袒着将军一方,但这一问问得却是合乎情理的。这么小的狗又怎么会咬到人的手指头呢?
这时,人群中有人是这样回答的“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的,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虽然,这一解释被赫留金所否认。
但是联系上下文,我们会发现这一解释其实是符合事情真相的。
的确是赫留金先将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被惹急了,才咬了他。并非如他对奥楚蔑洛夫所说的那样,他正在跟别人谈话,忽然这小狗就无缘无故地咬了他的手指头。因为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当我们与别人谈话时,手在身体的上方。况且手里又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即使是蹲着谈话,一般来说,狗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咬人的手指。如果咬,也是咬人的腿或脚,这样狗才够得着。这样也才合乎情理。因此上说,在这里赫留金是撒了谎的。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他先惹狗,然后狗被惹急了,才咬他的。
如果以上分析不谬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说:小狗咬他,并非是无缘无故,而是事出有因。
让我们继续来读文本,看看“自取狗咬”的赫留金接着又是如何来做的。
在课文中关于赫留金有这样一段描写“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同时,当警官奥楚蔑洛夫询问事情的经过时,赫留金是这样说的“……您得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
如果我们将上面这两段文字放在一起阅读,我们就会发现“自取狗咬”的赫留金其实是想通过这件事狠狠地敲诈狗主人一笔。所以在他的眼里“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他要不断地将自己受伤的手指头展示给别人看,为小狗的罪行提供证据。
同时,我们从赫留金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出:这个赫留金绝非一个善良的小老百姓,相反却是一个有着相当专业水准的无赖。
在文中,有人揭发他是用烟卷去戳狗的脸,狗才咬伤他,这时的他,一方面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巴结讨好,说“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称奥楚蔑洛夫为“老人家”,谄媚之意表露无遗。另一方面,搬出自己当宪兵的兄弟,既对刚才揭发自己的人进行恐吓,又希望奥楚蔑洛夫能看在自己当宪兵的兄弟的面子上网开一面。
在这里,他一方面对上显媚,另一方面对下恐吓、打压。可以说,他与奥楚蔑洛夫表现的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媚上欺下”。另外,如果我们再将他在文中的语言进行归纳对比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赫留金不管是在蓄意敲诈狗主人的时候,还是在被“独眼鬼”揭发出他惹狗的事实真相之后,在他与奥楚蔑洛夫的对话中,时不时搬出法律来说事。
前者,他说“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这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后者,他又说“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从他这两处较为圆转的应答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讹诈高手。如果不是的话,他的应答为什么会如此冠冕堂皇?
但是,专业的赫留金这次却没有料到他面前的这只小狗却有着一个令警官奥楚蔑洛夫也不敢去惹的主人。结果呢,他自己却是“偷鸡不成反倒蚀了一把米”,不仅没有讹诈到一分一文,反而还遭到围观众人的嘲笑和奥楚蔑洛夫的恐吓。我们想想,为什么“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呢?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这群人中有人知道事情的经过,有人知道赫留金平时的为人,他们是在嘲笑赫留金这次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因此上说,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仅让主角奥楚蔑洛夫通过自己前后截然矛盾的言行,用自己的话来讽刺自己;而且另一个配角赫留金在文中也是作者嘲弄的对象。只不过在这里,作者是通过他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反差来嘲弄他讽刺他的。在故事中,他也是一个像奥楚蔑洛夫一样可笑的人物。
那么,文中的众人在作者的笔下又如何呢?
在文本中,对于众人有这样一些描写“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众人是没有生机的,带着“睡意”;作者笔下的众人是无聊的“看客”,刚才还没有任何人,突然却“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来围观这场热闹。
在整个故事中,唯一值得同情的恐怕就只有这只不知名的小狗了。当众人将它团团围在中间的时候,“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在作者的笔下,对于它,这只无辜的小狗是寄寓着深深的可怜与同情的。在故事的结尾,他被人带走,没有遭受任何皮肉之苦。因为,在整个故事中只有它最无辜。
可以说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嘲弄了一切人。但是唯独没有为难这只小狗。这真是“人不如狗”呀!人不如狗,警官奥楚蔑洛夫仅仅在意狗的身份而不顾其他;人不如狗,故事中的所有人几乎都是作者批判嘲弄的对象,唯独这只小狗幸免。
动物变色龙在不同的环境中改变自己的肤色,为的是保护自己,生存下来。
故事中的“变色龙”之所以不断变换自己的态度是为了保住自己目前的官职和利益。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为了更好的生存。首饰匠赫留金蓄意敲诈勒索,其目的也可以说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当人们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时,人真的就不如狗了。当大部分人缺乏生机,充当着无聊的看客时,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呢?它只能是这样: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契诃夫是俄国著名的戏剧家和短篇小说大师。在《变色龙》这部杰出的“大戏”里,所有角色,不分大小都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都表现出了作者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无情嘲弄,都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只有我们将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统一在一起来统筹解读这篇文学作品的时候,才会对这位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笔下的批判分量有着充分的认识。